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這一時期一般被認爲是國共兩黨進行的第二次內戰,主要體現在雙 方對政治權利的爭奪而進行的一場場軍事鬥爭。解放戰爭與以往中國的歷次戰爭 相比,具有鮮明的特點:它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共產黨爲代表的革命 力量同以國民黨爲代表的反革命理想,在十年內戰、八年抗戰之後進行的最後決 戰。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爲其成敗決定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在最初短暫 的和平假象之後,1946年全面的解放戰爭開始了。此時的戰爭矛盾己經轉變, 從解決民族主義矛盾的全國一致對外戰爭變成解決國內階級矛盾的內戰。報刊在 這一時期的戰爭形勢下,又從“報刊救國”轉變成政黨宣傳輿論工作的一個重要 組成部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新聞界奮力爭取新聞自由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爲了積蓄力量以及假意順應羣衆要求和平的願望,在開 始的一段時間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以及停戰協議。但是國民黨當局仍然爲了鞏固本身的統治的需要,以強權膨脹自身報刊機構。據內部 統計,1946年全國報紙共946家,至1947年8月,報刊總數增加至1781家。 其中國民黨黨報有1170家,佔全國報紙的60%。從中可看出,國民黨派系的報 刊己然成爲全國報刊業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報系了。

國民黨當局在擴張自身報刊版圖的同時,還制定了《管理收復區報紙通訊社 雜誌電影廣播事業暫行辦法》等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新聞業發展的條例法規。重慶 國訊書店率先突破國民黨當局的審査制度,自行出版黃炎培所著《延安歸來》一 書,詳細記載中國共產黨各項政策的實施情況和解放區各個方面的成就,揭露國 民黨多年來對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的污衊和造謠。此後國統區的報刊機構,紛紛 聯合起來不送審查刊登出版,“拒檢”運動正式開始。解放區的《新華日報》曾 發表社論《爲筆的解放而鬥爭》,抨擊國民黨當局實施原稿審査制度的陰謀以及 號召文化界進行新聞出版與言論自由的鬥爭。國民黨當局爲了繼續進行“和談”, 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新聞出版檢査的統制政策。在這一爭取新聞出版自由的過 程中,進步報刊與反動報刊還展開過數次的輿論戰。僅對於《雙十協定》的刊登 上,《新華日報》《新民報》等進步報刊均頭版頭條刊登報道,並加以連續社論。

《中央日報》《華北日報》等國民黨派系報紙則不予評論,幾則通訊草草了事。 在和平與內戰問題上,國民黨報刊公然提出“沒有內戰,只有內亂”,宣傳“戡 亂”宣傳。

這一時期,報紙在短暫和平的形勢下,發揮着雙重作用。一是進步報刊爭取 作爲新聞屆一份子的自由。在國民黨當局背靠權力的壓制下,進步報刊保持突破 限制,不斷鬥爭,既迫使國民黨廢止荒謬的新聞檢查制度,又維護了民國以來所 形成的新聞出版和言論自由的傳統。二是政黨報刊在針對當前時事問題的辯論和 對各自政策的宣傳。這一時期,由於“和談”的進行,國民黨報刊和共產黨報刊 雖然意見分歧,相互之間辯論不止,但是僅在排版、數量等方面默默較勁,依然 保持表面上的和平態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報刊成爲政治軍事力量的“晴雨表

解放戰爭初期,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懸殊。國統區進步的新聞機構或者批評 過國民黨政府的新聞機構,均遭受到摧殘與迫害。1946年5月至8月,全國263 家言論機關被無理查封。在1947年,爲了鎮壓全國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 反迫害”運動,頒佈《戒嚴法》,鉗制羣衆的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甚至專 門成立新聞局,代替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管全國新聞事業。依照一系列新聞法規, 國民黨政府搗毀報館、殺害報人,整個新聞界處於白色恐怖之中。由於中共此時 的戰略防禦方針,共產黨的報刊大量的停刊,或轉爲地下祕密發行。在國民黨統 治區己出版九年之久的《新華日報》在1947年2月被國民黨勒令停刊。上海《文 萃》雜誌則轉爲祕密發行,甚至封面都不再出現“文萃”字眼,改爲一個小標誌, 使老讀者知悉《文萃》還在堅持戰鬥宣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國民黨速戰速決政策失敗、共產黨開始戰略反攻階段,國統區反對國民黨 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也逐步形成。作爲第二條戰線上新聞尖兵的北平、上海等地的 學生成爲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堅持進步宣傳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中國學生導 報》《燕京新聞》影響最大。在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報刊在辦報過程中敢於糾 正自身錯誤,調整辦報方針,整頓報刊思想,不斷與人民利益、國家利益保持一 致,努力臝得羣衆的信任和支持。甚至隨着戰爭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國民黨,一些 原本無思想主義傾向的報刊開始倒戈共產黨,站到共產黨陣營一邊。國民黨當局 對其進行高壓政策,進行大規模摧殘與迫害。針對新聞界的左傾現象,國民黨中 央宣傳部宣傳委員劉光炎曾表示:“親共的昂首天外,氣概不可一世;反共的報 紙反而深感荒漠呼聲,得不到回應的孤寂”。這些現象與話語無不表示中國共產 黨在政治軍事上和報刊事業上均取得了勝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而言之,近代中國的戰爭形勢就是民族主義戰爭和國內階級鬥爭交替進行 的過程。在抗日戰爭前,報刊總體保持着早期報人流傳下來的“文人論證”傳統, 報刊是爲“社會公器”,是表達民意的重要平臺。在近代中國屢次戰爭中,報刊 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從內戰轉變爲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戰爭轉變中,國家層 面的輿論抗戰與民間層面的抗戰動員高度統一,兩相互協奏,成爲抗日戰爭勝利的有力支撐;在從抗日戰爭轉向國內解放戰爭中,由初時的國民黨派系一同天下 到日漸式微,報紙既要捍衛自身的言論和出版自由,又要成爲各派系之間輿論宣 傳的有力武器。報刊在此時甚至成爲國共政治軍事力量的晴雨表,兩者懸殊逐步 拉開。各種報刊相互激盪,在輿論的炮火中贏來了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

節選自尹文靜畢業論文,文中引用以下文獻:

方漢奇.中W新M傳播史[M].北兌:中H人K火學出版社,2004: 289

方曉紅,抗丨1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W報刊事>lk簡論.抱京師大學報[J],1998 (3): 104

g方曉紅.抗H戰爭和解放戰制付期中國報刊簡論.語京師火學報[J], 1998 (3): 102

^徐遲.爲筆的解放而鬥爭[N].新半丨丨報,1945-9-1

■方漢漱屮N新聞傳播史[M〗,北私中M人大學山版社,2004: 234

a趙愾傑.解放戰爭傘紀錄[M].四川:叫川人W出版社,2007: 3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