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展开决战,最终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刘备胜利之后,获得西川之地,并且有荆襄九郡在手,声势可谓盛大,在三国争霸中占据了有利局面。而曹操在这场大战中,虽然没有损失元气,但也损失多么爱将,最为著名的就是夏侯渊,被黄忠斩落在定军山。而与此同时,在荆州的关羽也携汉中大胜的余威,想和刘备东西夹击曹操,进攻樊城,发动了襄樊之战,并且在这场战役中,包围曹仁,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更是吓得曹操想要迁都,以躲避关羽的锋芒。而在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关羽,庞统却誓死不降被斩,感慨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三十年,反过来还不如庞德有骨气,这样的对比让曹操真的难以接受。那么我们抛开其他因素,庞德为什么要誓死不降呢?

我们要晓得,这个庞德是什么时候投靠曹操的呢?他是在曹操夺取了汉中,也就是215年的时候投靠的曹操,而当关羽反动樊城之战时的219年,也就是短短的四年时间在曹操帐下,比其于禁在曹操手下三十年根本不值得一提,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会对曹魏政权有感情?根本不可能。那么为什么当时于禁作为主将都投降了关羽,而他却偏偏要去当这个英雄呢?我们还是抛开其他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或是看法吧。

一、他本就不想死

在三国时期,当时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名门武将,都流行狂士思想,也就是那种恃才傲物,好像是觉得越是有才能的越应该骄傲狂妄,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你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请,架子是相当大;再比如凤雏庞统敢当面说刘备是“非仁者之兵”,更是不给刘备面子,相当猖狂,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三国更是数不胜数,而庞统虽然是抬着棺材和关羽作战,也是猖狂啊,但是他却不一定是求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庞统在和关羽大战时,虽然打不赢,但是当他听到身边的士兵想去投降之时,他直接就斩杀了此人,并且大声说道:“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可见庞统是非常讲究忠义的人,虽然来曹营时间不多,但是人品还是可以。可是待到弓箭被射光了,其他士兵都投降的情况下,他却并没有兑现他的诺言,他却跑去了曹仁那里。而关羽水淹七军后,他被冲到水中,他还是没有求死,而是“独抱船覆水中”,最终被关羽生擒。而关羽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主,你庞德这么猖狂,还能狂过我管关某人?更何况还是抬着棺材,还差点被你射中额头,不斩杀你面子上过不去。由此可见,庞德是一个忠义之士,但他只是想做一个有忠义名头的人,并不是想真正做烈士。

二、舍身为保家眷

在之前我们已经说过,庞德在襄樊之战时,才投靠曹操短短四年时间,比起于禁三十年的感情,说他跟曹操有根深蒂固的情谊,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他由于之前是马超的部下,本来就不得到信任,自己在曹操这边又没有什么亮眼的功绩,所以如果庞德生擒之后不选择处死,那么他的家眷可能也是性命不保。比起于禁这样的创业老臣来说,即使投降了关羽,最多曹操以后不用他就是,但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曹操还是会善待他的家人,而庞德就不一样了。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有这样的灭族之祸,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一个人而保全家眷。可能又有人问了,他完全可以战死沙场啊,不用等到关羽生擒他再杀他啊。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前面我们说了庞德是一个忠义之士,或许他是为了将这个忠义之名做全套,让自己的家人在曹操那里有更好的待遇吧,这样更加死得其所。

三、瞧不上刘备

在被关羽生擒之后,关羽本来想给庞德一条生路,让他投降。而庞德却说:“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这句话直接就不是藐视关羽了,而是直接无视刘备了,但我们细细品这句话,这可能是庞德的真实想法。根据《三国志》记载:“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我们说过庞德曾是马超的部下,又跟随马超投降张鲁,而曹操占领汉中之后才投降曹操。这个时候马超也已经投降了刘备,马超投降刘备的是带上了庞德的哥哥庞柔,他的哥哥更是没什么名气,庞德至少还是一个战力值可以的武将,却不带庞德投奔刘备有点说不过去。

而《三国演义》中说庞德病了,所以才没有带他去刘备那,这个理由实在有点牵强,因为马超离开张鲁根本就不想再回来了,说明庞德根本也就不想跟着马超去。再者说如果庞德生病了,行动不便,他也可以在病好之后前去成都与马超会合啊,为什么他不去呢?我们大可以猜测,庞德根本就是不想去刘备那,他和马超的意见不一致,也就是他觉得刘备根本就不如曹操,实力太差而已,所以放弃刘备投靠曹操。

以上三点就是我要说的,纵观庞德这一战,虽然不是震古烁今,但也算是忠义之举,1800多年过去了,庞德真正宁死不降的原因或许我们再也不能找到,我们也只能通过史书来推测,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庞德是一个忠义之人,但是他却不一定是为了忠义而死。你们觉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