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防疫國家排名榜單出爐!中國第一,美國第98名

導讀:9月22日,第一財經研究院發佈《全球疫情應對和經濟復甦108國綜合評估》報告。

9月22日,第一財經研究院發佈《全球疫情應對和經濟復甦108國綜合評估》報告。

其中,亞太國家表現突出,中國名列榜首;韓國疫情雖近期有明顯反彈,仍位居第4;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新西蘭表現出色,位於前10位。

在歐洲,德國表現最爲突出,位列23;奧地利、希臘、瑞士表現較爲突出。

同樣不出意外,從領導力到民衆配合都出現明顯問題的美國和巴西分別排名第98位和89位。而全球範圍內爲數極少採用所謂“羣體免疫”策略,在國內和國際都引發巨大爭議的瑞典位於第90位。

和1918年“大流感”和1929-1933“大蕭條”相提並論,新冠疫情及其帶來的經濟衰退,已經讓全球的2020年變成極爲特殊之年,影響可能延續到2021年甚至是更遠的未來。

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各國一邊執行各類防疫政策(主要是社交隔離)控制疫情發展,一邊藉助一系列財政及貨幣刺激政策對沖由此帶來的經濟負面衝擊。5月份以來,一些國家在疫情還未完全受控的背景下重啓經濟,新增確診人數再度反彈並不斷創下新高,讓全球抗疫的行動變得更加複雜。

如今,新冠疫情的全球傳播仍在繼續,甚至還在加速蔓延。一些國家出現了疫情二次爆發,另一些國家甚至從未出現拐點,而即便是已經控制住疫情的國家,常態化的防疫工作仍是必須。截至9月9日17時,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已經達到了27598479人,全球每萬人中有36人確診;死亡病例898021人,每10萬人中有12人死亡。這些數字仍在繼續上升。

人們往往習慣在事件過去之後再去評判各方表現並做出總結,但我們並不想等到那個時候。在2020年第二季度,多國經濟出現了有數據記載以來最大的衰退,更重要的是,無數生命因此而失去,疫情帶來的次生災害仍在發生。整個世界將因新冠疫情而出現根本的改變,未來的行動將決定這些改變將會如何發生。

爲此,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合合作伙伴建立了一套包括“抗擊疫情”、“經濟紓困”、“國際合作”3個方面、23項細項指標的評估體系,對全球108個國家疫情期間的表現進行綜合量化評估。通過評價各國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現,希望爲後續全球抗疫和經濟恢復,以及應對未來中長期的結構性變化等相關問題提供思路與參考。

根據傳染病模型SEIR與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發的“基於社會關係網絡的病毒傳播模型”(簡稱:社會關係模型),我們估計了主要國家的事實傳染數。SEIR模型假設無症狀感染一直存在,新增確診病例是此前疫情的延續。從這個角度而言,執行了嚴格防疫政策的國家(如中國、韓國、意大利等國)7月事實傳染數小於1,疫情處於可控階段。社會關係模型假設局部病例增加是新的疫情爆發,結果是即便那些前期成功抗疫的東亞國家7月事實傳染數已經大於1,意味着常態化的疫情防控仍是必須。

主要國家疫情爆發國家的事實傳染數

來源:第一財經研究院

需要指出的是,各國公共衛生基礎、人口密度與人口流動等背景存在差異,意味着各國在抗擊疫情中面臨的困難並不相同。爲了讓評估結果更加合理,以人口流動爲指標,我們採用了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彙編的航空旅客數據庫,該數據庫包含了2018年所有航空旅行數據(國家間與國家內部),並以此爲基線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各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截至8月31日)進行比較。

我們計算了樣本國家航空客運量全球佔比以及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全球佔比。兩組比例數據的相關係數爲0.66,這意味着一個國家的確診病例數全球佔比有三分之二可以用航空客運量全球佔比來“解釋”。以意大利爲例,該國2018年的航空客運量全球佔比爲0.67%,與之對應的是,截至8月31日,該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全球佔比爲1.09%。

在確立了可衡量新冠病毒感染情況的基線水平之後,便可以比較各國抗擊疫情的表現。我們的方法是通過計算“新冠病毒缺口”(Covid-19 gaps)——各國2018年航空客運量全球佔比減去對應的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全球佔比——來比較各國在遏制疫情擴散方面的表現。若缺口爲正,則意味着該國在控制疫情時的表現優於基準水平。在108個樣本國家中,巴西負缺口最大(-13.14%),表明新冠病毒感染率超過了我們根據其航空客運數據所能推測的預期水平;中國的正缺口最大(14.46%),表明在遏制病毒擴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與排名的評估結果相吻合。 

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和航空客運量

完全且嚴格的社交隔離政策的目標是在短時間內切斷病毒傳播的路徑,但從今天來看,全球範圍內再度採取這種策略的可能性已經很小。5月開始,一些國家迫於經濟上的壓力,在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的時候就重啓了經濟活動。當前的目標應該是在穩步重啓經濟的過程中防止病毒再次大規模迅速傳播,從而導致醫療資源“擠兌”等次生災害的發生。此時需要配合有效的檢測、追蹤、追溯策略並循序重啓經濟。

從最新數據看,主要國家8月製造業PMI都已恢復至擴張區間。但從上半年經濟增長來看,還是較早控制住疫情的中、韓兩國經濟萎縮幅度較小。主要國家的經濟表現顯示,減緩疫情傳播仍然是經濟真正復甦的關鍵前提。

主要國家經濟復甦表現

主要國家制造業PMI

自新冠疫情蔓延以來,人類應對疫情的思路與歷次傳染病爆發相同,控制人員流動、防止交叉感染仍是抑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多數國家和地區都陸續實施實施了相關抑制措施,希望通過限制活動和鼓勵社會隔離來遏制病毒擴散,但措施、程度以及實施的時間並不相同。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T)編制的封鎖嚴格程度指數,中國是最早實施抑制策略的國家,包括韓國、越南在內的一些亞洲國家隨後也實行了廣泛遏制措施。歐洲、北美和非洲國家實施嚴格的限制措施相對較晚,其中一些國家抑制政策實施並不全面。比如在美國僅部分州實施抑制封鎖政策,與同時期爆發疫情的西歐主要發達國家相比,4月1日美國社交隔離的嚴格程度更低。 

迫於經濟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國家在疫情還未得到控制,新增確診處於高位時就開始重啓經濟活動。自從5月初全球經濟開始重啓以來,新增確診病例數不斷增加,到8月底全球周新增確診人數已經達到180萬人左右,是5月初水平(55萬人/周)的三倍多。

雖然全球新冠疫情仍在快速蔓延,但從我們的評估結果已經可以看出,防疫指標得分較高的國家新冠肺炎感染率(確診人數佔總人口比重)普遍偏低,這些國家包括中國、韓國等。

感染率低還一定程度成功拉長了疫情曲線,降低了疫情確診人數峯值,以便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能“以時間換空間”做出足夠準備以接納危重人羣。這可以避免醫療資源“擠兌”,防止大量病患由於未得到有效救治而死亡的悲劇發生。這種“擠兌”曾在意大利疫情爆發早期出現,當時大量醫護人員因爲醫療物資不足而感染,進一步加劇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使意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逝去的生命將成爲人類社會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是各國抗擊疫情的絕對成本,降低確診人數峯值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防疫得分與確診比例顯著負相關

各國政府的防疫政策是否能及時出臺、民衆配合程度以及抗疫數字技術工具豐富程度是各國能否快速阻止疫情蔓延的關鍵。

確診病例超過100例時是一個國家疫情傳播的關鍵時間點,如果政府可以儘早宣佈實施社交隔離措施,疫情相對更容易得到控制。然而,如果居民配合意願低甚至不信任政府,即使及時宣佈社交隔離措施也並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以巴西爲例,早在3月12日巴西就宣佈了施行社交隔離政策,與西歐主要國家處於同一時間段,但8月底巴西的確診人數佔比已遠超西歐主要國家。政府領袖本人拒不佩戴口罩出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抗疫工作上的分歧也很大程度影響了相關措施的效果。如果一個國家在上述兩方面均表現差強人意,不僅宣佈社交隔離晚,且防疫政策落實有限(比如居民拒絕佩戴口罩等),疫情蔓延就會比“羣體免疫”的國家(例如瑞典)還要嚴重,比如美國就陷入了這種局面之中。 

社交隔離實施時間與確診比例

民衆配合程度與確診比例

應對疫情公衆配合是否足夠?(MIT調研)

在抗擊疫情中,越來越多的政府開始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在防疫領域的應用。在疫情蔓延早期,部分國家已經使用數字技術防疫,並取得了積極的結果。例如中國廣泛使用的“健康碼”;又如韓國政府通過手機APP提醒隔離人羣不要離開指定區域,如果運營商檢測到某人越界,會發送短信通知此人並將相關信息報告當局。可以說,以數字技術爲基礎的精準社交隔離,是中國和韓國抗疫的重要經驗。

個人位置數據高度敏感,人們擔憂個人隱私數據被濫用,追蹤類APP頻繁使用個人隱私數據,讓隱私保護與確保公共衛生安全之間的關係變的緊張。2020年4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支持抗擊新冠疫情應用程序的數據保護指引”,以確保公民在使用程序時個人數據得到足夠的保護,提高公民對創新應用程序的信任度,保障公民最大限度的參與。 

全球衛生安全指數排名與確診比例

我們評估結果還顯示,全球衛生安全指數排名較高的西方發達國家得分普遍落後於東亞國家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考慮到後者人口稠密,分析其中的原因顯得格外重要。根據我們的框架分析,東亞國家成功抗擊疫情主要因素有以下5個方面:迅速反應、及時預警;成立國家層面專門機構統籌協調疫情防控工作;實行徹底隔離措施,從根源上切斷傳染源;保障醫療物資供應,提高檢測能力與治療水平;保證信息公開及時,準確透明。 

截至2020年8月31日,全球已經有215個國家和地區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根據IMF 6月的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堪比上世紀大蕭條時期,此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全球經濟在最困難的2009年也只下滑了1.7%。

防疫政策使經濟活動趨於停滯,那些以消費、出口爲導向的經濟體受到的衝擊尤爲嚴重。疫情下強制或自願的社交隔離、經濟封鎖措施、收入減少以及消費信心疲弱導致消費和服務業產出顯著下滑,這種同步衰退通過貿易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共振。

各個國家也爲此祭出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紓困計劃以防止經濟崩潰和次生的人道主義災難。這些措施不僅包括對個人的救助(如醫保支持、低收入人羣轉移支付、失業保險等),還包括對商業企業的經濟救助計劃,如(企業信貸支持等)。

從主要國家這三類政策涉及的總量來看,發達國家規模更大,新興市場相對規模低,中國由於較早控制疫情,經濟衰退程度低,對於紓困政策的依賴度更低。

主要國家對紓困政策的依賴度

這些紓困政策會顯著使得各國財政狀況惡化,對於一些在疫情前公共部門債務佔GDP比重已超過100%的國家而言(多數爲發達國家),應對疫情所採取的紓困措施將進一步限制未來的財政政策空間。

根據IMF預測,2020年全球各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預期爲9.9%。發達經濟體的財政赤字率將達到10.7%,其中美國、歐元區以及日本的赤字率分別爲15.4%、7.5%以及7.1%。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財政赤字率將達到9.1%,其中中國和印度的赤字率分別爲11.2%以及7.4%。

由於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都受到疫情強烈的負面衝擊,許多國家的央行也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寬鬆政策。對發達國家而言,量化寬鬆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已成爲貨幣政策的常用工具,包括美聯儲、日本銀行在內的央行更是推出了“無限量寬”政策,即對量化寬鬆規模的上限不做設定。

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許多經濟體首次採取了量化寬鬆的措施,在公佈量化寬鬆的當天,新興市場經濟體無風險利率的下行幅度要更甚於發達經濟體。根據IMF的數據,十國集團(G10)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已達到了歷史性的22萬億美元。

疫情期間主要央行公佈的量化寬鬆政策

十國集團(G10)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

防疫與經濟紓困同爲應對疫情的一體兩面,目標是讓人類社會平穩的渡過此次公共衛生危機。一些觀點認爲,經濟損失是對抗疫情的成本,因爲嚴格的社交隔離政策會從供應和需求兩端對經濟造成影響,但我們的評估結果並不支持這種看法,至少兩者的關係並不總是這樣。根據我們對樣本國家的評估,防疫得分高的國家經濟受到的衝擊也相對更小,如果一個國家可以快速阻止疫情蔓延,相對封鎖時間會更短,消費信心受到的影響相對更弱,經濟受到的衝擊也會相應變小。

以中國、韓國爲例,兩個國家都在疫情爆發早期實施了嚴格的防疫措施,並配合了先進的數字技術落實防疫政策,兩國確診病例增長在3月就基本得到控制。隨後兩國逐步復工復產,IMF預計兩國2020年GDP的絕對損失量較小。根據二季度經濟數據,中國經濟已經恢復正增長。 

防疫指標得分與2020年GDP損失(%)

(第一財經研究院策劃、數據和寫作團隊包括楊燕青、林純潔、馬紹之、劉昕、柯馬克、邵玉蓉、閆方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