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的天地、山川和田野之間,臨沂臨港的城市生活畫卷徐徐展開,歷史、自然、人文、科技在此和諧交融。10年來,風華正茂的臨沂臨港,肩負使命,奮力譜寫趕超跨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在這波瀾壯闊、奮楫爭先的發展歷程中,永遠不變的,是臨沂臨港逐浪潮頭、創贏未來的鯤鵬之志。

十年臨港

十年征程

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

他和臨港的故事

在臨沂臨港工作的小夥子劉茗來自千里之外的德州寧津,是我們口中常說的“外地人”。2013年,在濟南媒體行業工作多年的他,受到全省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的感召,懷揣着年輕人應有的激情和夢想,來到了臨沂臨港這片年輕活力的創業熱土,親身參與、親眼見證了10年中臨港區從偏遠落後到現代新城的蛻變,如今對他來說,臨港區早已成爲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常說,“有緣千里來相會”。因爲緣分,他來到了臨港;因爲緣分,他收穫了幸福;因爲緣分,他明確了奮鬥的方向,在臨港這個大舞臺,演繹出了人生的“幸福三重奏”。

工作在臨港,幹勁十足

初見劉茗時,他正在電腦前和同事討論着重點項目集中奠基的情況,目光炯炯、精神灼灼的他,時刻保持着幹勁十足的工作狀態。回想起在臨港奮鬥的一幕幕,劉茗感慨萬千。

2010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覆設立省級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那時,這座位於黃海之濱的新建開發區,地處兩省三市交界處,是在4個傳統農業鄉鎮基礎上設立的,基礎差、底子薄,缺少主城區輻射帶動。這片陌生的土地過於安靜,用劉茗的原話表述,“一到晚上連個人影都見不到,到處漆黑一片,下班後喫飯娛樂的地方都沒有”。從省城來到臨港的他,當時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將紮根於此,成爲了一位地道的“臨港人”。

“生活不便還可以克服,關鍵是工作條件也非常簡陋,沒有專門的辦公室,就只能用厲家寨完小退下來的教室;沒有辦公電腦,就自己在家帶,有時一間不足10平米的辦公室卻塞進了3個科室。“回想起當年奮鬥的情景,雖然有些苦澀,但不難看出他的眼裏滿是激動,當時,作爲臨港電視臺一名記者,他靠着一股敢闖敢幹的勇氣和勁頭,用腳步丈量臨港,用筆端記錄發展,深入百姓基層,講好臨港故事,讓更多的人認識臨港,紮根臨港。正如他說的,“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榮光。”

2015年7月,劉茗調整到臨港區黨政辦工作。隨着臨港的跨越發展,工作節奏更快了,加班加點成爲了常態。雖然連軸轉的狀態使得身體有些疲憊,但劉茗心裏覺得很高興,他說,“臨港有種特殊的氣質,會讓奮鬥其中的人產生一種使命感,一生之中能有機會,參與到臨沂臨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中,我覺得非常榮幸。”

生活在臨港,舒適愜意

劉茗住的地方離單位不遠,步行10分鐘就可到達。2014年3月,他的妻子也來到了臨港工作,夫妻倆結束了兩地奔波的生活,把家安在了臨港。“入住臨港俊城時,整棟樓裏就沒有幾戶人家,晚上回來的時候還有點害怕,當時就想,什麼時候這個地方能夠萬家燈火就好了。”

沒想到不到10年,劉茗的希望成真了,新城附近的公園就有3個,並且周邊人氣越來越旺,每逢節假日,去附近的金港城喫飯,還需要排隊。“臨港正變得越來越好。以前交通不方便,從市中心趕來臨港自己開車都要兩個多小時,現在有了北疏港大道、魯南高鐵,交通越來越便利,一張縱橫交錯,聯通八方的交通路網正在臨港區鋪開,爲下一步臨港的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支撐力。”

2016年1月,劉茗的女兒出生了,小傢伙的到來讓生活變得更忙碌、也更幸福。“我家寶寶是個‘臨二代’,現在就讀於俊城幼兒園,就在我們住的小區裏面,特別近便。”

工作之餘,劉茗就帶着女兒在臨港到處走走,看着臨港美麗的風景,講述着臨港發展的故事。他說,在臨港養娃最大的好處,就是這裏的空氣質量持續優良,晴天還會擁有專屬的“臨港藍”,臨港人的朋友圈常常被藍天白雲刷屏。

紮根在臨港,未來可期

雖然剛來臨港的時候,劉茗也曾有過搬回市區的念頭,但在臨港呆久了,便不由自主地會對這片土地產生一種眷戀和寄託。現在他逢人就介紹生活在臨港的好處,“晨起跑步時呼吸着新鮮空氣,你會愛上生態宜居的臨港;和家人漫步在清華湖畔時,你會愛上舒適愜意的臨港;登大山、遊無極鬼谷時,你會愛上多姿多彩的臨港;分秒必爭地加班工作時,你會愛上蒸蒸日上的臨港……”

如今的臨沂臨港,又迎來了一次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山鋼永鋒、鋼投不鏽鋼、鋼投優特鋼等一大批省、市重點項目今明兩年將建成投產,僅山鋼永鋒就能提供6000餘個工作崗位,可以說,臨港正向富裕美麗“鋼鐵新城”闊步前進。

“愛上臨港的理由實在太多“,劉茗感慨,“未來已來,臨港可期,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記者:臨港融媒 王志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