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拍攝的槐樹詩社活動場景,詩社成員在陳勞生(右一)家的後院一起討論詩歌。四川省西充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華社成都9月22日電(記者王迪)溝谷縱橫、氣候溫潤的四川省西充縣又迎來了豐收季。而退休教師陳勞生收穫的是一本有35名作者、以故鄉命名的詩集——第七期《槐樹詩詞》。

“不同於種莊稼,我的產出是無形的,不能吹糠見米。但只要‘學生’們能寫出詩,還能出本書,我就覺得值了。”陳勞生說。

82歲的陳勞生是西充縣槐樹詩社的社長。在這羣以農民爲主體的詩歌愛好者裏,他是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他是發起者、是老師、是主編,也是籌款人。

根據中國2018年公佈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國致力於用5年時間讓農村變得更加富裕、宜居和文明。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9月16日,陳勞生在槐樹詩社活動室門前。新華社記者王迪攝

4年前,陳勞生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西充縣槐樹鎮。他曾經在這裏教了25年書,後來到湖北十堰工作多年。返鄉後,因爲他愛好詩詞,也主編過詩詞刊物,有人提議他接手槐樹鎮一個名爲《夕陽》的詩歌刊物,他欣然應允。

那時《夕陽》還只是槐樹鎮一個退休教師協會的內部刊物,每期只有薄薄一兩張A4紙。

“不管是《夕陽》還是後來的《紅楓》,名字聽起來都有點哀傷。另外,退休教師的人數有限,經費也很困難。”陳勞生回憶說。

幾經努力,陳勞生爭取到槐樹鎮政府一萬元的資金支持。2017年,他以立夏吟詩會的形式發起成立了以農民爲主體的槐樹詩社,並把原來的那份詩歌刊物更名爲《槐樹詩詞》。

“田溝山野庭葩,醉度度春風,歲歲清嘉。大嫂飛鋤,阿哥引水,妹娃機駕拖拉。攆鴨鵝奔浪,嘎嘎叫,濺起波花。”在詩社成立當天,他用這段詩表達內心的喜悅。

2020年5月19日拍攝的由陳勞生主編的鄉村詩歌刊物《槐樹詩詞》。四川省西充縣委宣傳部供圖

陳勞生每個月舉辦一兩次詩歌講座,講如何賞析和創作詩詞。他組織詩社成員一起參觀公園、觀察插秧,還“佈置作業”讓他們瞭解一些當地地名的由來,從鄉村生活中尋找詩歌創作的靈感。

如今,30多人的詩社一半以上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此外也有退休幹部、教師和商人。他們絕大多數已經當上了爺爺奶奶,不少人小學都沒讀完,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對詩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67歲的農民蒲德偉爲了能輔導上小學的孫子,決定加入詩社。“輔導不來的時候,我體會到沒有文化的痛苦。”他說。詩歌重新點燃了他對知識的渴求。他在一首詩裏寫道:“老師站在講臺上,教室充盈智慧光。甘露今滋書海里,老翁喜變少年郎。”

如今,陳勞生主編的《槐樹詩詞》已在當地小有名氣。投稿的作者裏有11歲的小學生,有86歲臥病在牀的老人,也有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他每期通常能收到500首以上的投稿作品,結集出版的已超過2000首。

直到現在,陳勞生仍然親力親爲,每出一期都要把初稿帶到40公里外的西充縣城打印和校對,而不領取任何報酬。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做一件好事,就要做到底。”他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