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352篇原创文章,作者鹰从天降。全文共6068字,配图N幅,阅读需要20分钟。本文曾于2020年9月25日首发。

谨以此文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抵抗的各国人民致敬!

作者来自于燃烧的岛群微信群,

喜欢研究二战巴尔干战场。

“燃烧的岛群”是二战史军迷的俱乐部,拥有国内一流的二战史专家、作者顾问团。想进群的朋友,请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请入群。入群后务必先看群公告,违规者移出群聊。燃烧的岛群欢迎您!

笔者之前写过:

《追梦瓦尔特——寻找老电影记忆深处的莱尔上将》(以下简称《莱尔》)、

《红星闪耀巴尔干——电影中的南斯拉夫游击战》系列(以下简称《红星》)、

《目标:铁托!——电影<突袭德瓦尔>中的跳马行动》(以下简称《德瓦尔》),

欢迎大家从燃烧的岛群公众号里搜索、阅读、分享。

首先给之前的文章补几张图:

授予党卫军伞兵的伞降奖章,比空军伞降奖章少了鹰爪下的万字。

南斯拉夫战前从德国高价进口的Do-17K轰炸机,来自燃烧的岛群群友所编、所售《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

1941年4月6日,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皇家空军(RYAF)共拥有64架Do 17 K型轰炸机(其中37架由德国制造,27架由南斯拉夫制造)。

在德军最初的轰炸中,26架Do-17K被击毁在地面。

4月14和15日,幸存的7架Do-17 K型轰炸机飞到了尼卡斯克机场,将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和政府官员撤往希腊,国家的黄金储备亦由这7架飞机运往希腊。

这次任务后,5架Do 17K毁于意大利空军对希腊波罗蜜机场的空袭,另2架则撤往埃及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序列。南斯拉夫投降后,少量的Do 17 K型被德军俘获,有2架逃亡至苏联。1942年初,这些飞机被移交给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空军,对抗南斯拉夫游击队。

Do17 K型总共制造了73架,37架在道尼尔工厂制造。剩余36架在南斯拉夫制造,其中在克拉列沃国家飞机制造厂完成了33架。1943年末,最后3架Do 17 Kb型在贝尔格莱德的伊卡鲁斯公司制造,移交给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空军。

资料来自于燃烧的岛群群友公众号Sky Captain的文章《道尼尔Do 17 K型——南斯拉夫的长鼻子“飞行铅笔”》

以下四张图来自《南斯拉夫史》

以下是党卫军500/600伞兵营的图片,由燃烧的岛群群友、公众号“raingun的装甲研究社”作者提供,也是《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书籍作者。

欢迎大家关注 raingun的装甲研究社公众号!

欢迎大家关注!

再补充一张图:

开始正文:

“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愿上帝保佑追击者,也保佑被追击者。”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好运气,班宾诺!”

“好运气,扎瓦多尼!”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工程师,你还在等什么!?”

“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提到南斯拉夫著名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相信很多老影迷和军迷都不陌生,这部电影为纪念南斯拉夫人民起义三十周年(1941年7月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大起义),由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拍摄,1972年11月30日首映于匈牙利,197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并在我国放映。

电影《桥》同样由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拍摄,1969年出品,1977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引进我国。《瓦》在拍摄时间上要晚《桥》2年多,在引进我国的时间上却比《桥》要早4年,两部电影迅速风靡全国,在我国刮起了“南斯拉夫旋风”!40多年以来,估计有几亿中国人看过这两部电影。

两部电影堪称“南斯拉夫电影双壁”,其中的感人情节和经典台词,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很多人对其中的台词倒背如流,对人物的印象极为深刻。

对于崇尚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中国观众来说,南斯拉夫电影的惊险、紧张、刺激和英雄情结,让人难以忘怀。瓦尔特和老虎一度成为了很多人的英雄偶像,如今他还依然活在很多中国电影观众的记忆里。

笔者是一位南斯拉夫电影的忠实粉丝,看过《瓦》和《桥》等不下十遍,经典台词能倒背如流,经典音乐常回响在耳边。如今,年纪大了,回想初心,朝花夕拾,重温了这两部电影的诸多小细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撰写此文与大家分享。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恨自己不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造成了诸多的遗憾与不足,请读者原谅,与大家共勉。

兵分两路,各表一枝。先谈电影《瓦》。

片头出现了B-17轰炸机群1944年轰炸德国本土的历史画面。在这幅截图里,笔者仅凭炸弹架无法判断是哪种型号的轰炸机,希望读者高人指点迷津。

很多人认为片头出现的“德国1944”字样表明,德军的东南司令部在德国境内,这是不可能的。“德国1944”字样只是表明片头盟军轰炸的是德国本土,德军的东南司令部应该在巴尔干地区。

电影开头这个德军防空洞指挥部,实地据说是南斯拉夫的地下秘密核掩体,位于波斯尼亚北部的偏僻小镇科尼茨,内雷特瓦河经过小镇中心,是冷战期间南斯拉夫人民军应对核战争的秘密指挥部兼铁托元帅的居住地,但是从来没有被铁托用过。工程从“波黑的喜马拉雅”——霹雳神山的内部开挖,1953年动工,1979年完工,耗资290亿(第纳尔?),一直处于保密状态。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此地秘密才被公开。

掩体深入地下280米,总体面积6500平方米。各种设施齐全,有独立的发电系统、通信系统、空调系统等,可同时容纳几百人办公生活,存储的食物至少让这些人生活几个月。

参会军官的笔记本封面都有鹰徽,细节好评!就是希特勒的雕像感觉不是太像。

燃烧的岛群群友指文图书所售笔记本

——片头台词详考——

首先出场的这位德国将军走进了防空洞里的地下司令部,会晤了下属之后,说到:“诸位,向你们宣布一项重要的消息,我们东南军区司令莱尔上将已经接到了命令,A军团今天晚上开始按计划从巴尔干撤退。请坐吧,先生们!”

根据这位将军的肩章和领章(三片矢车菊),可以判断是一位元帅,再根据他戴眼镜的形象和所驻地区为巴尔干一带,基本可以判断为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元帅(以下简称魏克斯)。上图左为历史上魏克斯元帅,右为电影中魏克斯元帅的形象,可见演员已经十分传神。

“东南军区司令莱尔上将”,莱尔是德军的一级上将或者大将(德语将军一级军衔:“上将/最高将军、兵种将军/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按照国内习惯很容易翻译成“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只是翻译不同而已,对应军衔是同一个,本文以下均称大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军区翻译是不合适的,二战只有德国本土、奥地利和波兰设了21个军区,在其他占领区并未设军区,这里最好翻译成东南战区或者东南司令部。经查德军的大将资料,叫莱尔的并且驻扎巴尔干地区的大将只有一个,那就是空军大将亚历山大·勒尔,所以莱尔上将就是亚历山大·勒尔。

电影中所谓的A军团,其实就是驻扎萨洛尼卡的德军E集团军群。因为德语的e,音标为[e],发音很像英语的A,导致出现了翻译错误。字幕仍然显示E军团。绝对不要以为A军团是1944年同时期防御波兰南部和斯洛伐克的那个A集团军群。

“贝尔格莱德的丢失,俄国军队从北方向我们推近,在南斯拉夫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游击队。我们在巴尔干的处境很危急。现在我们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莱尔上将的部队撤退之前,敌人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A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损失二十个师。目前保卫德国,就指望这二十个师了。”

看时间节点,提到了“贝尔格莱德的丢失”,经查资料得知,贝尔格莱德战役由苏联红军、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军三方协同,于1944年9月—10月实施,于10月20日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德军魏克斯元帅的F集团军群败退至南斯拉夫西部。之后苏军北上匈牙利,解放南斯拉夫全境的任务落在了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军的身上。

电影中的德军司令部肯定不在贝尔格莱德,至于是否在萨拉热窝,从电影中无法得知。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10月贝尔格莱德战役以后。

历史背景:1944年,为了避免被围歼,东南司令部总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元帅和E集团军群司令勒尔大将配合,陆续将巴尔干地区的德军北撤。10月德军基本撤出希腊,只在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群岛上保有少量兵力,战斗到德国投降。英军迅速登陆希腊,镇压了希腊民族解放军,并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希腊内战。

贝尔格莱德战役以后,从萨洛尼卡撤退的德军E集团军群无法沿摩拉瓦河河谷撤退,只能沿难以通行的波斯尼亚山路退却,沿途遭到人民军和游击队不间断的袭击。劳费尔行动的失败,就是这种大背景的缩影。不过总体而言,德军的撤退进展顺利。1944年底,该军在波斯尼亚-马其顿边境构筑了坚固防线。

1945年3月25日,魏克斯元帅被希特勒解职,F集团军群解散。勒尔又兼任了东南司令部总司令,E集团军群也又成了巴尔干地区德军唯一的集团军群。1945年4月12日,E集团军群撤往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边境。5月8日,经过协商,向奥地利的英军投降。5月25日,E集团军群正式解散。

从1943年8月至1945年3月期间,东南司令部的总司令一直是魏克斯元帅。在电影中,萨拉热窝仍然由德军占领,历史上1945年4月6日,饱经战火的萨拉热窝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解放。所以电影中故事情节的节点应该就是44年10月贝尔格莱德解放至魏克斯被免职期间,而此时的东南司令部司令是魏克斯元帅本人,也就是片头出现的元帅本人,不是勒尔大将。笔者以为此处可能是魏克斯元帅出于对战友的尊敬而说的谦辞,“东南军区司令员莱尔上将”意为“东南军区的一个司令”(即下属的E集团军群群司令)而不是“总司令”。此处欢迎各位读者提供资料,与笔者释疑。

“现在我们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什么意思呢?难道东南司令部以前还控制过多瑙河以北的公路?非也,东南司令部的管辖区域为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本来控制的区域绝大部分都是在多瑙河以南,只有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一部分地区在多瑙河以北。

1944年10月初,德军仍然暂时控制流经南斯拉夫西部、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多瑙河南北两岸,但不久随着苏军发起布达佩斯战役而改变。

“如果在莱尔上将的部队撤退之前,敌人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A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损失20个师。目前保卫德国就指望这20个师了!”

这句台词是否属实呢?A军团有20个师吗?

经查阅资料,1944年9月间,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师等南下开往马其顿,接应党卫军第13武装山地师——圣刀师(克罗地亚第1师)、党卫军第23武装山地师——卡玛师(克罗地亚第2师)的残余部队、党卫军第21武装山地师——斯坎德贝格师(斯坎德培师,即阿尔巴尼亚第1师)。欧根亲王师在马其顿地区开辟了瓦尔达尔河的河谷走廊,让希腊和爱琴海的35万德军安全向北撤退。在瓦尔达尔河谷侧翼的战斗当中,这些部队临时编派在“缪勒”军团 ,从属于勒尔大将的E集团军群。

虽然贝尔格莱德被解放,但瓦尔达尔走廊却持续畅通,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让德军顺利撤出。任务完成后,欧根亲王师撤退,由查查克渡过德里纳河,到达布尔奇科。11月欧根亲王师收编了斯坎德贝格师的残余部队。

所以20个师这个数字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更何况战争后期德军很多师都不满员。

那么保卫德国真的就指望这20个师了吗?参考燃烧的岛群群友的回答:

柏林战役发起时,德军已经没有什么重兵了!当时德军散落在各地的部队共计约有185万人,主要包括:部署在拉脱维亚的“库尔兰”集团军群,兵力为20万左右;撤退到克罗地亚的E集团军群,兵力为25万左右;部署在捷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兵力为90万左右;部署在德国境内西线的B、C、G集团军群,兵力加起来不足30万;丹麦、挪威的德军,兵力20万左右,另外在法国海岸、荷兰海岸、克里特岛、爱琴海群岛、意大利北部还有残余力量。即便这些部队全部集中起来,也没有能力去解柏林之围。因为苏军围城部队由20个合成集团军、4个坦克集团军、7个独立坦克军和2个机械化军等部队组成,总兵力为250万,而且都是士气正盛的精锐之师。

问题的关键,是外围德军根本没有能力去集中兵力。其中,兵力最大的一股是舍纳尔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表面上看人数很可观,多达90万之众,但它所面对的300万乌克兰方面军及波兰起义军的牵制与包围,根本无法脱身。其余各地的德军也都处于自顾不暇、自身难保的境地,集中兵力都做不到,遑论回援解围。

当然,外围德军也并非没有尝试过回援解围。1945年4月24日,德军第12集团军司令温克率领第41、48装甲军,对苏军大将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团军左翼发动反攻,同时命令右翼的德军第20步兵军配合这次反攻行动,企图攻占波茨坦南部地区,打开突围缺口。怎奈二战后期的德军已是强弩之末,第41和第48两个装甲军的坦克数量,加起来赶不上苏军的一个坦克营。战至4月30日,反攻行动宣告失败。

其次,还要看回援行动到底有多大意义。柏林战役从1945年4月16日打到5月9日,共计持续23天。实际上,从4月27日苏军突入柏林中心起,主要战斗基本结束,大部分守城德军已经放弃了抵抗。也就是说,留给外围德军实施回援行动的时间仅有11天,没有哪一支德军能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冲破盟军的层层防线赶回柏林。退一步说,即使德军能够及时赶回柏林,也无法与城内守军建立策应关系。因为德军守城部队虽名义上有100万人,但其中从前线撤下来的老兵仅为10万人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新兵、老幼妇孺以及仆从国征集的墙头草部队,指望这种守军与回援部队里应外合突出重围,根本不现实。因此,既然回援部队不能与城内守军相互配合,对苏军形成反包围,回援行动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可见只不过是电影中魏克斯元帅夸大了这20个师和劳费尔行动的重要性而已,当然他也无法预知1945年的事情。

“萨拉热窝,这个城市在历史上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历史上二战时期的人们就有了二战的概念吗?

经查询维基百科得知,丹麦报纸Kristeligt Dagblad在9月4日头版头条报道:“昨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没想到自己预言了6年的战争。

美国《时代》杂志似乎在1939年9月11日用了“world war II”,然后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在1942年9月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是在1939年6月12日先用“一战”形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说“二战”可能要爆发。

History.net声称罗斯福在41年一直称呼“世界大战”,让这个概念获得了广泛接受。

“现在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有重要的意义”这句台词,表明了电影中的魏克斯元帅已知德国的必然失败。国防军将领的尽职尽责只不过是苟延残喘,拖延失败的期限罢了。

观察电影中地图的形势,红色为反法西斯力量,蓝色为德军,基本上符合历史。从亚得里亚海反攻的红色箭头,肯定不是英美盟军,很可能是南斯拉夫人民军。值得一提的是,铁托并不希望英美在达尔马提亚海岸登陆,因为那将会带来南斯拉夫王室的复辟(1944年德军撤退、英军登陆后的希腊就是一个例子),铁托更希望的是英美的物资援助。

图中的解放贝尔格莱德时间有误,应该为10月20日。

来自《第三帝国的兴亡》,感谢燃烧的岛群群友寻找可汗供图

燃烧的岛群群友寻找可汗供图

对比历史地图,发现电影中的德军形势图还是比较准确的。

未完待续……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6年转战各种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4篇、制胜神器5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