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看似遥远的新闻却在中国社交网络引发了强烈反响,尤其在女性网友中间。她的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和传记《异见时刻》迅速成为热门。

拍摄于2018年的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RBG》)在这几天里标记观看人数迅速增长,评分始终在9分以上,比我过去记忆里的评分还升了一点点,非常值得一看。

金斯伯格不仅仅是一位大法官,她更在这几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民众偶像,人们把她做成各种各样的恶搞形象,她就是超级女英雄本人。

年轻人使用金斯伯格的周边,比使用什么当红爱豆的周边都来劲。

2018年,金斯伯格不小心摔断肋骨,牵动美国群众的心,《周六夜现场》(《SNL》)特别创作RAP为她打气。

“这个国家,疯了。然而你知道,还有一个女人,她在支撑着这一切!”

“你以为断了几根肋骨就能让她倒下么?不,才不可能!”

开头提到的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也是在2018年问世,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更有意思的金斯伯格本人甚至拿到了MTV电影奖的最佳打斗奖提名。

2018年年底,以金斯伯格为原型的电影《性别为本》公映。

2019年新版《霹雳娇娃》在片尾彩蛋中声称,大法官金斯伯格就是“天使特工”培养出的成员之一。片子拍得怎么样另说,但为了努力拗价值观姿势,把金斯伯格都纳入设定中,足见金斯伯格在美国的地位。

“臭名昭著的金斯伯格”(Notorious RBG)这个梗是模仿了说唱艺人“臭名昭著的B.I.G”(Notorious B.I.G),是年轻人表态力挺金斯伯格,把她的网络形象变成了非常有个性和战斗力的样子。

但“臭名昭著”也的确是金斯伯格坚持性别平等及各种自由主义意见所承受的责难。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的片头就是反对者对她的评价,或者干脆说,谩骂。

鲁思·巴德·金斯伯格的法律生涯里,最突出的成就是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权进步,用一次次辩论和判例改变着女性的生存状况。

而掀起惊涛骇浪的金斯伯格本人,生活里的性格并不激烈,还有些寡言。她的朋友评价她是:“深刻的思想者。”

金斯伯格1933年出生于纽约,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做那些“男孩们做的事情”,爬上屋顶,跳来跳去。

金斯伯格的母亲非常重视女儿的教育,经常带她去图书馆。

母亲交给她的人生准则是:做个淑女,保持独立。(Be a lady,and be independent.)

“独立”这种教育,不仅是口号,也是母亲的身体力行,在金斯伯格高中的三年里,母亲一直在跟癌症抗争着,金斯伯格高中毕业的前一天,母亲去世。

良好家庭教育下,金斯伯格成绩优异,但性别歧视在她的人生里如影随形。

她就读的康奈尔大学在50年代男女比例是四比一,“如果一个女孩在这里都没办法找到对象,那可以说她今后也没什么希望了。”

在那时的美国,大约也普遍觉得文凭是女性出嫁的点缀,女性不要表现得比男性强才好。

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金斯伯格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读书,50年代早期哈佛才开始有女生,女生比例仅仅为2%。在超过500人的班级中,金斯伯格是仅有的9名女生之一,她常常担心自己如果表现不好丢的就是全体女生的脸。

在问答式教学里,教授从不喊女生起来提问,而他们或许还以为这是保护女生的做法,万一女生答不上来可能有消极影响。

求学期间,金斯伯格去拉蒙特图书馆阅览室被拒之门外,理由仅仅是“因为你是个女人”。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为女生举办的晚宴,提问是:“如何解释你们占据了一个本应属于男性的法学院席位?”

在学校成绩优异并成为《哈佛法学评论》编辑的金斯伯格,是公认最有竞争力的同学,但律所拒绝她的理由是:“这间律所不雇佣女人。”

1960年,在哈佛法学院院长强力推荐之下,金斯伯格依然因为“是女性”而无法获得法官助理的职位。

“足够优秀”,无法令女性逃离性别歧视,金斯伯格在学业和才能上无可挑剔,她也只能在一次次打压后,抓住那些剩下的机会在构筑自己的事业。

1963年,金斯伯格在罗格斯大学担任法学教授,在学生启发下开了“性别与法律”的新课程,着手处理和性别歧视有关的案件。

鲁思·巴德·金斯伯格在法律界的职业生涯,也是为性别平等发声的过程。

女性空军少尉莎朗·弗朗蒂罗发现,已婚男同事都能获得住房津贴,自己却不能,这不是某一个财务的错误某一个办公室的错误,而是法律错了。

当事人莎朗·弗朗蒂罗回忆称,从那时到现在都有人认为,好女孩不争论,好女孩不提要求,相当于我们中国说好女孩不争不抢吧。但她依然选择诉诸法院,一路诉到最高法院。

金斯伯格在为当事人庭辩时引用废奴主义者和男女平权倡议者萨拉·格里姆克(Sarah Grimke)的话说:“我不求女性能获得什么额外的好处,我所求的仅是,让男人把他们的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拿开。”

我想这不仅仅是她对一个案子的辩论,也不只是她对社会问题的见地,还包括自己亲身经历的概括。金斯伯格本人早已饱受性别歧视之苦。

女空军少尉胜诉了,金斯伯格的同事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变社会的时刻,但遗憾的是抗争从不那么容易。一个案子赢了,但后来却因为一票之差,此案没有成为审查标准。

金斯伯格在做律师时代理过三起鳏夫权益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温伯格诉维森菲尔德案”,妻子亡故后,全职爸爸选择照顾孩子,但他无法领取到发给单身家长的社会保障金,因为这一向被认为是“母亲的补偿”。

金斯伯格总结道:性别歧视伤害了每一个人。

作为律师,金斯伯格在70年代参与过多个怀孕女性权益案件,就业女性被迫在堕胎和工作之间二选一,怀孕女性被排除在保险和养老金计划之外。她还参与过黑人女性被强迫绝育的案件。但另一方面金斯伯格也支持女性的堕胎权,女性有选择不做母亲的权利,生育自由包括生和不生的自由。

金斯伯格到最高法院后,处理的第一个女权案件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拒绝招收女性”,她的判决让女性也可以进入这所著名的军事学院学习。

规则改变后,女性入学还会受到男性的挑衅,问她们为何来丑化学校。

而金斯伯格面对质疑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会为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女性而骄傲。”

当今的年轻女性也从金斯伯格身上获得鼓舞,因为她们明确感受到了金斯伯格的工作一步步改善了自己的地位。

除了为改善女性地位而努力职业生涯之外,金斯伯格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可以给女性启发。

她有一段非常美满的婚姻,不仅在于她和丈夫识于微时相伴终老,更在于这是一段地位平等,家庭分工也平等的婚姻关系。

母亲对于金斯伯格的教育就是:“如果你能遇上白马王子当然很好,但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而金斯伯格幸运地作为独立女性遇上了尊重她的白马王子。

金斯伯格在康奈尔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没有一次重复的约会,直到遇见了她后来的丈夫马丁·戴维·金斯伯格,她说:“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关注我学识的男孩。”

两个人看似性格差异很大,男方外向女方文静,但他们却惊人地协调和相爱。

1954年,两个人结婚,进入哈佛学习时,金斯伯格已经是一个14个月宝宝的母亲了。

在外人认为金斯伯格只是个木讷内向甚至是有些笨笨的姑娘时,马丁就充分相信她的才能,不断向周围人夸赞她,说自己妻子很厉害,就要去《哈佛法律评论》当编辑了,后来她果然做到了。

夫妻一同学习,一同参与育儿。在法学院期间丈夫罹患癌症,金斯伯格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家庭,同时还想办法帮助丈夫补上学习进度,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她用惊人的精力完成了这一切,还保持着优异成绩,丈夫也抗癌成功了。这简直不可思议。

而马丁始终坚定支持自己妻子事业的发展。金斯伯格这样评价丈夫:“他是那一代人中最非比寻常的……他坚信,一个女人,不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职业女性,她的工作,都和男人们的同样重要。”

在这段婚姻里,金斯伯格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不必做一手好菜,不必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家庭。女儿说,自己成长于一个“家务分工均等的家庭”,父亲负责做菜、母亲负责思考吃什么。

但孩子们不会因为妈妈不会做菜而不满意,母职并不只有做家务这种实现方式。像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有良好教育一样,金斯伯格做母亲的方式是教孩子们做人和学习。

金斯伯格夫妇都是法律界人士,但渐渐地,随着女性运动的抬头,妻子成为那个事业为先的人,丈夫则负责支持。

朋友们评价,马丁是全纽约最厉害的税务律师,但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他愿意以妻子的需求为优先,搬到华盛顿。

1993年,马丁成为妻子的后援,帮助不会宣传自己的金斯伯格拉票,为她成功被提名为大法官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在马丁面前,鲁思·巴德·金斯伯格总是可以轻松地做自己。而马丁对于妻子的要求也许只有:不要光工作,也要休息、吃饭、睡觉。

基于尊重的爱恒久绵长,到白发苍苍时,他们还是会在公共场合主动提到对方,气氛甜蜜。

结婚几十年来,马丁为妻子写了无数情书,叠起来有字典那么高。

马丁2010年患癌去世,而他去世前给妻子情书告白也很动人:“从我们相识的那天起,我从未停止过对你的欣赏和爱慕,但现在,该是我告别的时候了。”

丈夫去世后,金斯伯格把多出来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工作中,衰老没有削减她的能量,反而带她进入全新的阶段——臭名昭著的RBG。

美国开始向保守派倾斜的这些年来,金斯伯格一直努力捍卫女性以及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在2012年到2013年,她宣读了五篇异议意见书,打破近半个世纪的记录。她的发声不断引起社会对于案件的关注,她本人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

大家都期待着她说I dissent(我有异议)。

RBG和I dissent就是一种信念的象征,网络上诸多创作也是在号召人们都传承这种追问和质疑的力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厌恶她的人和爱她的人一样多,谩骂和崇拜一样多。

(△川普多次和金斯伯格针锋相对)

金斯伯格经常会被打成“激进分子”,比如她有一个著名的发言:“有时候我被问到什么时候是个够(美国最高法院女性大法官人数),我会这样回答:‘九个就够。’人们会非常吃惊。可是,一直以来就有九个男性大法官,对此从未有人提出任何质疑。”

对于性别歧视,金斯伯格有诸多金句:“仔细察看便会发现,妇女被置于其上的至尊宝座实际上是个囚笼。”“所有决策场合都应该有女性在场。不应该把女性的存在当作例外。”

她的努力影响深远。在2003年的一个性别歧视的案件审判中,曾经极为怀疑金斯伯格女权言论的保守派伦奎斯特却在判决书里引用了金斯伯格的言论,表示应该消除关于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但令人惊讶的是,她和另一位知名的保守派同事斯卡利亚,虽然理念不同却能保持着友善的私人关系,还能一起出去玩。这也曾经引发过一些争议。

越是深入了解金斯伯格,越明白所谓“臭名昭著”(notorious)的意义,这对我们当下应对复杂的网络舆论都有所启发。

没有一种意见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不必在意无谓的纠缠。金斯伯格母亲教育她,Be a lady还意味着,不要让负面情绪占据心灵。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意见可以保持愤怒,但不用被情绪损耗。

发声真诚坚定、生活里保持温和,这两种特质能同时存在于金斯伯格的身上。

她无比勇敢,又无比耐心。早在1993年参加美国最高法院任职听证会时,金斯伯格就说:“我将会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这样的辩论,哪怕要重复千百次,我也没打算能一举成功……长久的改变,都是一步一步实现的。”

金斯伯格在80多岁的高龄,变成了年轻人的偶像,这个文化现象本身也是非常有鼓励和启发性的。

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里,她的支持者说道:“还有什么比一个老女人更遭人嫌弃呢?但人们却恨不得把这个老太婆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在心上。”

年轻人看到她会索要签名合影,大家排着队只为了见到她本人听她说话。

金斯伯格的发言和生活习惯,都成为“RBG文化”的一部分。

美国男性大法官着制服打领带,身为女性大法官的金斯伯格给自己设计了多种假领子和领口装饰。据说不同款式的领部装饰还有不同的含义:黄金蕾丝领,同意多数派意见;银色蕾丝,持异见;扇形珍珠项链,要发表激烈意见。

她在网络上的形象会被简化为一个扇形珍珠项链,这等于“我有异议”。

作为一个年轻人心中的icon,金斯伯格的激励性远不止于此。除了认真工作、提倡平权之外,她喜欢艺术还会到歌剧里客串,精神世界丰富。

她最喜欢的户外运动是滑水,到快八十岁才放弃。但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都依然有高强度健身训练,年轻人照着她的训练表来一套都气喘吁吁。

因此当年轻人想致敬她时,就聚到美国最高法院台阶上一起做平板支撑。

女孩不应该只有“变漂亮变可爱”“拥有很多很多爱”这一种梦想。女性不只有外貌上被欣赏和推崇的价值,更应该有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

鲁思·巴德·金斯伯格是我们需要的女性偶像。她面对质疑依然坚定,越成熟越有力量,不仅是女性的偶像,也是代表着自由、平等、思考的力量。

她渐渐变成了一个灯塔式的象征。上周末金斯伯格去世时很多人引用希拉里的悼词说:“再也不会有像她一样的人了。”

可即便我们不是那么优秀和有能量,也可以向她那个方向望去。渺小的我们都加油,也可以把灯火续上。

金斯伯格传记《异见时刻》有一个章节的标题是这样的:“不要让他们拖你的后腿,伸手去够星空。”(Don't let them hold you down,reach for the stars.)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