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簡介:

爲了與兄弟們團聚,支持漢朝的理想完成了,關雲長毫不猶豫地放棄榮華富貴,孤軍奮戰千里,穿越五關,斬六將找到劉備的故事,早已廣爲人知,這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情節之1.

劉備的軍隊在徐州被曹操打敗後,劉、關、張三人分居,關羽被曹軍困住了,在好友張遼的勸說下,關羽同意暫時向曹操投降,但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向漢朝投降,不向曹操投降;二是要保證兄嫂的安全;三是有劉備的消息,要立即離開,曹操答應了關羽的請求,他被授予“紅兔馬”的稱號

關羽一直記得劉備和張飛,一天,當他得知劉備在袁紹的辦公室時,立即向曹操請辭,曹操卻故意迴避,關羽別無選擇,只好不辭而別,我直接去河北找劉備。

但由於沒有拿到曹操通關的正式文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障礙,然而,關羽以其超強的實力,將六位將軍斬過五關,這時,曹操還派人送來了通關文件,關羽得以順利地度過了後來的旅程,併成功地遇見了劉備。

關羽爲什麼沒能看到曹禺的通關手續都被他堵住了,每個檢查站的警衛沒有看到通關的官方文件,所以關羽一行沒有被釋放,這裏所說的公文,是古代通過駐軍所需的通行證,又稱通關證件。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社會,小農家庭經濟是農耕時代最大的經濟來源,在古代,最重要的稅種是人頭稅和地稅,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以保證國家稅收。

但是,人員流動總是存在的,如走親訪友、經商等,爲了控制人口流動規模,維護社會秩序,古代就用通關文書進行控制,漢代稱爲“篆”,隋代稱爲“公言”,東漢至唐代稱爲“國鎖”,宋代稱爲“公邊”,它是由木頭做成的,通常有5英寸大小,並用一塊木頭封住,上面蓋有御史的印章,這就是所謂的“清關標誌”,又稱“通行證”。

關口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比如明朝叫“廬隱”,明朝時期,國家交通幹線的交叉口和渡口都設立了檢查部門,對行人進行檢查,沒有政府指導的人不能通過,根據大明法,如果沒有嚮導離開居住地100裏,將被視爲走私進入關津罪;如果是軍人,將以逃兵論處,如果士兵和平民在沒有任何嚮導的情況下越境,將以叛逃罪處死。

在古代,過水關和陸路關都要有關卡,在唐代,通行證是由中央尚書省或地方督撫府或郡縣簽發的,如果通行證遺失,必須經過檢查後才能補發,拿到通行證的人可以按照規定的路線從西北邊疆到幾千裏外的東南沿海。

《西遊記》中唐僧西行取經時隨身攜帶的公文就是“通行證”,他去一個國家時,需要蓋上該國的印章才能通過,西天回來後,皇帝還要檢查公文上的印章,以確認他是否真的去過西天。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迫六關斬將,其實,如果曹操能及時送他“國鎖”,這種殺戮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後記

人生不是通行證嗎?臉上的皺紋就是通行證上的封印,從一個懵懂的孩子到一個快樂的少年,再到一個充滿理想的年輕人,卻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個無助的中年,然後到了老年人!每一道皺紋都是生命的印記,我們臉上的皺紋記錄了我們的生活歷程。

什麼時候我們的記憶不是通行證?一旦過了海,水就難了,但巫山不是雲!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幾段難忘的回憶!這些就成了“記憶傳遞”上的封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