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模式,這種可以肆意對敵人潑灑彈雨的武器讓步兵們只能躲在掩體後面瑟瑟發抖。但是馬克沁重機槍顯然過於沉重,不適合伴隨班組作戰,不能隨時隨地爲步兵們提供支援火力。於是各種各樣的輕機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這些伴隨步兵一起進攻的輕機槍就是步兵最好的夥伴之一,能夠隨時潑灑彈雨壓制敵人。

而蘇聯自然也有自己的輕機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在1928年開發的DP-28輕機槍,這種輕機槍因爲有個碩大的彈盤,所以被蘇軍戲稱爲'唱片機',因爲它的彈盤實在太像一個唱片機的唱片了。可別看它長得奇形怪狀的,但好用是真的好用,不僅方便生產,而且操作也十分簡單,非常方便士兵使用。因此DP-28輕機槍一經問世,很快就成爲了蘇軍步兵的制式裝備。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無敵的,開發時看着先進無比的DP-28輕機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終於遇到了挑戰,來自德國的MG-34通用機槍和MG-42通用機槍成了它們最大的挑戰者。雖然槍械威力上DP-28不輸給這些德國通用機槍,可論及射速方面可就差了太遠了。在面對MG-34通用機槍和MG-42通用機槍時,手持DP-28輕機槍的蘇聯兵根本不是對手,在戰場上經常如同被收割的麥子一樣,成片成片的被德軍的通用機槍打翻在地。

而且DP-28機槍自己本就有不少問題,供彈機構和彈盤就是個不小的問題。因爲供彈機構多少有點問題,所以你不能往DP-28機槍的彈盤裏裝滿子彈,總要少裝幾發子彈進去,不然就可能出現卡彈的問題。另外,DP-28機槍的彈盤也存在問題,裝填困難就算了,而且還怕磕怕碰,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導致彈盤松動。因此一些有經驗的射手不管什麼時候拿到DP-28機槍,總是要用拳頭先砸一下彈盤,確保不會出現任何供彈問題。

同時,在實戰中蘇軍士兵還發現了一些其它的問題,比如說DP-28輕機槍使用的7.62×54R全威力彈未免有些威力過剩,在實戰中的效果固然不錯,可是對於一個輕機槍來說,這過強的殺傷效果實在有些多餘。而且因爲全威力彈的尺寸和重量都較大,這讓DP-28輕機槍的彈藥攜帶量也出了問題,47發彈藥還是顯得少了。再加上那個彈盤對於射擊姿勢存在影響,蘇聯怎麼都覺得應該更換一波自己的輕機槍了。

而蘇聯也不是沒有做出過努力,事實上他們還一度考慮過模仿對面的德國通用機槍。於是蘇聯人對自家的DP機槍做出了修改,在DP-28機槍的改進型DPM機槍的基礎上,仿照了德國MG34通用機槍和MG42通用機槍的結構,用彈鏈供彈取代了彈盤供彈,槍管也改爲可更換式槍管,增加了機槍提把。當然了,如果要使用彈盤的話也可以,拆掉彈鏈受彈機,換上彈盤插口就行。

這種改進版的DP-28機槍就是RP-46輕機槍,誕生於1946年——戰爭都打完了纔出來,也不知道有啥用?但實際測試發現它的效果非常不理想,250發不可散金屬彈鏈的供彈靈活性極差,而且更換供彈裝置也很麻煩。在實戰中這麼做絕對要害死士兵自己,因此更多的士兵都選擇不更換供彈裝置,直接拎着彈鏈往前跑算了,可能還更方便點。一句話,這個設計顯然不過關,不適合實戰使用。

那麼難道蘇聯就沒有辦法設計出一個新的輕機槍了嗎?當然不是!在1943年時,曾經發明瞭DP-28輕機槍的設計師捷格加廖夫站了出來,他表示自己其實還是有個解決方案的。捷格加廖夫注意到蘇聯其實有一款7.62×39中間威力彈,這種子彈當初是爲了和德國人的7.92×33中間威力彈叫板的,所以開發出來之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用。但現在捷格加廖夫想了想,似乎我們可製造一種發射中間威力彈的輕機槍啊?

於是捷格加廖夫着手製造了一款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魚鰓式閉鎖機構的輕機槍,並在1944年參與了新型機槍的測試實驗,代號RD-44輕機槍。RD-44輕機槍的長度爲1041毫米,空槍重量約7公斤左右,發射7.62×39中間威力彈。整體設計其實有很多源自於DP-28輕機槍,畢竟這都是可靠的設計,蘇聯設計師的一大特點就是傾向於使用成熟可靠的設計,所以捷格加廖夫採用這樣的設計並不讓人奇怪。

而與DP-28輕機槍相比,RD-44輕機槍最大的特點就是拋棄了彈盤供彈,改爲使用彈鏈供彈一條100發子彈的不可散金屬彈鏈被放置在彈鼓中,彈鼓則被放置在機匣下方,彈鏈從左側延伸進入機匣內。因爲採用的是7.62×39中間威力彈,所以它的載彈量要比DP-28輕機槍多出一倍多,這在實戰中會有極大的提升。畢竟,DP-28輕機槍的一大弱點就是彈藥較少,容易出現火力中斷的問題。

當然了,爲了防止子彈消耗過快,所以RP-44輕機槍的射速不高,每分鐘650發子彈,雖然較低但也算夠用了。槍口初速每秒735米,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可達800米。雖然性能上較爲一般,但捷格加廖夫仔細研究過前線的戰報,遂認爲800米的有效射程對於輕機槍也足夠了,屬於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捷格加廖夫個人認爲,這種設計能夠滿足蘇軍的作戰需要,遂將他的設計RP-44輕機槍拿去參加測試了。

當時除了捷格加廖夫拿出了RP-44輕機槍參與測試之外,謝爾蓋·西蒙諾夫和阿列克謝·蘇達耶夫都拎着自己的輕機槍參與了測試。最後結果也很簡單,捷格加廖夫的RP-44輕機槍因爲出色的設計和可靠的性能而勝出,RP-44輕機槍也搖身一變成了RPD輕機槍,在1944年開始小批量生產,並向部隊提供以便於進行實戰測試。於是乎,就有了近乎穿越的照片——一名二戰蘇軍士兵拿着一款形似RPK輕機槍的武器,其實那就是RPD輕機槍。

而前線部隊對RPD輕機槍的反應也非常好,它的體積並不大,無論縱橫面都非常合理,可以保證士兵在任何姿態下都進行有效的射擊,對於射擊姿態沒有什麼硬性要求。彈鏈供彈也讓士兵覺得頗爲順手,相比於過去的DP-28輕機槍,RPD輕機槍無論在火力持續性,或是在供彈的可靠性上都遠遠強於DP-28輕機槍。而且中間威力彈的性能可靠,就算是面對德國人的MG-42通用機槍也可以絲毫不落下風,其性能遠非DP-28輕機槍能比擬的。

很可惜的是,因爲RPD輕機槍投入的時候,德軍已經是半死不活的狀態,隔年就被蘇軍打進柏林,連國會大廈上都被高喊'烏拉'的蘇軍士兵掛上了蘇軍旗幟。如此不經打的對手,自然沒能讓RPD輕機槍經歷足夠的測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未能留下太多的痕跡,着實是一件讓人頗爲可惜的事情。但這不妨礙蘇軍對這款輕機槍高度滿意,更不妨礙蘇軍將其大規模量產,用來替換DP-28輕機槍。

當然了,RPD輕機槍在蘇軍的服役時間也非常有效,這不是說它的性能有問題,而是因爲它和蘇軍後來的制式步槍AK-47突擊步槍不能零件互通,憑空增加了後勤上的難度。於是RPD輕機槍就在1961年被RPK輕機槍取代,僅僅服役了14年就被換掉了。但這不妨礙RPD輕機槍在槍械發展史上的地位,畢竟隔壁的歐美各國直到六十年代才搞出類似的輕機槍來,足可看出RPD輕機槍的優秀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軍武器》

《蘇維埃之拳:二戰蘇軍單兵武器裝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