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陣子,韓國在MSPO-2020國際國防工業展覽會上推出了K2PL主戰坦克,用以競爭波蘭“狼”式主戰坦克項目,替換該國軍隊中的T-72M1和衍生自T-72的PT-91主戰坦克。有意思的是,與K2PL競爭波蘭訂單的,是德國“豹2”A7主戰坦克。身處北約與俄羅斯對抗前沿的波蘭,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豹2”坦克的忠實粉絲,此前波蘭更是試圖加入法德兩國主導的下一代主戰坦克——MGCS。這次波蘭人之所以更加傾向於選擇韓國坦克,也恰恰是因爲其試圖加入MGCS計劃卻被德法兩國拒之門外。如果波蘭的K2採購案最終落地,對於曾經飽受詬病的韓國武器來說,無疑是一次翻身的機會。

在K2PL之前,韓國就曾向土耳其轉讓了K2坦克的製造技術,幫助土耳其研發新一代的主戰坦克,也就是目前仍處於原型車階段的“阿勒泰”坦克。“阿勒泰”坦克根據土耳其陸軍的要求,對K2進行了放大,在保留K2坦克的火炮和火控系統的同時,對裝甲防護能力進行了提升,負重輪也隨着坦克重量的上升增加到7對。不過2007年就已經簽署研發協議的“阿勒泰”坦克由於動力系統等關鍵子系統的技術問題遲遲未能攻克,至今仍然沒能進行量產,原定2021年服役的時間表也大概率會出現延遲。

在韓國與土耳其簽訂研製“阿勒泰”主戰坦克協議的2007年,K2作爲韓國用於替換K1的下一代主戰坦克,本身也仍處於研發狀態,但由於出色的紙面性能和優惠的附加條件,土耳其仍然選擇了與韓國合作。根據韓國與土耳其的協議,韓國除了轉移機密的複合裝甲技術外,還授權土耳其生產火控系統等部件。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這樣寬鬆的技術轉讓並不多見。K2的具體裝甲結構目前並未公開,但K2採用的第二代KSAP複合裝甲很可能採用了與第一代相同的類喬巴姆裝甲構型,採用模塊化結構,可以方便地替換受損的裝甲模塊。

從目前已經公開的K2PL主戰坦克的外形來看,該型坦克基本就是“阿勒泰”坦克的翻版。同樣採用了擁有7對負重輪的加長型底盤,同樣採用了源自K2坦克的液氣懸掛。但除此之外,K2PL採用的火炮、動力傳動裝置無一沒有德國技術的影子。K2PL採用的火炮爲一門源自萊茵金屬的Rh120-L55的55倍徑120毫米滑膛炮。這門炮雖然長得像Rh-120,但實際上是韓國對其逆向工程的產物。韓國聲稱該炮在發射國產K276穿甲彈的時候能夠在2000米距離達到600毫米的穿甲能力,與德國DM53的表現接近。但一般認爲K276的發射藥和自銳鎢技術均來自從德國引進的DM43A1穿甲彈,距離更先進的DM53恐怕還有些差距。而且就算K276打斜靶能夠打到600mm,面對俄羅斯現役主力坦克T-90M、T-80BVM等依舊略顯無力。

對於波蘭而言,K2PL坦克儘管在應對俄軍新型主戰坦克的時候火力仍顯得有點不夠,但作爲一輛運用了大量“豹2”坦克技術的主戰坦克,K2PL在實現與“豹2”相近性能的情況下,卻相對容易獲得韓國的技術轉讓,只要給錢就行,也許這正是K2在出口上最大的競爭力。不過話說回來,K2坦克與K9自行榴彈炮一樣,在關鍵的火炮與動力裝置的技術上依然來源於德國,韓國直到2018年,纔開始進行國產動力裝置與德國傳動系統的整合測試。K2坦克上完全由韓國自主研發的部件,只有底盤與液氣懸掛系統。而波蘭在採購新一代自行火炮的時候,乾脆只購買了K9的底盤,用於搭配來自“蟹”式自行榴彈炮的炮塔。

在軍用飛機領域,韓國同樣延續了銷售攢機產品的傳統。目前韓國出口數量最多的作戰飛機,就是與美國洛馬公司聯合研製的T-50“金鷹”教練機以及其改進型F/A-50輕型戰鬥機。目前,韓國已經向伊拉克出口了24架T-50IQ教練機,印尼和泰國也分別購買了16架和14架T-50教練機。就連已經多年未曾裝備過噴氣式戰鬥機的菲律賓,也向韓國訂購了12架F/A-50PH輕型戰鬥機,並可能在未來追加購買36-40架。T-50系列可以說是目前海外用戶最多的高級教練機之一,頗受伊拉克以及菲律賓等空軍力量薄弱的國家喜愛。究其原因,可以說是T-50獨特的定位導致的。在研發初期,韓國就將其定位爲一款輕型超音速戰鬥機,韓國媒體還曾自豪地聲稱,韓國已經成爲世界上第12個能夠研製超音速戰鬥機的國家。

不過相比排在韓國前面的那11個國家/地區,韓國在T-50項目上甚至稱不上有主導權。由於KAI此前從未展開過如此複雜的項目,韓國爲了彌補薄弱的研發能力,不僅從總體設計到配套系統都基本依賴美國,還從臺灣漢翔“挖”了不少參與過IDF研製的航空工程人員。最終,T-50採用了與IDF如出一轍的氣動佈局,僅僅是用一臺F404發動機取代了兩臺TFE1042發動機。所以T-50也在臺灣被戲稱爲“緯國號”。

受限於韓國薄弱的航空研發能力,T-50的機載設備也基本上是“萬國牌”。除了購自美國的F404渦扇發動機之外,包括雷達在內的關鍵航電也全靠從美國和以色列引進,甚至還從霍尼韋爾引進了H-764G導航系統以及HG9550雷達高度表之類技術水平並不高的機載設備。作爲一個缺乏航空傳統的國家,韓國與土耳其、印度等國家一樣,從組裝國外飛機開始發展本國航空工業。1981年,韓國開始組裝F-5E/F戰鬥機,隨後在1994年開始組裝生產KF-16戰鬥機。直到1999年,韓國纔開始生產自行研製的首架國產飛機--KT-1初級教練機。而通過研製T-50教練機,韓國初步掌握了現代化作戰飛機的研製技術。

由洛馬操刀的T-50,與由達索操刀的LCA戰鬥機一樣,都使用了同樣的F404發動機,甚至都曾經採用過以色列製造的EL/M-2032脈衝多普勒雷達,而兩者飛控系統的硬件也都來自英國BAE公司。在主要飛行性能上,T-50與LCA也是半斤八兩,連進氣道都採用了相似的佈局。韓國在最初的宣傳中,也乾脆將T-50改型F/A-50稱爲Light Combat Aircraft(LCA)。印度LCA得益於無尾三角翼佈局,極速稍快於採用常規佈局的T-50,而T-50由於繼承了F-16和IDF成熟的氣動外形,在機動能力上也勉強摸到了三代機的門檻。不過,相比心比天高的印度,韓國研製T-50的歷程還算順利。

但是在將T-50改進爲F/A-50輕型戰鬥機的過程中,韓國航空工業就暴露出了研發能力不足的弱點,F/A-50原計劃取消後座,改爲單座佈局,但由於原始設計由洛馬全盤負責,韓國沒有能力獨自修改T-50的總體佈置,所以最後只能沿用T-50的雙座佈局。使得脫胎於教練機的的韓國首架國產戰鬥機,在飛行性能上甚至相比教練型還有所下降。目前的F/A-50雖然號稱是一架戰鬥機,但與目前的LCA一樣,仍然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韓國計劃在F/A-50Block10型上集成美製AAQ-33瞄準吊艙,並在BLock20批次上通過調整雷達的軟件,獲得制導中程空空導彈的能力。

身爲世界造船大國的韓國,在軍用艦艇建造上也同樣起步較晚。而且同樣以“攢機”起家。1994年開工的KDX-1(服役後改稱KD-1型)型驅逐艦在設計上受德國MEKO型護衛艦很大影響,在武備上也集成了美製“魚叉”反艦導彈、MK48垂直髮射系統以及“海麻雀”艦空導彈,荷蘭“守門員”近防炮以及意大利奧托·佈雷達127毫米艦炮,艦上採用的KDCOM-1作戰指揮系統則是英國SSCS MK7作戰系統的國產化版本。受限於設計經驗不足,唯一由韓國自行研發的艦體還出現了喫水過小導致遠洋航行穩定性不足的問題。

而在KDX-2型驅逐艦上,韓國從第四艘“王建”號開始,加裝了自行研製的K-VLS垂直髮射系統以及“紅鯊”反潛導彈等裝備,隨後更是建造出排水量過萬噸級的KDX-3型導彈驅逐艦,以128單元的垂髮數量成爲當年紙面上火力最強的驅逐艦。但與很多韓國武器一樣,KDX-3型驅逐艦的MK41和K-VLS垂髮互不兼容,無法形成合力,自產的K-VLS系統的利用率並不高,因此在韓國計劃建造的第二批KDX-3型驅逐艦上,韓國取消了K-VLS系統,只保留80單元的MK-41垂直髮射系統。而在“獨島”級兩棲攻擊艦上,韓國也在總體設計上翻了車。“獨島”級採用的電子設備與動力都是成熟的貨架產品,但由於艦島的設計不良,設置於艦島後部的SMART-L警戒雷達在工作時出現雷達波照射到艦體導致虛警率大增的問題,直到今天也沒能解決。“獨島”號的可靠性也備受詬病,在2013年的一次進水事故中,“獨島”號在兩臺發電機進水故障之後,剩餘的兩臺發電機有一臺因爲起火而損壞,而在滅火過程中,噴灑的海水損壞了最後一臺發電機,使得失去電力供應的“獨島”號最後只能被拖回維修。

受益於在自行建造艦艇過程中發展的K-VLS系統等技術,韓國現在已經能夠出口“大邱”級護衛艦等作戰艦艇,韓國甚至成功向英國出口了排水量2.6萬噸的“潮汐”級補給艦,開創了英國海軍首次從國外進口艦艇的紀錄。但韓國艦艇的質量仍然令用戶頗有微詞,2001年出口孟加拉國的“班加班德湖”號護衛艦,服役不到半年就發生龍骨斷裂,不得不匆匆退役,被孟加拉國贈予了“廢鐵”的雅號。而自行建造的KDX-2型驅逐艦,也出現過垂髮所在的B炮位在發射導彈後發生開裂的事故。

縱觀韓國的軍火出口,雖然依靠貨源上的優勢,韓國能夠買到各種性能優良的西方子系統,給了那些想使用美歐先進裝備,但卻由於價格、政治因素以及技術轉讓等原因未能如願的國家一個相對不錯的選擇。但現代化武器裝備的研發畢竟不是攢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結果,就是使得韓國的裝備往往在服役後出現不少原廠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於韓國這樣的彈丸小國而言,靠攢機獲得一些訂單是一回事,對核心技術的擁有國構成實質性競爭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等待韓國軍火出口的或許就是當頭一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