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青海不遠,湖畔一捆捆蜂箱,使我顯得悽悽迷人。青草開滿鮮花,青海湖上,我的孤獨如天堂的馬匹。——海子《七月不遠》

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蒙語稱“庫庫諾爾”,藏語稱“錯溫波”,意爲“青色的海”、“藍色的海洋”。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爲“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爲“青海”。

遠古的青海湖本與黃河相連,但在後來的造山運動中,它不但變成巨大的湖泊,更成爲環湖地區各族人民心目中的神聖之湖。

青海湖地處高原的東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

純淨的水只有深達5米以上,纔會呈現淺藍色,要想看到青色,水要更深纔行。只有水足夠深, 才能把可見光中的紅橙黃等長波光線吸收,把偏於短波的紫青色反射出來。

瑞士日內瓦大學地質學教授高萊曾說:綠的顏色在湖泊中時常可見,而青的顏色則相當少見。青海湖的水,既區別於大海的蔚藍,又異於其他內陸名湖的碧綠,它是湖與海的完美結合,青得深沉,藍得高潔。

隨着青海湖旅遊資源的開發,來青海湖旅遊的遊客數量明顯增加。自2000年,青海湖被評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看到無限商機的人們,紛紛佔領周邊地界,與此相關的餐飲、住宿、維修等服務項目紅紅火火地開張了。

隨着遊客的增多,環境污染問題也開始顯現,特別是部分遊客、導遊環保意識不強,隨意丟棄塑料製品等垃圾,加之商家們生產生活中的不自覺,造成“白色垃圾”嚴重影響環青海湖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農牧民生產生活,甚至導致環青海湖地區牛羊誤食白色垃圾致死的現象。對此,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雖然有關部門進行了環境衛生整治,但是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

鳥類天堂

鳥島坐落於青海湖西北隅,分爲一東一西兩島,因島上棲息數以十萬計的候鳥而得名。鳥島共兩座,分別叫做“蛋島”和“海西皮” ,位居中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首。每年四五月份,海西山便熱鬧異常。斑頭雁、鸕鷀、鳳頭潛鴨、海鷗等鳥類,紛紛從中國江南地區及東南亞等地飛來。

沙漠綠洲

沙島原來是湖中的小島,因青海湖水位逐年下降和湖沙壟突出水面接受風沙堆積而成。沙島將藍天、碧水、黃沙混爲一體,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沙丘景觀,並以及北臨金銀灘、南依青海湖的獨特地理位置,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此觀光度假。

2018年4月17日,爲了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建設,維護青海湖周邊生態系統,青海湖鳥島和沙島景區停止營業。直到今天也還未開放。

青海湖再現原生態之美

沿着湖東路往沙島方向前進,即便是旅遊旺季,公路上的車輛也非常稀少,之前路邊佔領沙坡的帳篷也已經不見蹤影,隨之消失的,還有那些簡陋的滑沙工具,以及成羣的遊客。遊客以往的足跡被鳥獸和爬行動物的足跡取而代之。風吹過的聲音讓這裏顯得格外寂寥。再細細察看,生機勃勃的溼地、“長出”綠色的沙漠和水位不斷上漲的青海湖,讓人禁不住爲這裏的生態恢復叫一聲好。

走進沙島景區,讓人頓感寂靜,一年前還存在的遊客棧道早已拆除,一座座沙雕也重新變回滿地的沙子。關停後的沙島又回到了粗獷的原生態之美,這裏水天一色,更顯深藍。

從青海省氣候中心獲悉:受青海湖流域降水偏多影響,青海湖水位2019年上漲0.56米,至此已連續15年上漲,水位恢復至上世紀60年代初水平。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旅遊管理處處長陳德輝高興地說“照目前的保護力度、生態治理程度和氣候演變趨勢,沙島消失是早晚的事,屆時沙島將變成綠島,沙島的名字估計也要改掉了。”

如今,便捷的出行方式讓人類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越來越多脆弱的生態壞境遭到破壞,好在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行動起來。

希望大家能從自己做起,增強環保意識,愛護生態環境,留給子孫後代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