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東唐詩之路”新昌天姥山旅遊區總體規劃發佈會暨萬人遊新昌啓動儀式在杭舉行。意味着天姥山開啓了全新的發展模式,成爲新昌文旅融合的新起點,爲打造全省文旅融合樣板地走出了更寬的“新昌路子”。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新昌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首倡地和精華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故新昌學者竺嶽兵就提出了《剡溪,是一條唐詩之路》的學術觀點,並得到了國際唐詩學者的認可和高度讚賞。一條於錢塘江,沿曹娥江逆流而上,經過新昌沃洲湖、天姥山,直達臨海海邊的唐代詩路,日漸爲世人所知。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工作領導小組,下設6個專項小組,全力打造詩路研究新高地、文旅融合樣板地、唐詩之路精華地。成立了縣文旅局的下屬事業單位——詩路研究中心,整合全縣各有關團體力量,專注詩路研究。扶持建設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唐詩之路研究會、浙江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下屬“詩路建設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1991年的全國首家有法人資格的民辦唐詩學術研究機構——新昌縣唐詩之路研究院等7家研究詩路的文化機構。

“由於有竺嶽兵老先生打下的紮實基礎,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我縣在唐詩之路方面的有關研究和開發,可以說是始終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縣首批文化名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唐詩之路研究會副祕書長徐躍龍說。近年來,我縣已舉辦了“全國唐詩之路與天姥山學術研討會”等唐詩之路國際學術會議及研討活動14次,確立了新昌學術研討中心地位,在國內外持續產生影響力;新昌相繼出版《浙東唐詩之路研究叢書》等專著14部,發表有關論文170多篇,走在了詩路文化學術研究的前沿;攝製完成《浙東唐詩之路專題片》等人文地理片30多部,擔當了詩路文化可視化推廣的先鋒。

同時,我縣還策劃“唐詩五進”常態活動,編印發行《天姥山唐詩三百首》《天姥山詩選三百首》《新編唐詩三百首》等宣傳手冊,定期組織開展唐詩進基層、進企業、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等系列活動,開展了“全民誦唐詩”系列活動,通過“背唐詩”“賽唐詩”“演唐詩”等活動,激發全民參與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建設的積極性,形成了全民共建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的濃厚氛圍。

在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中,我縣還設計打造了“李夢白”詩路形象 IP及相關文創產品,創作並舉辦《浙東唐詩之路》大型詠誦交響音樂會,開發了“浙東天姥唐詩宴”等特色菜餚,舉辦主題沙龍、詩路文化沙龍、專題講座等活動;挖掘沿線文化遺存,保護修復“三驛九鋪”,恢復陸上、水上唐詩之路景觀,並對浙東唐詩之路沿線19處各級文保單位(點)加大了保護力度。建設尋夢唐詩文旅線,打造唐詩風情村,形成“一村一詩”詩路名村品牌,建設一批唐詩文化驛站,把李白心中的“夢遊地”建成遊客嚮往的實景地,打造新昌東部文旅中心。

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打造,讓唐詩轉化、活化起來,讓唐詩的美好意境成爲遊客的鄉愁記憶。一位來自深圳遊客和記者打趣說,以前是講“熟讀唐詩三百首”,現在可改成“來到新昌遊一遊”,我已經是“不會吟詩也會吟”了。

弘揚唐詩文化

墊起旅遊高度

01

挖掘古代文化彰顯旅遊寬度

新昌素以山水人文資源豐富著稱,除了“唐詩文化”之外,還是佛家聖地、道家福地,茶道之源,是佛教中國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山水詩、山水畫的發源地。隨着唐詩文化的挖掘研究,新昌與之相關的璀璨文化也引起了重視,並融入了全域旅遊。

新昌博物館館長張斯鴻告訴記者,新昌有三個文化高峯,分別在兩晉、唐代和宋代。兩晉時期,新昌這個偏居一隅,山水形勝的山城,成了名人雅士趨之如騖、避亂隱居的首選之地,他們沿曹娥江逆流而上,在此品茗論道、吟詩唱和,茶助文興,文蘊茶品,茶文一體。當時主要有以竺潛、支遁爲代表的高僧,和以戴逵、王羲之爲代表的名士,新昌漸成中國佛學研究和傳播中心之一。唐代主要是詩人們踏出了一條浙東唐詩之路。其中最著名的有李白,留下了千古絕唱《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白居易在《沃洲山禪院記》中說,“東南山水越爲首,剡爲面,沃洲天姥爲眉目。”沃洲天姥都在新昌,就是說新昌山水是東南地區最傳情最動人的。宋代的新昌則是推動了儒學的大繁榮,辦學之風盛行,程顥、朱熹在此講學,由此誕生了大批名臣名儒。同時,新昌也成了全國39個榷茶縣之一。

縣文廣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進文旅融合是現代文化發展和旅遊開發的新趨勢。”我縣在旅遊開發中,十分注重本地文化的植入和融合——在大佛寺景區提升中的佛學文化,鼓山書院重修中的儒學文化、重陽宮景區建設的道家文化、沙溪鎮集鎮建設中的王羲之公園……

我縣還通過挖掘、創新、衍生鄉村文化,賦予鄉村新的生命氣息。自2013年啓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以來,我縣一直將其作爲重點項目來抓。截至2019年底,全縣共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89家,覆蓋行政村167個,行政村覆蓋率達66%,其中省五星級文化禮堂8家,市四星級文化禮堂24家;2015年我縣被評爲“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進縣”。今年我縣計劃新建文化禮堂40家,並確保實現2022年規模以上建制村文化禮堂全覆蓋的目標。在文化禮堂中,我縣的調腔、磚雕、剪紙、布袋木偶等非物質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在全域旅遊發展中展露出靚麗的身影,越劇、廣場舞、詩歌會等文化活動日見頻繁。

02

書寫現代文化增加旅遊粘度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智慧羣族的一切羣族社會現象與羣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我縣在文旅融合工作中,不僅僅是傳承發展古老的文化,也善於總結和創造新的文化,更能讓遊客產生體驗感和代入感。

鏡嶺鎮外婆坑村是我縣的一個3A級旅遊景區村,有着很多少數民族婦女,也曾經是紅軍路過的地方。近年來,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把鄉村旅遊發展得紅紅火火。然而,諸多縣內旅遊人士認爲,該村的黨支部書記、全國勞模林金仁帶領羣衆致富的實踐,是一種更爲生動的文化。30多年來,林金仁帶領村民開山闢路、發展茶業、開發旅遊,有着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與外婆坑村相鄰的安山村,是我縣最早開始龍井茶炒制的村之一、最早建設茶葉市場的村之一,也是最早註冊龍井茶商標的村。近年來深入挖掘“茶、泉、長壽”等文化元素,也成功創建爲3A級旅遊景區村。但該村的皂莢樹卻依然少爲人知,其中一株免費贈送給紹興魯迅故居,變身爲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皂莢樹”,成了“網紅”,村中尚留的3株卻是無人問津。

曾經有縣領導在大會上問,梅林山的“梅”字是“楊梅”的“梅”,還是“梅花”的“梅”?起初大家不理解爲何會這麼問,不都是同一個字嘛?明白意圖後,沃洲鎮梅林山村就大片種植梅花,規劃開發梅花酒、梅果脯以及其他衍生產品,圍繞“梅文化”做強特色旅遊。

大部分地方是挖掘現有的文化,而東茗鄉東豐坑村石門坑自然村卻爲鄉村旅遊書寫了新的“文化”。2017年,該村鄉賢何國門把著名書法家鮑賢倫的隸書巨幛《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並序》按原尺寸(寬35米、高4米)鑿刻在村西的摩崖壁上,並創建了以《歸田樂》爲主體的“世外桃源”型山村文化風景區。創出了文化助力鄉村旅遊的“石門坑模式”,得到了全市文藝界的推廣,“唱響新時代 文藝聯萬家”——紹興市文藝界2019年三服務現場推進會啓動儀式在這裏舉行。

近年來,我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工業立縣、生態興縣、創新強縣”發展路徑,突出“項目爲王、創新爲要、作風爲基”,聚焦“123”工作重點,持續實施“項目攻堅年、創新突破年、作風提升年”行動,着力打好平安穩定、鄉村振興、項目攻堅、招商選資、土地保障等“五大會戰”,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和行動,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

新昌大地上,時時處處都發生着激奮人心的故事,書寫着現代的“文化”。將這些充滿正能量的文化融入到全域旅遊中去,可以讓徜徉其中的遊客,獲得深度體驗後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轉自:今日新昌數字報(供稿:俞偉波)

圖片部分來源:工農兵、新昌菇涼

本文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覈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