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有着“外資糧油寡頭”的金龍魚今日開啓創業板申購。由於一直以來貼着外資的標籤,其在國內的發展也一直比較坎坷,曾多次申請港股上市均以失敗告終。此次登陸創業板圓了金龍魚多年的上市夢,而其上市的目的卻是爲了撕掉“外資”的標籤。

9月24日,金龍魚發佈公告稱,IPO(首次公開募股)將發行新股5.42億股,發行價爲每股25.70元,募資總額139.33億元,成爲創業板有史以來IPO募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據悉,本次金龍魚發行的最終戰略配售發行逾 1.62 億股,約佔發行股份數量的 30%,與初始戰略配售一致。其中公司高管和核心員工計劃最終戰略配售股份佔 2.87%,其他戰略投資者戰略配售佔 27.13%。本次發行的網上和網下申購時間爲 9 月 25 日週五。

關於上市目的,益海嘉裏曾表示,融資並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於上市之後,金龍魚便能順理成章變身成爲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撕掉“外資”的標籤。

糧油關乎國計民生,外資糧油企業的迅速崛起擴張,引得國內輿論對於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聲不絕於耳,益海嘉裏更一度被冠以“外資糧油寡頭”的稱號。在監管層對外資糧油企業持警惕態度的時期,業務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上市尋求“中國身份”

此前,金龍魚多次衝擊中國資本市場。謀求獨立上市的這條路,金龍魚走了十年。

2009年,豐益國際計劃分拆中國業務的30%在香港上市以謀求增長,最終因當年香港金融市場動盪,預計發行價將無法實現預期規模而擱置,之後其不斷尋求登陸港交所,也一直鎩羽而歸。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取消油脂加工外資准入限制。同年5月,豐益國際集團對外宣佈要對中國業務進行重組,再次推動中國業務板塊分拆上市。2018年2月,金龍魚的母公司豐益國際在財報中宣佈,已經完成了中國業務的內部重組。

於是,以時任益海嘉裏副董事長穆彥魁爲首的管理層便向公司更高層建議,考慮運作公司在國內A股上市一事。

不過,自帶“大白馬”光環的金龍魚在A股上市計劃卻並不順利。2019年末,證監會回覆了金龍魚一份包括62個問題的反饋意見。今年6月22日,金龍魚纔再度更新了招股書,招股書也從613頁增加到了872頁。

在穆彥魁看來,益海嘉裏在國內上市,融資並不是主要目的,而在於上市之後,益海嘉裏便能順理成章變身成爲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擺脫掉“外資”的稱號和限制,也是實現益海嘉裏在華業務進一步擴張的基礎。

由此來看,在益海嘉裏誕生IPO念頭起,就是寄望通過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實現從“僑資企業”到“民族品牌”的轉身,獲得“中國身份”認同。

但上市之後,能否如其所願呢?

根據招股書顯示,金龍魚的發行人直接控股股東爲香港公司Bathos,持有金龍魚99.99%的股份,而Bathos系豐益中國(百慕達)的全資子公司。雖然根據豐益國際的持股情況來看,該公司不存在實際控制人。但是據益海嘉裏官網顯示,該公司由郭鶴年與其侄子郭孔豐共同投資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

雖然不清楚豐益國際最終持有金龍魚多少股份,但是根據豐益國際的前4大股東的情況來看,郭氏家族至少持有42%以上的股份。所以說依靠上市來撕掉“外資”標籤,或許只是一句“託詞”。

因外資身份發展遇阻

自成立以來,益海嘉裏集團因“外資企業”的標籤,歷經諸多坎坷。

早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國內大豆市場逐步開放之時,以四大跨國糧商爲代表的國際資本紛紛效仿豐益國際集團,通過參股、控股、收購國內食用油加工企業或自建食用油加工廠等方式,積極搶佔國內大豆壓榨市場。

2010年8月,益海嘉裏集團將收購目標鎖定在中國的中晚稻上。在中國糧倉腹地江西撫州,一些地方的水稻尚未成熟,就被益海嘉裏以高價定購手段搶購一空,致使當地中小糧食加工企業紛紛倒閉。這被監管機構視爲一個危險的信號,中國糧食安全再亮紅燈。 

一時間,針對外資企業是否會因爲在中國糧油市場的壟斷佈局而帶來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逐步蔓延。“這是基於糧油的特殊性,糧油生意關乎國計民生,糧食安全問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一位投資人解釋,“民以食爲天,糧食安全不僅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爲了保護國內糧油行業有序發展,2008年9月3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業,對外資則進行了限制。對油脂加工外資准入的限制,直至2017年才被取消。

同樣的,在《關於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規定企業可以參與託市收購。根據規定,在油菜籽市場價格回升到每市斤2元以上前,中央財政給予委託企業每市斤0.1元的一次性費用補貼。

同時,國家有關部門還確定了一批油菜籽託市收購企業名單,包括中央企業所屬油脂加工企業及地方油脂加工企業合計135家。不過,在這份多達100多家企業的名單中,並未包含金龍魚糧油。

“我們很想參與收購,也和當地糧食局的人都表達過願望,但被告知這次託市收購外資不能參與。”益海嘉裏一位內部人士曾對媒體表示。

在金龍魚發展緩慢的那些年裏,以中糧集團爲首的國內糧油企業得以迅速成長,福臨門、西王、長壽花等本土品牌迅速崛起。

據媒體報道,2008年到2014年,中糧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國糧油大豆等油籽年壓榨能力從486萬噸飆升到1158萬噸,油籽加工的分部資產總額從97.8億港元猛增至297.6億港元,增幅204%。而益海嘉裏金龍魚母公司豐益國際作爲外資公司,從2008年到2014年在中國市場的固定資產從43.3億美元增至70.1億美元,增幅約62%,遠低於中國糧油。

金龍魚背後的馬來西亞首富

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金龍魚的身影,但鮮有人知這一接地氣的品牌其實歸屬於外資企業——益海嘉裏母公司豐益國際。

豐益國際是新加坡上市公司,主要業務爲棕櫚及月桂酸油、油籽和穀物、糖及其他業務四大板塊。

從股權結構來看,截至2019年底,Bathos持有益海嘉裏99.99%的股權,豐益國際依次通過WCL控股、豐益中國、豐益中國(百慕達)間接持有Bathos100%權益,因此其間接持有益海嘉裏99.99%的股權。 

豐益國際的創始人是家喻戶曉的馬來西亞首富兼亞洲糖王郭鶴年。

1949年郭鶴年在馬來西亞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開始着手經營郭氏家族企業東昇公司的傳統業務(大米、麪粉、豆類、食糖等),隨後憑藉期貨交易在白糖市場迅速積累資本,通過當時時代對糧油、糖等商品的巨大需求,不斷擴張投資,最終創建了由地產酒店、保險業、糧油等多領域構築的商業帝國。 而隨着業務不斷擴張,郭鶴年作爲僑商對中國市場存有莫名的情誼,試圖切入這一市場,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1988年,金龍魚的掌舵人郭孔豐第一次來到中國。在深圳街頭,這個新加坡麪粉商人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賣糧油的商店。

恰好趕上“中國政府號召華僑回來建設祖國”,郭孔豐決定在深圳蛇口建立第一家生產食用油的油脂廠,並於1991年推出“金龍魚”牌小包裝油,正式開啓中國糧油食品的革命之路。

28年間,金龍魚成功代替食用散裝油走進越來越多國人的廚房,益海嘉裏集團也成爲了中國最大的糧油企業之一。據介紹,益海嘉裏集團爲郭孔豐的豐益國際集團在國內投資的一系列糧油食品加工、銷售等業務的統稱。

2018年,豐益國際集團以445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財富》雜誌世界500強第248位,是世界五大糧商中唯一的華僑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