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凭借其巨大的拉动效应,是增强城市吸引力、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1988年荔枝节蹒跚起步,深圳的会展业与特区共成长,形成了“双展览中心”交相辉映的硬件支撑,更走出了高交会、文博会、电博会、光博会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品牌展会。

与此同时,在“展馆-展会-产业-经济”链条的带动下,深圳的多个行业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正加速转型升级。

9月23日中国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正式开幕。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自1988年高交会前身荔枝节举办至今,深圳平均每3天就会有一次展览举行,不仅将深圳展览总面积推至全国第四,这座会展中心更是跻身全国展馆前三。

今天的深圳,位于福田中心区的深圳会展中心与位于宝安大空港片区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为各种展览的顺利举行提供了硬件保障。但将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会展业的发展大幕却是在八卦岭工业区拉开。

1989年6月,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就在原八卦岭工业区西北角建成。这座总建筑面积近4.2万平方米的“老国展”在建成之后,迅速迎来了特区成立以来的首场国际展览,1989国际消费技术展览会。自此,深圳正式告别了没有大型综合展览中心的历史。

早已拆除的“老国展”一度引领风潮,但有远见的建设者们并不满足。1999年,首届高交会在临时兴建的高交会展览中心举办,打响了日后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头炮。同年,总投资31亿元的深圳会展中心明确选址中心区。

深圳会展中心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林汉军:当时筹备第一届高交会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方面大型展会的经验,但是在当时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组委会办公室克服了困难,做了详细的方案,现在我们在高交会的组织上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内很多大型的展会都向我们进行学习。

2002年,深圳会展中心动工建设。2005年,第六届高交会成为会展中心建成后入驻的首个大型展会。至此,深圳会展业全面进入爆发增长期。数据显示,自开馆以来,每年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展览达100场次之多,会议活动1800多场,年展览面积超过280万平方米。同时,深圳也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会展业政策扶持和市场运行体系,并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品牌展会排期规则,营造了优良的市场环境。

深圳会展中心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林汉军:得益于“航母”高交会及其带动的一系列专业大型展会,深圳也通过“展馆-展会-产业-经济”链条,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圳的电子信息、医疗健康、家纺布艺等多个行业飞速发展,并影响全国。

2011年,深圳会展中心场地爆满,深圳市经信委向市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新的会展中心的建议,深圳会展业进入新发展时期。

2016年9月,全球最大室内展览面积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历时3年,于2019年国庆前夕正式落成,并在同年11月迎来首展。这座规模宏大的展览设施,拥有近100多个不同类型的会议空间、2万平米的活动中心。在它的周边,一个集商业、办公、酒店、公寓及会展公园于一体的复合业态正在慢慢形成。

深圳市招华国际会展运营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毛大奔:3到5年之内,我们预计全年的展览规模可以达到500到700万平方米,全年来参展参观的商务人群可以达到500万到1000万人次,对于先行示范区将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能够强化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作用。

今年6月20日,历经疫情影响造成的5个月沉寂,深圳会展中心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同办复苏“首展”,为深圳会展业吹响重启的号角。与此同时,深圳还特别制订了《加快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持续提升会展服务,发展会展经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 刘祥:此时启动会展经济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对当前疫情影响有很大的必要性,它不仅是会展业,更多的是产业的生态和产业链的构建,把我们产品向更大范围、更大的人群进行推广。从经济拉动效果看,它会数倍的放大。

记者 / 毛芸 古伟波

编辑 / 李天南 李添裔 池昕芮(见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