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东唐诗之路”新昌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发布会暨万人游新昌启动仪式在杭举行。意味着天姥山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新昌文旅融合的新起点,为打造全省文旅融合样板地走出了更宽的“新昌路子”。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和精华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故新昌学者竺岳兵就提出了《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的学术观点,并得到了国际唐诗学者的认可和高度赞赏。一条于钱塘江,沿曹娥江逆流而上,经过新昌沃洲湖、天姥山,直达临海海边的唐代诗路,日渐为世人所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全力打造诗路研究新高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唐诗之路精华地。成立了县文旅局的下属事业单位——诗路研究中心,整合全县各有关团体力量,专注诗路研究。扶持建设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下属“诗路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的全国首家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唐诗学术研究机构——新昌县唐诗之路研究院等7家研究诗路的文化机构。

“由于有竺岳兵老先生打下的扎实基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我县在唐诗之路方面的有关研究和开发,可以说是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县首批文化名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副秘书长徐跃龙说。近年来,我县已举办了“全国唐诗之路与天姥山学术研讨会”等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活动14次,确立了新昌学术研讨中心地位,在国内外持续产生影响力;新昌相继出版《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丛书》等专著14部,发表有关论文170多篇,走在了诗路文化学术研究的前沿;摄制完成《浙东唐诗之路专题片》等人文地理片30多部,担当了诗路文化可视化推广的先锋。

同时,我县还策划“唐诗五进”常态活动,编印发行《天姥山唐诗三百首》《天姥山诗选三百首》《新编唐诗三百首》等宣传手册,定期组织开展唐诗进基层、进企业、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等系列活动,开展了“全民诵唐诗”系列活动,通过“背唐诗”“赛唐诗”“演唐诗”等活动,激发全民参与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共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浓厚氛围。

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中,我县还设计打造了“李梦白”诗路形象 IP及相关文创产品,创作并举办《浙东唐诗之路》大型咏诵交响音乐会,开发了“浙东天姥唐诗宴”等特色菜肴,举办主题沙龙、诗路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等活动;挖掘沿线文化遗存,保护修复“三驿九铺”,恢复陆上、水上唐诗之路景观,并对浙东唐诗之路沿线19处各级文保单位(点)加大了保护力度。建设寻梦唐诗文旅线,打造唐诗风情村,形成“一村一诗”诗路名村品牌,建设一批唐诗文化驿站,把李白心中的“梦游地”建成游客向往的实景地,打造新昌东部文旅中心。

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打造,让唐诗转化、活化起来,让唐诗的美好意境成为游客的乡愁记忆。一位来自深圳游客和记者打趣说,以前是讲“熟读唐诗三百首”,现在可改成“来到新昌游一游”,我已经是“不会吟诗也会吟”了。

弘扬唐诗文化

垫起旅游高度

01

挖掘古代文化彰显旅游宽度

新昌素以山水人文资源丰富著称,除了“唐诗文化”之外,还是佛家圣地、道家福地,茶道之源,是佛教中国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发源地。随着唐诗文化的挖掘研究,新昌与之相关的璀璨文化也引起了重视,并融入了全域旅游。

新昌博物馆馆长张斯鸿告诉记者,新昌有三个文化高峰,分别在两晋、唐代和宋代。两晋时期,新昌这个偏居一隅,山水形胜的山城,成了名人雅士趋之如骛、避乱隐居的首选之地,他们沿曹娥江逆流而上,在此品茗论道、吟诗唱和,茶助文兴,文蕴茶品,茶文一体。当时主要有以竺潜、支遁为代表的高僧,和以戴逵、王羲之为代表的名士,新昌渐成中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唐代主要是诗人们踏出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其中最著名的有李白,留下了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沃洲天姥都在新昌,就是说新昌山水是东南地区最传情最动人的。宋代的新昌则是推动了儒学的大繁荣,办学之风盛行,程颢、朱熹在此讲学,由此诞生了大批名臣名儒。同时,新昌也成了全国39个榷茶县之一。

县文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融合是现代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新趋势。”我县在旅游开发中,十分注重本地文化的植入和融合——在大佛寺景区提升中的佛学文化,鼓山书院重修中的儒学文化、重阳宫景区建设的道家文化、沙溪镇集镇建设中的王羲之公园……

我县还通过挖掘、创新、衍生乡村文化,赋予乡村新的生命气息。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我县一直将其作为重点项目来抓。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89家,覆盖行政村16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66%,其中省五星级文化礼堂8家,市四星级文化礼堂24家;2015年我县被评为“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今年我县计划新建文化礼堂40家,并确保实现2022年规模以上建制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的目标。在文化礼堂中,我县的调腔、砖雕、剪纸、布袋木偶等非物质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展露出靓丽的身影,越剧、广场舞、诗歌会等文化活动日见频繁。

02

书写现代文化增加旅游粘度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我县在文旅融合工作中,不仅仅是传承发展古老的文化,也善于总结和创造新的文化,更能让游客产生体验感和代入感。

镜岭镇外婆坑村是我县的一个3A级旅游景区村,有着很多少数民族妇女,也曾经是红军路过的地方。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把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然而,诸多县内旅游人士认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林金仁带领群众致富的实践,是一种更为生动的文化。30多年来,林金仁带领村民开山辟路、发展茶业、开发旅游,有着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与外婆坑村相邻的安山村,是我县最早开始龙井茶炒制的村之一、最早建设茶叶市场的村之一,也是最早注册龙井茶商标的村。近年来深入挖掘“茶、泉、长寿”等文化元素,也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村。但该村的皂荚树却依然少为人知,其中一株免费赠送给绍兴鲁迅故居,变身为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皂荚树”,成了“网红”,村中尚留的3株却是无人问津。

曾经有县领导在大会上问,梅林山的“梅”字是“杨梅”的“梅”,还是“梅花”的“梅”?起初大家不理解为何会这么问,不都是同一个字嘛?明白意图后,沃洲镇梅林山村就大片种植梅花,规划开发梅花酒、梅果脯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围绕“梅文化”做强特色旅游。

大部分地方是挖掘现有的文化,而东茗乡东丰坑村石门坑自然村却为乡村旅游书写了新的“文化”。2017年,该村乡贤何国门把著名书法家鲍贤伦的隶书巨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按原尺寸(宽35米、高4米)凿刻在村西的摩崖壁上,并创建了以《归田乐》为主体的“世外桃源”型山村文化风景区。创出了文化助力乡村旅游的“石门坑模式”,得到了全市文艺界的推广,“唱响新时代 文艺联万家”——绍兴市文艺界2019年三服务现场推进会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近年来,我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工业立县、生态兴县、创新强县”发展路径,突出“项目为王、创新为要、作风为基”,聚焦“123”工作重点,持续实施“项目攻坚年、创新突破年、作风提升年”行动,着力打好平安稳定、乡村振兴、项目攻坚、招商选资、土地保障等“五大会战”,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行动,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

新昌大地上,时时处处都发生着激奋人心的故事,书写着现代的“文化”。将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化融入到全域旅游中去,可以让徜徉其中的游客,获得深度体验后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转自:今日新昌数字报(供稿:俞伟波)

图片部分来源:工农兵、新昌菇凉

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