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结构究竟是什么

按照《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对“结构”这个单词有两个定义。结构一词的词根“struct”的含义是(将东西)“集结在一起”,它的第一个定义是“构筑某些东西,如一座房子或堤坝;或将某些东西集结在一起”。当我们在谈论“结构”一部电影剧本时,我们就是在谈论有关 “构筑”或“集结”所有那些写作电影剧本所必需的材料:场景,段落,人物,动作等等。我们是在构筑或组织“内容”或事件,这将引导我们穿越故事线。

结构一词的第二个定义是 “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下象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实例,如果你想玩下象棋的游戏就需要有四样东西:首先你必须得有块棋盘,它的大小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而定,既可以像足球场一样大也可以小得犹如火柴盒。下一步,你需要有棋子,如王、后、卒、象、仕和车。第三你需要有棋手,而第四就是你必须懂得下棋的规则,没有棋规也就无法进行象棋游戏。这四个元素或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棋游戏。如果你移除其中任何一样东西,象棋游戏也就无法成立。这正是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即使在前不久,仍然流行着一种观点,说是整体等于其各个部分的总和。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是错误的。现代物理学运用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反驳了这种说法,并宣称整体要大于其各个部分的总和。有一个古老的有关三个盲人与大象的印度传说可以很好地用来说明这一点。三个盲人被要求描述一头大象,一人触感到了象鼻就说大象像蛇一样是圆柱形、细长且可弯曲的。第二个盲人触感到了象的中段部分就说大象就像一堵墙。第三个人触感到了象尾就说,你们不对,大象就像一段绳索。

谁对呢?大象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这就是一般系统论的观点。

这个观点对于电影剧作而言的意义何在呢?意义非同一般。著名电影剧作家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认为:“电影剧本就是结构,它是维系你故事的脊椎”。当你坐下来写作一部电影剧本时,你必须将你的故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如前所述,一个故事是由一些部分——人物、情节、动作、对白、场景、段落、事件、事变——组合而成的,而作为作者的你必须将这些部分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并赋予其确定的形象和形式以及完整的开端、中段和结尾。

正因为电影剧本具有如此独特的形式,你就必须以不同的视角对它的形式进行处理。电影剧本是什么呢?我们将一个电影剧本定义为由画面、对白和描述来叙说的故事,并且将所有这些安置在戏剧性结构的情境脉络之中。

它与小说和戏剧完全不同。

如果你察看一部小说并且尝试着去定义它的基本特性时,你就会发现那些戏剧性动作、故事线等,往往是发生在主要人物的脑海里。我们是通过那个人物的眼睛并且以他的观点才看到故事线展开的。我们读者是在偷窥这个人物的思想、感触、情感、言辞、动作、记忆、梦想、希望、野心、见识以及更多的东西。故事人物与读者共同经历情节、分享戏剧和故事的甘苦。我们了解他们的动作和反应,他们有怎样的感受以及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有另一位人物被引进了故事的叙述中,故事线可能会围绕他们的观点进行,但是故事主线总会回归到主要人物身上,也即故事讲述的那个人身上。在小说里,情节是发生在人物头脑的内部,是内心世界中的戏剧性动作。随便翻开任何一部小说并且阅读一两个章节,你就能领会我的意思。

一出戏剧里的行为动作和故事线是发生在舞台上,即在戏剧舞台的拱形框之下发生的,而观众们就成为了舞台的第四堵墙,偷听人物的生活秘密,他们的所想、所感和所说。他们谈论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他们过往的经历和将来的计划,探讨他们的需求和渴望、恐惧和内心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情节就是发生在语言中的戏剧性动作,是以口头表述的方式描绘感觉、行动和情感。一出戏剧总体上是以词语来讲述的,人物就是讲述者。

一部电影剧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的特性。电影是视觉化的媒介,它会戏剧化地处理一条基础故事线。它所着手处理的对象是图像、画面、一小节和一小段电影胶片:我们看到时钟在滴答运作,在行进的车内驾驶,耳闻目睹雨点击打着遮雨篷。我们看到一个妇女步行在拥挤的街道上;一辆轿车缓慢地拐到街角并在一座大楼前停了下来;一个男人正在横穿马路;一位妇女进入敞开的门道;一扇电梯的门关上了。将所有这些片段,这些视觉化的信息碎片组合在一起,你就可以只要看着它就能领略一件事情或是一种情境。只要看一下这些影片的开场:《指环王1》(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2001,彼得·杰克逊,菲利帕·伯恩斯和弗兰·沃尔什编剧),或《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导),或者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弗兰克·德拉邦特编剧)中安迪成功地从监狱里出逃的场面。电影剧本的特性就是在与画面打交道。

这就是它的本质特征。

什么是三幕剧

  无论是编剧或是写作,「三幕剧」的概念都是基础且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结构。  

  三幕剧这个概念发源于舞台戏剧,指的是用三幕完结的剧本,而每一幕的剧情各有其任务,三幕结合才能呈现最精彩的剧情给观众。 

  一旦掌握了三幕剧结构,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节如何编排、尚欠缺哪些东西、故事要如何开始与结束。  

  三幕各自的篇幅长短,通常认为第一幕与第三幕各占25%,第二幕占50%,然而这并不是僵硬不可变动的铁则,只要每一幕的任务各自完成即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幕式结构的具体内容。

第一幕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始,观众对即将开演的好戏一无所知,在这个阶段首要之务是先介绍背景给读者,故事开展在现代都市呢?还是在异界的大陆?主角是大学生?都市白领?还是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  

  在第一幕,需要将 故事背景展露出来,部份作品为了累积爆点,一开始可能特意隐瞒,但最迟在第一幕结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现世界架构,说明作品的调性与类型。  

  其次,在第一幕中需要明确 主角的存在,通过一系列与故事主线有关的事件,让观众「喜欢」上主角。主角不一定要是个品行端方的好人,但身上必须有些可爱之处、有些闪光点,让人能够共情,毕竟接下来,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展开令人兴奋的冒险,他们总不会希望同伴是个彻头彻尾的讨厌鬼。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盲井》。  

  在第一幕,主角还没有真正展开冒险,主角的对手与困境也并未充分揭露,但我们可以 预示冲突,为接下来的高潮与事件提供暗示——例如小镇上发生的怪事、跟踪主角的陌生人——让第一幕与第二幕剧情衔接显得自然,又让读者充满期待。  

  最后,剧情本身最好能提供 悬念,悬念就是「让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在第一幕丢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其继续追读。悬念的出现越早越好,最好第一页的第一行就充满悬疑性。  

  在第一幕的尾声,主角将被冒险所召唤,脱离平静的日常,踏上旅程。

第二幕

  自第二幕起,主角开始面对大大大小、接连不断的 冲突。所谓的冲突就是阻止主角达成目标的各种阻碍,不间断地让角色身处困境,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勇者出新手村直接斩杀恶龙,肯定不是个值得期待的好故事。  

  而这一系列的冲突,并不是单纯考验主角、让他难受,而是串成一条 笔直的道路,让主角朝着第三幕的结局前进,所以在设计剧情时,必须有整体感,主角每克服一道困难,就离终幕更进一步,从头到尾,剧情必须环环相扣,戏剧张力节节升高。  

  在奋战的过程中,主角可以 遭遇失败……。不,应该说主角「必须」遭遇失败,从低谷中重新崛起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而在这抑扬之间,主角也随之成长、改变。  

  读者始终站在主角身边,见证着他从挫败中重振旗鼓、狠狠反击,也看到主角从在磨难中逐步蜕变成熟。  

  主角的 最终目标,依作品类型而有所不同,也许是异界称霸、也许是抱得美人归、也许是看穿真相逮捕凶手、也许是长生飞仙。既然主角不同,其目标也各有不同,自然冲突困境也大有殊异。

第三幕

  在第三幕,主角 解决最后的冲突,而他在故事中的目标可能达成、可能没达成,也可能达成一部份,视剧情走向,也许主角不会再回到日常生活。  

  在这一幕,必须揭开所有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谜团都在此解开,无论是不是悬疑或推理小说,最好能准备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相。  

  有些小说非常精彩,但结局收得确实不怎么样,所以若想写出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局,最好从动笔前就开始设计。  

  三幕演过,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幕剧的机制

  若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电影、小说、漫画……等作品,三幕剧的架构无所不在。为什么这架构,经过了两千多年,依旧如此普遍广泛呢?  

  其实三幕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 触发」、「 冲突」、「 解决」。  

  三者涵盖一个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时,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会觉得哪边不对劲。  

  在创作的过程中,三幕剧也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系列剧,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剧的架构,但全系列也同样是三幕剧的结构。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结局,但直到最后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敌。  

  「触发」、「冲突」、「解决」的概念,也可以穿插运用在长篇作品,交错促进剧情推进,其结构也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变化。

  例如:

   触发A 冲突A 解决A 触发B 冲突B 解决B

  触发A 触发B 冲突A 解决A 冲突B 解决B

  触发A 触发B 冲突A 冲突B 解决AB

凡事有例外

  写作是一门艺术,当你有个极待实现的想法,但与三幕剧(或是任何其他理论)相悖,那好,去他的理论吧……

  但是,中国编剧网仍然给小伙伴们一个忠告:创作 是艺术, 也是科学,有其基本规律。了解规则后再去打破会让你少走弯路,如果连规则都不了解就想着标新立异,无异于连走都不会就想去跑,结果,摔很多跟头的概率大概是99%以上!

深入理解电影剧本结构

结构意味着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还是同时讲述?事件前后有无必然的联系。当代电影在结构开始了创新。

(一)结构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问题。

电影剧作结构是指电影剧作的组织方式和内、外部构造。电影剧作家根据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思想内涵的需要,运用电影思维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其符合生活规律,达到艺术上的完整,统一,和谐。剧作结构的优劣对一部电影剧本的成败起着很大的作用。(《电影艺术》153页)

对结构概念的解读:

A、所谓“电影作者根据他对生活的认识”意味着针对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创作者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不同体现出的是同类题材下的不同作品。同样是讲康熙的故事,《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秘史》《少年康熙》却各不相同。假如你认为战争是对人性的摧残,那么就有了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假如你认为战争是对人性的救赎,那么就有了《辛德勒名单》,加入你认为战争能够使人长大成人,那么就有了《太阳帝国》,假如你认为战争歪曲了人性,那么就有了《太极旗飘扬》,或许你认为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那么就有了《实尾岛风云》。你对生活认知到什么层次,表达也必然在这个层次之内。你不可能表达你看不到的东西。正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三年自然灾害中人的表现,也就无法理解饥饿会灭绝人性美好的东西一样,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往往是到哪里撮一顿。那么饥饿时期的人也就无法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浪费以及减肥运动。作者的经历和修养决定了他的认知领域和认知程度。

B、所谓“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思想内涵的需要”谈的是人物与结构、主题与结构的关系。

【人物与结构】

相对于一个人物,结构的过程是对人物一生事件的选择,通过选择这个人物的事件,从而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海上钢琴师》选择了1900这个人物如何被抱养,如何在底层成长,如何第一次弹奏钢琴,如何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如何胜了比赛,如何看待爱情和走向渡轮等事件,通过对1900这些人生片段的选择,刻画了一个脱俗、真诚、真爱的人物。相对于几个人物来讲,结构意味着如何讲述这几个人物的故事,是有一个人引出其他人物《美国往事》,还是先同时讲述几个人物,然后分别论述这几个人物的来历《落水狗》(昆汀·塔伦蒂诺),还是平行的讲述两对人物《法国中尉的女人》。

【主题与结构】

主题是行动的纲目,是表达的重点。结构就像玩牌,把时间当作玩牌,洗牌的过程也就是表达意愿和思想的过程。结构本身是形式,但是结构同样蕴含着对“意义”的理解。结构是基于主题之下的结构,是对人类价值的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阐释方式,以下几个方面所能传达出的主题意义:

关于偶然:巧合。伊那里多(墨西哥)《爱情是狗娘》一切故事因为一场车祸。一口痰带来的悲剧人生,一次天桥之上的一个人的一口痰导致了一场车祸,而车祸中的人物可以是跟这个吐痰的有联系,比如死去的人曾经害得现在这个吐痰的流浪汉家破人亡,这个流浪汉想尽了办法要告这个害自己的人,却没有成功,想尽了办法要置其与死地,但是每次却喜剧般的被人逃脱。但是当其绝望的要在天桥上自杀的时候,先吐的这口痰居然就完成了他的心愿,一种结局是这个人看着这样的景象跑了,一种是毅然跳了下去,也死了,还有一种结局是他看到了死去的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想尽了办法让其死地人,竟高兴的死了。当然在这个巧合中,车祸的另一方可能是徇私舞弊的某法官,如此便传达出了几种不同的主题“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生无常”“乐极生悲”。

关于必然:因果关系。《恐怖花园》谁炸了火车站的站台,如何找出这个人?生活中的逻辑,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因就有果。比如一个人丢了一块香蕉皮,结构别人摔倒,自己摔倒死了,亲人摔倒惨了,仇人摔倒死了。这中因果关系传达出不同的意蕴。必然使得恶人不敢做恶!

关于或然:几种可能。《罗拉快跑》对时间三种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三分钟决定未来,一个未出生孩子的命运……由此发挥思考。几种可能。一张试纸带来的关于一个胎儿的命运。

【思考】某天早晨去火车站,火车站有一个定时炸弹,迟到、早到、准时到而出现的不同结果……

C、所谓“运用电影思维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谈的是素材与结构、事件与结构的关系。

【素材与结构】

在搜集素材阶段的选择和思考。结构意味着对生活片段的选择与组合。呈现的内容:影片本身未呈现的内容(重要):影片删除或没直接呈现的。

【事件与结构】

进入构思阶段的选择和思考。

D、所谓“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其符合生活规律”中的生活规律谈是时间与结构的关系——时序。简单的讲,结构就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也是我们在结构影片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的地方,可以超越现实的时间,进入个体的时间(回忆的特定性),进入情感的时间(时间的凝滞等)

事实上,结构是是对时间的排列组合(数学原理)。我们平日玩的俄罗斯方块,每一次变动都将出现新的颜色组合和图形组合。而电影剧作的结构问题就相当于玩俄罗斯方块。把你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对价值的思考、对自我的判断等问题的理解,用合理的合适的时序讲述出来就是剧作的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