“靖康之变”,是两宋之交的一次惨痛的历史事件。北方的金国铁骑汹涌南下,一举攻破汴梁,北宋至此灭亡。徽钦二帝以及北宋皇族成员、后宫妃嫔三千余人,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以及民间百姓超过十万人,还有难以计数的金银财货,都被金国裹挟而去,成为中原王朝被北方游牧部族击灭的一次典型事例。

对于“靖康之变”的定性,在很多人心目中,都会把它简单认定为金国对北宋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北宋一方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但实际上,这种印象与史实并不相符。“靖康之变”背后的历史真相是:宋徽宗背信弃义在先,挑衅了金国底线。

金国建立之初,僻处辽东一隅,与宋朝之间还隔着一个辽国,因此与宋朝之间远日无怨近日无仇,素无瓜葛。金国崛起过程中,也一直以辽国为对手,从未对中原的北宋动过什么歪心思。

金国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对北宋的态度就十分友善。天辅二年(1118),宋徽宗遣马政使金,商议联合攻辽问题,阿骨打马上予以积极回应,双方互派使者来往多达六七次,终于达成“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的核心条款,是宋金两国联手灭辽,灭辽之后,金国把燕云十六州地区交给北宋,作为回报,宋朝把原先每年向辽国缴纳的岁币白银二十万辆、绢三十万匹交给金国,此外还向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百万贯钱的燕京代税钱。

同时,“海上之盟”也相当于宋金两国缔结的一份和平协议,为日后的两国关系奠定基调。盟约中明确指出,“两界侧近入户不得交侵,盗贼逃入,彼此无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间谍,诱扰边人若有暴盗,或因别故,合举兵众,须得官报沿边官司。两国疆界各令防守,两朝界内地各如旧,不得遮堵道路”。

盟约中明文规定,双方在边境线上要各自保境安民,约束己方军民不得越界,不得收留对方的逃人罪犯。如果一方在边境上有军事行动,必须提前知会另一方,以免造成误会。

盟约还对双方的未来关系描绘了美好前景,“所贵久通欢好,庶保万世。”同时双方发下毒誓,“苟违此约,天地鉴察,神明速殃,子孙不绍,社稷倾危。

金国一方,最初对盟约是非常重视的。宋金联手灭辽之战中,宋军战力低下的弱点被金国人看破,金国很多武将都建议金太祖南下攻宋,都被金太祖阿骨打阻止,如金国皇室亲王完颜宗望所说,“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

金国大臣左企郊,也认为北宋虚弱不堪一击,金国不应把血战夺来的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北宋,并写诗劝喻:“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河山一寸金”。金太祖却不为所动,坚持执行盟约。

遗憾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金国方面虽然能做到谨守盟约,宋朝方面却没做到。1123年5月,金国平州守将张觉起兵叛乱,带领5万精兵,裹挟迁、来、润、隰四州百姓十余万人,逃归北宋。

按照宋金盟约,双方既然是友好国家,都不可接纳来自对方的叛将逃人、流民罪犯。但宋徽宗眼看张觉实力雄厚,又是主动送上门来,到手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于是见利忘义,不仅接纳了张觉,还封他为节度使,赐银数万两。

金国金太祖此时已死,金太宗登基。金太宗对北宋的背信弃义十分恼火,一方面给北宋送去国书,严厉指责北宋的背盟之举,一方面发兵南下,逼近北宋燕京,逼迫北宋交出张觉,送还被张觉裹挟走的十余万百姓人口。此外不再追究宋朝任何责任。

宋徽宗一看捅了大篓子,迫不得已把张觉斩杀,首级送还金国,但却不打算继续让步,不想再归还十余万百姓人口。宋徽宗还在给金太宗的回信中说,“本朝幅员万里,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难指有无,况事皆已往,请别计议。

宋徽宗在回信中耍起了赖皮,一方面强调客观困难,声称宋朝国土面积太大,十余万金国百姓进入宋朝想再找回,如同大海捞针。况且此事真伪难定,事情已过去那么久,就以后再说吧。

宋徽宗的背信弃义、视盟约为儿戏之举,彻底激怒了金国人。此事成为“靖康之变”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金国击灭北宋的历史悲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