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張圖裏叫江陽的男人,如果你還沒在朋友圈裏見到有人爲他哭泣。

那你可能錯過了今年口碑最佳的國產劇——《沉默的真相》。

開播一週以來幾乎沒見到幾個熱搜,但評分從8.8爬到9.2,確實不多見。

這劇究竟神在哪兒?先按下不表。

我看完之後更好奇的是,強烈地感受到最近幾年的出色國產劇有一個共同點:

審美支棱起來了。

從開創了國產犯罪劇驚喜的《無證之罪》《白夜追兇》;

到今年引爆全網的《隱祕的角落》,“被營銷Angelababy耽誤了”的《摩天大樓》,再到《沉默的真相》。

表面上看,它們都是犯罪懸疑題材,劇情精彩複雜,演員表演精湛。

但如果深究的話,卻不止是“技術做到位了”而已。

01

這屆高分劇“審美”好在哪兒?

在這批好劇出現前,關於“國產劇審美滑坡”的批評我們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

曾經我們批評的是什麼?

簡而言之,是一部劇在視覺和文本上的偷奸耍滑,是“你在侮辱我的眼球和智商”。

但是問題來了——當這兩年的熱播劇正肉眼可見地把自己掰回觀衆喜歡的正道上,僅僅改正了這些弊病,就代表創作上的審美升級嗎

沒有那麼簡單。

於正的《延禧攻略》玩起了莫蘭迪色調,《三十而已》的顧佳們有了時尚麗人氣質、也關注了都市女性生存現狀;

觀衆會真情實感地追,卻很難像驚喜於《隱祕的角落》一樣由衷地讚歎一句,“國產劇的審美終於上來了”。

回過頭來想想,有些劇只是一部“爆劇”但難以成爲里程碑式的“好劇”,或許是因爲它太急切地想要拉近與觀衆的距離。

簡單到不需要太動腦子的劇情,粗暴地撩撥情緒,直白地製造人羣與人羣、標籤與標籤之間的對立。

你需要發泄什麼痛點,我給你機會就是了。

一部部住在熱搜上的國產劇,對此屢試不爽。

但一部有審美追求的好劇,不可能讓這一切發生得太過輕易,不可能只和觀衆之間是“互相牽着鼻子走”的關係。

許多觀衆對《沉默的真相》的好評,集中在它的“剋制”上

就拿最近最火的《沉默的真相》來看看——

它好在哪兒?

最基本的,是它用專業主義的精神,講好了一個在熒幕上引人入勝的故事:

幾批不同的人,跨越7年,追尋女學生被侵害的真相,爲一個冤死的青年翻案,與背後作惡的勢力不斷抗爭。

片中常出現這種“框子裏的人”式構圖,暗示劇中人物的困境

但更好的是,又用一點理想主義的堅持,讓它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故事,不是一個拍出來只爲了取悅或迎合以獲得流量的東西而已。

導演陳奕甫和作者紫金陳都認爲,它的底色是“正能量”。

可貫穿全劇的靈魂,卻都是在講它見不得人的那一面:

代價

在這個跨越7年的追兇過程裏,沒有一個心懷正義的“好人”是完好無損的。

一切案件的起點——在山村教書的青年侯貴平,爲了舉報揭發強姦女學生的勢力,慘遭誣陷與殺害。

他爲自己單純而天真的正義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年輕有爲的檢察官江陽(白宇 飾)偶然捲入其中,經過了遲疑和猶豫後,最終還是選擇踏入這灘黑水,爲被冤枉的侯貴平翻案。

起初觀衆和他都以爲,代價或許只是暗處之人的威脅和阻撓。

卻沒有料到,他對真相和拒絕被腐蝕的堅持,換來的是被誣陷入獄、妻離子散。

出獄後,一場因爲丟了錢包而徹底崩潰的戲或許足以讓扮演者白宇在今年的演技提名中獲得一席之地。

讓江陽崩潰的,何止是丟了錢包。

爲了一個本不相干的人,一個虛無縹緲的真相,和扼住了喉嚨的無形的手,他丟了健康年輕的身體,天之驕子的傲氣,和整個本該光明的人生。

不止江陽,和他一同艱難推動翻案的人都是並無勢力、卻甘願爲了一個真相而在暗處“白夜行”的人。

劇情的最高潮,正是他們在極度絕望中的孤注一擲——

生命、名譽、自由,統統可以成爲那個“代價”,只爲把公道暴露在太陽的審判之下。

哪怕策劃這個最終局的手段本身,也越過了正義的邊界。

幾個月前的《摩天大樓》播到後面時,其實曾試圖探討過類似的問題——

在“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之間,如果堅持了前者,那麼後者很有可能蕩然無存。

當時《摩天大樓》的結局如果就停在“好人坐牢,壞人逍遙”,觀衆可能會氣到狂打一星。

它最後以一個並不能算多高明的反轉收尾,好歹是慰藉了人們心中樸素的正義感。

但《沉默的真相》把對“追尋正義的代價”的追問,堅持到了最後。

這裏不劇透,但其實觀衆在前10集持續不斷的壓抑中能料到——

這注定不會有一個酣暢淋漓的、讓觀衆長出胸中一口惡氣的結局。

就像劇中人每一次對於司法公正、司法尊嚴的呼喚,背後都必然有相信它的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事實。

何其諷刺。

但二者的對照,又恰恰是《沉默的真相》能在立意上比別人多邁出一步的關鍵。

再往上追溯,《沉默的真相》爲什麼能帶給觀衆這樣一個底色濃重的故事?

或許因爲它本就是作者紫金陳的推理宇宙裏唯獨要堅持的、帶有個人色彩的一次表達。

在紫金陳的訪談中,他多次強調寫故事就是爲了“好看”,在技術上做到極致;

但唯獨原著《長夜難明》的誕生,和時代的脈搏緊緊相連。

從創作到出版的過程中,某些無形的“代價”也一直與之爲伴。

劇中的時間脈絡,是對追尋司法公正的接力。

劇外,也彷彿是一場對於追求好的創作表達的接力。

從原作者對一個命題的執念,到懂得尊重內容的製作團隊,再到觀衆。

最終這一環上的人不是傻子。《沉默的真相》這樣的作品越多,我們心裏的一道線也越清晰:

國產劇的審美水平,真正是該被什麼拉高的。

02

好劇是無法被“套路”成就的

隨着一批氣質相似的好劇集中出現在懸疑犯罪領域,有一種擔憂也出現了:

新型“國產劇高分密碼”是不是也出現了?

只要改編個國產懸疑小說,請幾個經常串片場的實力派演員,揉一點吸睛的社會議題……

就豆瓣8分打底、9分有望了?

也有人覺得自己馬上就要疲勞了

這樣的擔憂,其實有些低估了這屆國產好劇異軍突起的真正原因——

它們無一不是在完整專業的影視工業鏈條基礎上,多創造出了一點屬於自己的不可替代和不可複製

《沉默的真相》對正義的大聲追問有多難得,自不必再多說。

就算只是對江陽這個角色的塑造本身,都填補了近些年現實主義電視劇中一個巨大的空白:

一個理想主義被西西弗的巨石碾碎的、獻祭式的人物。

被吹爆的《隱祕的角落》完美嗎?不完美,至少它搖搖欲墜的最後幾集不能征服所有人。

可是它在近些年獨一無二的,是將小孩與大人之間糾纏的人性之惡刻畫到了一種極致。

三個靈性小演員和秦昊之間讓人慾罷不能的表演張力,更非隨隨便便靠誰是當紅的、有流量的便能做到。

更不要說前Joyside樂隊出身的導演辛爽個人風格強烈的音樂取向,帶火了一整個OST歌單。

這之後才讓多少觀衆突然意識到,一部劇能用心思摳出花兒來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

另一邊的《摩天大樓》,其難以複製的內核在於創作團隊對女性議題的理解,比單純堆積令人焦慮的問題更高明一些。

劇中公認塑造得最好的女性角色不是象徵着“真善美”的女主角鍾美寶,而是人生滿是“污點”的她的母親,鍾潔。

17歲早育,單親媽媽,依賴着皮囊做販賣青春的歌女。

帶着孩子改嫁,老公入獄之後又繼續想辦法依附男人。

堅硬的現實讓她無法不把人生建立在對錢的算計上,人性的軟弱又讓她難以逃離家暴的泥淖。

這個人物在劇裏沒有喊過一句口號,也貼不上什麼典型的標籤。

她的存在方式直戳傷口潰爛的最底部,而非只是在傷口上刻意撒鹽。

區別在於後者可能只是一股邪火上頭,必須要揪着一個靶子大罵出口。

前者指向的是令人窒息的結構性困境,讓觀衆有切膚之痛,卻不知向何處宣泄。

所有這些真正讓人回味無窮的東西,都不是用“賺快錢”的思維能輕易獲得的。

它們是創作者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藝術追求等等多個維度的高度凝結,以視聽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

最後,讓觀衆獲得了真正的審美體驗,而非只留下了強烈刺激或渾渾噩噩過後的空虛。

如果真的有人以爲現在犯罪懸疑大熱便可以照貓畫虎地炮製出下一個爆款,那可真是大錯特錯。

《沉默的真相》們的走紅和口碑,是時候讓從業者和觀衆都意識到一個被國產劇隨意踐踏了很久的東西:

套路可以被輕易模仿,塑造審美的過程不能。

什麼都可以被輕易複製,對審美的理解和追求不能。

03

想複製出一個“宇宙”,

往往就是崩盤的開始

當然,擔憂粗製濫造版《沉默的真相》跟風而來一定是有道理的。

畢竟“什麼題材火了就一股腦拍啥”,這局面我們確實不是一次兩次地見。

與之相應,這批好劇背後有一個鮮少被關注的點,其實是值得慶幸的——

導演都很年輕。

《沉默的真相》導演陳奕甫、《無證之罪》導演呂行、《隱祕的角落》導演辛爽、《摩天大樓》導演陳正道、《在劫難逃》導演五百、《白夜追兇》導演王偉。

全部都是80後,最年長不超過40歲。

年輕意味着,除了出名很早的陳正道,其他人在此之前幾乎沒有過品質與知名度兼具的代表作,沒有嘗過“大獲成功”的甜頭。

也就是說,他們還沒有機會跌入“自我複製”的誘惑和陷阱。

《在劫難逃》和《白夜追兇》導演,2016年曾合作執導過《畫江湖之不良人》網劇,當時口碑反響不錯

這屆國產劇其實有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比起你一部拍得爛,更怕你拍好了一部之後,後面全試圖玩這一套。

試圖建立一個“宇宙”,往往就是玩砸的開始。

《白夜追兇》的白夜宇宙,今年就差點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苦等白夜2的觀衆抱着看衍生劇的期待點進去,最終忍無可忍地退了出來,張譯的演技也沒能挽救。

對它的批評,基本集中在劇本漏洞太多、戲劇張力疲軟,破案不好好破,也沒有和家暴、留守兒童等社會議題得到平衡。

和《白夜追兇》身處同一個宇宙,卻似乎完全忘記了前者大受好評建立在什麼之上。

官方吐槽最爲致命

不止犯罪懸疑劇。越是能把創作簡化成公式的劇,越容易落入這個陷阱。

用《歡樂頌》擊中了都市麗人痛點的正午陽光,能再複製出《歡樂頌2》《都挺好》《我叫餘歡水》,卻也越來越落入創作套路化的批評:

“一百個人的共鳴都往一個人身上堆,主角是行走的論壇吐槽帖,其他角色都是迫害ta的工具人。”

檸萌影業今年的兩部熱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也是極爲相似地“從熱搜中來,到熱搜中去”。

以至於看到下面還要繼續四十、五十的消息,觀衆都開始先怕了:“不會又要天天被一個個CUT氣死吧?”

觀衆對此頗有微詞,其實有點像有些短視頻風潮被指“土”的根本原因:

並不在於內容絕對水平的高低,也不在於誰品位更優越。

而在於重複,在於被複制的只有模板,沒有嶄新的靈魂。

電視劇其實也一樣。

如果把時間再往前倒一倒,用一樣的思路去審視那個被懷念的國產劇黃金年代。

我們會發現,被念念不忘的“國產老劇的好審美”,其實從來不止於它的畫面、服飾有多考究。

那些在不同題材和類型的分類裏站在“鄙視鏈”上端的作品,同樣是建立在其無可複製的創作內核之上。

《大明宮詞》,國產劇的美學珠穆朗瑪峯,在宮廷架構裏搞莎士比亞風和悲劇美學的大膽,至今無人能匹敵。

《我的團長我的團》,完全跳出了抗戰劇最喜歡的宏大敘事和二極管思維,少見地深刻反思戰爭中的人性、追問家國命運的悲劇根源。

《大明王朝1566》,不流於膚淺的“鬥”,勝在還原歷史的糾葛中洞見政治的本質。

你看,所有能在國產劇史上留下姓名的經典之作,都不曾是因嗅到了跟風的利益而來。

更重要的是,鮮有後來者能跟得起它掀起的風。

如今,因爲一批犯罪懸疑劇的湧現,風似乎又有了要起的苗頭。

對於苦苦等待它的國產劇觀衆來說,人們不敢奢望太多,只能期待它是一個好的開始——

好不容易在風中舞出姿態的創作者,別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好不容易纔攀上了高處、佔據了人們一點視野的東西,也別因風一停就驟然墜地。

儘管我們不知道距離下一部《沉默的真相》出現還有多久,但至少,希望它喚醒的那種國劇審美標準。

能對當下這個“只有複製、沒有創作”的環境,影響得更久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