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已經過半,秋困現象開始圍繞這我們,而且經常感覺乏力,該怎麼調整呢?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秋季健康的話題:

按中醫來說,秋季屬金,與身體的肺氣相應,所以,這個季節,我們就要養肺氣,養收,養脾胃。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這就是說,在這個季節,我們要循天地自然之道,生活,才能養好我們生命的健康。這個季節,日出越來越晚,日落越來越早,天地陰氣漸長,所以,我們要早睡早起;要調整自己的情志,不要過分起伏,以應對秋季萬物開始收斂凋零的情景;要讓自己的神氣往內收,讓自己的心志不再遊蕩於外,如此,方能使我們的身心與天地自然相應,適應這個季節的變化。而所有這一切,都是順應秋季的自然之道——收斂,養收。

這個季節,天地之間,所有的生命都呈現一種規律:生長放緩,活力減低,甚至一點點收斂枯萎。而所有這一切,生命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把繁榮春夏的所有能量往內收。植物把所有能量收斂爲種子,或收斂到根部,動物把所有能量收斂入臟腑,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季和來年春季的再次生髮。

那麼,人也是如此。我們要順應自然,幫助身體收斂能量入臟腑。比如,辛辣的食物一般有發散的作用,那麼,這個季節,我們就不能多喫辛辣;酸味食物有收斂的作用,我們就可以適當多喫一些酸味的食物,以幫助身體收斂能量。這就是爲什麼秋季的水果特別多的原因,大部分秋季的水果,都酸甜可口,適當多喫一些當季剛下來的水果,是很有好處的。想想看,上天專門安排大量水果在秋季成熟,也是自然規律,我們當然要順應這個規律,纔對我們的生命健康有幫助。

當然,在這裏需要說明一點,任何東西都沒有絕對,秋季多喫當季水果,只適用於那些身體基本處於健康狀態的人來說,纔是極有益的。而對於那些脾胃功能差,容易怕涼、腹瀉的人,水果少喫爲好。因爲多數水果性涼,會加重脾胃不適。

上天每一個季節都爲生命準備了豐厚的禮物,但這些禮物只適用於那些基本健康的生命。因爲當我們的身體健康已經出了偏差,就是因爲長時間地偏離自然規律所造成的。而且,當健康已經出了問題,身體的陰陽平衡已經被打破,這個時候,必須首先調理身體使陰陽平衡恢復,再次跟上自然規律的腳步,纔是有益的,否則可能造成其它傷害。

這就好比,一團隊跑步。整個團隊正常跑步(這就相當於正常運行的自然規律),有一天,其中一個成員,因爲種種原因,突然肚子痛,跑不動(這就相當於他已經脫離了正常運行的自然規律——就如我們的健康已經出了問題)。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先治好肚子痛的問題,再去跟上隊伍,才能恢復正常。如果他沒治好肚子痛的問題,就強行跟上隊伍,結果可能會使他的身體受到更大損傷。

另外,經過整個夏季的悶熱,脾胃已經深受重負,所以,當秋老虎還未退盡的時候,脾胃功能相對會弱一些。從另一個角度,脾胃,五行來說屬土,肺屬金,有一個土生金的關係。也就是說脾胃相當於肺的“母親”。如此,秋季不養好脾胃這個肺的“母親”,則會出現“母弱則子弱”或者“土不生金”的情況,具體表現,就是,如果你的脾胃不恢復正常,無論你如何養肺氣,都收不到什麼好效果。反過來,如果你的肺氣不養好,無論你怎樣養脾胃,脾胃功能都會一直出於不好的狀態,這就是“子盜母氣”。

再具體一點,這個季節,很多人會出現“秋乏”的狀況,大多數都是因爲脾胃不好,肺氣受傷所致。你具體瞭解一下,就會發現,這類人都有這樣的狀況:胃口不好,睡不夠,老犯困,乏力,大便不正常,易出汗,心煩,情緒低落,喉中有痰等。而這些狀況,基本都是因爲脾胃受阻,運化不佳,肺氣不足,或者肺寒,脾胃虛寒。另外,秋乏的人之中,還有一些人,有下肢怕涼的情況,這就是有腎陽虛的情況。

而要解決這類秋乏的問題,就要調理脾胃,調養肺氣,若有寒,就要溫補脾腎陽氣。如果你的狀況比較複雜,最好找位靠譜的中醫調理調理。如果你的狀況比較簡單,可能用一些藥食同源的食藥材煮水,煮粥,或者泡茶喝,也可以有一定效果。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身體內部的寒熱情況: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簡單的,就是看舌苔。具體如下,你可以對應分辨:

★薄淡白苔---正常;

★舌苔由白變黃,舌邊尖紅---有熱象;

★舌苔由黃變棕,或者由棕變黑,而且乾燥少津,舌邊尖變深紅---熱盛,熱積盛,多伴大便乾結;

★舌苔白厚膩,舌表面有一層白黏液---痰溼;

★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痰熱;

★舌邊尖紅絳色,甚至變紫色---痰濁血淤;

★舌紅無苔---胃陰虛;

★舌苔光剝,舌質淡---氣陰兩虛。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舌苔看起來比較複雜,不是簡單的發白或者發黃,厚或者薄。那麼,請諮詢你的中醫師。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舌苔看起來比較簡單,比如,舌苔白表明寒,黃表明熱,舌苔越厚表明脾胃越不好,體內溼越重。

下面我們提供一種對於這類舌苔簡單,乏力者的茶飲方:(一般每樣不要超過5克,具體多少,根據自己的體質調整比例)

黃芪(微溫)5克,白朮(溫)5克,陳皮(溫)3克,白芍(寒)3克,麥冬(微寒)2克,紅棗(溫)3枚,西洋參(涼)2克

上面已經標明他們的寒熱屬性及基本比例。那麼,你根據自己身體的寒熱適當調整比例。如果身體有寒象,就不要加西洋參了,麥冬少放,如果有寒且舌苔比較厚就別放西洋參、麥冬了。總之,你把握一個原則,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另外,最關鍵的,多關注自己的感覺,你的比例是否合適,是以你喝了身體越來越舒服爲根據的。

感恩我們的中醫智慧,感恩上天給我們如此豐富且神奇的中藥材,願我們大家都以更加美好的狀態度過金色的秋天,收穫多多身心健康正能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