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魚

注:圖片來自百度圖庫,圖文無關

78歲的吳爺爺,有4個都很孝順的孩子。

老伴去世以後,他就開始在4個孩子的家裏輪番居住。他的4個孩子,也都是發自內心尊重他這個父親。

這裏面,除了因爲他孩子本身的孝順,肯定更多的原因,也離不開他自己爲人處世的方式。

因爲他的4個孩子,哪怕在外人面前,也從來都是誇他這個父親,沒有說過半句的不好。

說到這裏,肯定很多人都以爲吳爺爺有錢,退休金或者是存款,肯定得佔一樣,纔會讓孩子都如此殷勤。

事實上,還真的沒有。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老人,以前一直在家裏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後來也去過外面打工,辛辛苦苦拉扯大4個孩子。

所以,他沒有退休金也沒有什麼存款。

他卡里的那點錢,他的孩子們都知道,都是勸他自己放着,有時想買啥東西就買。但是他節約,一般也不會亂給自己花錢,都是給家裏的孫輩買。

老家那邊有個單身漢,因爲性格過於老實,一輩子未婚,跟着家裏的弟弟,年輕時幫着弟弟家掙錢,老了以後也指望弟弟家養老。

吳爺爺和這個單身漢,還有着點親緣關係。

所以,他有次就在衆人聊天時告訴他,去別人家養老,只要做到三點,對方一般就不會嫌棄你。

這,也是他的“三寶”。

第一寶,就是話不要多,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不要說。

他說,孩子們的事,不管是什麼,你都讓他們自己拿主意,不要去參與,更不要藉着長輩的架子去指責和埋怨。

偶爾給點意見可以,但是語氣要緩和,人家能聽進去的話就聽,聽不進去的話也不要惱怒。

因爲個人有個人的生活,你的人生經驗,放到別人那裏不一定適用。

話多的人,不管在哪裏,終究都是討嫌的,尤其是人老了,你就要服老。

所以,要是去了別人家,首先要學會的一點就是不該說的話就堅決不要說,跟着別人過日子,還拿出主人翁的意識就不對了。

平時話不多,關鍵時刻說出來的話才更有分量。

如果平時話太多,給後人建立起不好的思想,說正經事的時候,別人也都會下意識認爲你煩,老了還管閒事,可謂是得不償失。

第二寶,生活中要愛乾淨。

他認爲,這點對於老人來說,真的很重要。

因爲和年輕人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習慣肯定比你要講究不少,一個邋遢的人,必然走到哪裏都是不受人喜歡的。

他說,如果精力不夠,不一定要你去打掃客廳,幫着收拾整個屋子。

但是,至少你要保持自己房間的整潔,衣服注意換,牀上要整理乾淨,被子要勤換,現在有洗衣機,洗起來也方便。

以前沒這個條件的時候,老人都是堅持自己手洗的。

他的孩子們要給他洗被子,他都說他們忙,把自己顧好就夠了,不用管他,他自己慢慢的來,就是多費點時間而已,反正老了有的是時間。

據老人的孩子們說,他的房間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牀上的被子也是疊得方方正正,桌子上的東西甚至都是按順序擺好的。

他以前自己在老家也是這個習慣,反正是出了名地愛乾淨。

想來也是,人老了本來新陳代謝就會加慢,要是自己再不注重衛生的話,真的容易遭人嫌棄,親生的孩子都不例外。

想起我隔壁以前有家人,她的婆婆輪到他們家來養老的時候,她婆婆的臥室,她一般都不會進去,人來了換上家裏最差的牀單被套,一走了就趕緊撤掉去洗,甚至還扔過兩次。

因爲她說,那個房間裏面真的臭。

她的婆婆不喜歡洗頭洗澡,也不喜歡換衣服,加上年紀大了很敷衍,房間裏總是一股難聞的味道。

所以,愛乾淨的老人,肯定顯而易見,在孩子心中也更加受歡迎。

第三點:平時在家裏也要勤快點。

老人說,人老了雖說行動不如年輕的時候,但也不能完全不運動,勤快點,一是要勤鍛鍊身體,自己的健康要保重好;二是要儘量幫忙。

老人的作息很規律,晚上九點左右就要睡覺,早上一般六點不到就會醒,他會去公園鍛鍊身體,然後回來還總是幫忙帶早飯。

他的孩子們要把錢給他,他一般也不會要,說反正他的錢都是孩子給的,早餐也花不了多少錢。

平時在家裏,老人喫完飯後都會幫着收拾桌子,拖一下地,看到什麼東西壞了就主動去修,不會的話會告訴孩子,讓他們自己再找專業的人。

他閒來無事,以前會去街上撿瓶子。

不過,他不會把瓶子拿回家裏,而是用袋子裝好放在樓下,結果有次被人偷了。

後來,還是他的兒媳主動提出來說,爸你不要放樓下了,你以後把這些東西放家裏吧。

老人擔心會影響他們,剛開始不願意,後來兒子也說沒事,然後他才往家裏拿。

不過他很注意,都用袋子一個個裝了起來,全部碼好,整整齊齊,一定會放在最不顯眼的角落裏,稍微多一點後就趕緊拿去賣了,免得在家裏佔用空間。

這樣的老人,沒人阻止他往家裏撿東西。他有一個兒媳在飯店工作,後來還會主動幫老人把瓶子提回來,讓老人去賣。

有的人說,老人命好,不管兒子女兒都孝順。

但是明眼人也都看得出來,這不光是老人孩子孝順的原因,他自己的思想和行爲也有很大的因素。

甚至我聽到有人說:“要是我家的老人能這樣自覺,我也願意更加孝順。人不管多大,都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有父親母親,只要他們基本是自覺的,善良的,誰都希望父母長命百歲吧。”

正如那句話所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親去,人生只剩歸途。

所以,人本身對於父母親情的惦念和期待,應該也是出於一種本能。

生活中的多數人,本質上都還是孝順的。但與此同時,可能有些父母的行爲,卻在不斷縮減子女這份孝順的耐心。

這樣的例子,我也見得不少。

所以,想要孩子孝順,自己的言行也很重要,不倚老賣老,不無理取鬧。年輕時有年輕時的性格,老了就要有老了的自覺。要是彼此都做到自己的本分,其實已然就已經達到養老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態度平衡。

-END-

和每個來這裏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