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僅有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名將,還有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文人軍事高參。他們一起譜寫出了歷史上最爲輝煌的時刻。

文人比如房玄齡、杜如晦,武將會多一點,比如李靖、程咬金、秦叔寶、尉遲恭、羅士信、侯君集、李道宗、王玄策等等。

其中王玄策上演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其實,除了王玄策之外,唐朝還有一個也創造了一個拿下一國的傳奇故事,此人就是安興貴。故事還得從李淵太原起兵開始。

公元617年,隋煬帝大業十三年,李淵於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李淵就進入到了長安,控制了關中地區。次年,李淵就逼迫楊侑禪讓之後稱帝,建立大唐,改元武德。

唐朝建立之初,並沒有統一天下,全國依然分佈着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所以,李淵不得不帶領唐朝開始蕩平天下之路。當時,李淵面對的割據勢力還挺多的,東南西北都有。

其中在唐朝的西北部主要有兩股勢力:一股就是薛舉、薛仁杲父子;一股是西涼的李軌。

李淵、薛舉、李軌三個人的勢力版圖大概如下:

李淵佔據了關中,控制了長安;薛舉父子盤踞在李淵的西部,控制了隴西之地,兵力十三萬。李軌佔據了涼州,手中擁有涼州十萬精兵。

李淵爲了專心對付關東地區的各路割據軍閥,早在太原起兵的時候,就已經謀劃除掉西北這個大後方的割據勢力。

所以,李淵稱帝之時,也就是公元618年,就已經除掉了薛舉的勢力。薛舉被消滅之後,能威脅到李淵後方的就只有李軌了。

爲了防範李軌,李淵不得不兵分兩處,沒辦法集中兵力進軍關東的各路羣雄。所以,消滅李軌勢在必行。可讓李淵犯愁的是,李軌並不好對付。

李軌,出生於甘肅武威的姑臧豪族家庭。此人從小就喜歡讀書,文韜武略,多謀善變,胸懷天下。

隋朝末年,甘肅饑荒嚴重,李軌趁機散財買糧救濟災民,積累民心,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也就是李淵太原起兵的那一年,李軌和曹珍、關謹等人也在謀劃起義之事。曹珍說:“民間一直流傳李氏當王,說的就是李軌,所以李軌當稱王。”

就這樣李軌稱王了,他號稱“河西大涼王”,先後攻下張掖、敦煌、西平、枹罕等地,將河西五郡全被其收入囊中。此時的李軌,控制的地區幅員千里,將士多達十餘萬人,是可與李淵相抗衡的關西最大勢力。

李淵稱帝后,曾經想過用榮華富貴來招降李軌,不過被李軌拒絕了。所以,雙方只能打。但若是真要出兵與李軌血戰,李淵的唐王朝勝算不一定大。有兩個原因:

一是李軌佔據了一定的地理優勢。

李軌的大涼國的都城在姑臧(即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跟長安相距近兩千裏,沿途高山疊疊、峻嶺重重,非常不利於行軍,很難保障軍糧的供應。

二是李軌手握西涼精兵十萬。西涼大軍個個能征善戰,舞刀弄槍,樣樣會。李軌還與東突厥、吐谷渾互相勾結。

所以說,能否打贏這場硬仗,唐高祖李淵心中完全沒有把握,躊躇多日,始終不能下定進攻涼州的決心。而涼州十萬大軍始終如同一把利劍,懸在李淵頭上,讓他心急如焚。

就在唐高祖李淵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名叫安興貴無名小卒主動上書,請求單騎前往涼州勸降李軌,若後者不聽命,亦有良策幫助唐朝拿下涼州。

李淵看了看,有些好笑,滿朝文武大臣想了這麼久都沒想出辦法,你一個無名小兵能有什麼好對策呢?

《資治通鑑·卷一八七之七》

“臣家在涼州,奕世豪望,爲民夷所附;弟仁爲軌所信任,子弟在機近者以十數。臣往說之,軌聽臣固善,若其不聽,圖之肘腋易矣!”

經過一番盤問後,李淵豁然開朗。原來,安興貴在涼州頗有聲望,而且他的胞弟安修仁目前還是是李軌的心腹大將,宗族中亦有很多人在涼軍中任職。若能將他們發動起來,勢必能成就大事。

李淵瞭解到實情後非常高興,於是派安興貴到涼州,並授意他見機行事。

安興貴到達涼州後,很快便騙取李軌的信任,被任命爲左右衛大將軍。安興貴“歸降”李軌之後,絕口不提勸降之事,每日裏不是跟兄弟們喫喫喝喝,就是吹捧李軌英明神武。

不過李軌在暗地裏活動頻繁,積極聯絡宗族子弟和對李軌心懷不滿之人,以備將來舉事。

李軌看安興貴整日只知道喫喝,有些不高興,於是就去問安興貴有什麼才華和能力,保證江山長治久安。

安興貴一看,李軌上鉤了,於是就分析當今天下大勢和李軌的處境,最後勸說李軌投降李淵,李淵必會保他一生富貴。

《資治通鑑》上記載:

“涼地不過千里,土薄民貧。今唐起太原,取函秦,宰制中原,戰必勝,攻必取,此殆天啓,非人力也。不若舉河西歸之,則竇融之功復見於今日矣。”

李軌聽了之後十分生氣,他開門見山地問安興貴是不是李淵派過來的臥底。安興貴急忙解釋說:“臣聽聞‘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如今全族子弟蒙受信任,臣怎敢懷有他心?”

李軌雖然將信將疑,但還是饒過安興貴的性命。安興貴知道李軌是不可能投降的,於是聯繫自己的胞弟安修仁等人,準備祕密起事。

安興貴對城內宣告道:“大唐派我來誅滅李軌,有膽敢援助他的,誅殺三族。(大唐遣我來誅李軌,敢助之者夷三族!)”

隨後他們趁夜突襲了李軌的住所,由於事發突然,李軌根本沒想到他們會叛變,很快被俘。

之後安興貴將李軌押回了長安。而李軌被擒後,其他郡縣也都望風而降,大唐就這樣不費一刀一槍拿下了涼州。

安興貴一人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

唐高祖李淵十分高興,論功行賞,冊封安興貴爲上柱國、右武侯大將軍,封榮國公,一時間榮寵無比。

不僅如此,安興貴後世子孫顯貴者很多。其中,兒子安元壽深得唐太宗器重,官至右威衛將軍、上柱國;孫子安忠敬是盛唐名將,官至河西節度副大使、臨洮軍使、鄯州都督;重孫安重璋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官至太保、鳳翔隴右節度使,封涼國公。

總之,從安興貴開始,安氏一門家族一直享有榮華富貴,堪稱唐朝史上的傳奇家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