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兩天,觀影三部——《後天》、《2012》、《地球停轉之日》。

《2012》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然後是《後天》,最後是《地球停轉之日》,個人感覺很明顯,基本沒什麼爭議。但是上豆瓣查查,哇,《地球停轉之日》就算了,但是《2012》和《後天》的評分怎麼和我感覺的到過來了。

在豆瓣上《2012》的評分是7.9分,以0.1分的差距沒有攀上8分這一階層。無論如何,我覺得有些心疼,畢竟我還是挺喜歡這部片子的。

《後天》的8.2分,我覺得是高了。即使拋去特效等等後期效果,單從故事來說,《後天》都比不上《2012》。當然,這都是個人感覺。

《地球停轉之日》則是5.3分。雖然是2008年上映,但是故事模式創新度不高,甚至要比2004年的《後天》要更古板。個人感覺這個評分是適合的。

可以說,到目前爲止“末日”片類型已經拍得七七八八了。氣候災變類,外星入侵類,隕石撞擊類,人類作死類……

在這些模式之下,人類的應對方法多種多樣。各位導演就好像地球的參謀長一樣,絞盡腦汁地爲各種“末日”進行預演,好給我們後代子孫提供經驗。在這裏,我們應該感謝對他們說一聲“多謝”。

萬一在幾個世紀後,他們之中誰的方法真是用得上呢。

先說《後天》。

《後天》的前半段不錯,高中時候老師給我們放過,當時只放了前半段,那些龍捲風,冷氣團看得我很過癮。剛好那時在學洋流,大家就很開心地討論起“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還有洋流的構成,洋流的影響等等。也算熱鬧一會。

不過,洋流的改變會不會帶來電影中的影響?個人感覺是誇大了,當然,我不懂。老師也沒給我們補補課。

到了後半段,《後天》的節奏就要下降許多了。相比《2012》的後半段,簡直就是天差地別。在後半段裏,導演和編劇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去塑造“溫情”,有同學之間,戀人之間,醫生和病患之間,地質學家和他的手下的,總統和國家之間,副總統和他的後悔之間等等,當然重點是作爲主角的父親和他兒子之間的兩三事。

相比前半段,後半段很明顯地成了一部囉嗦言情劇。

我真是想不明白,爲什麼導演和編劇會設置父親去救兒子這段橋段。沒錯,千里救兒確實很令人感動,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發生而且還有很多次這種事情發生。但是在電影裏,在《後天》的情節當中,這是不應該出現的。

在《2012》裏,作家男主也回頭對自己的前妻、兒女及前妻男友進行了“懸崖邊上的救援”。但是這是不同的。《2012》裏作家男主是一名作家,一名普通人,一個司機。但是《後天》裏,那位父親是首個發現天氣異常,冰川再臨的人。是研究古代氣象的權威,且握有重要資料的人。

前半段裏,科學家父親爲了挽救人類,兢兢業業,24小時不休息也要量出模型。但是後半段裏,這麼重要的一位人物,他竟然離場了,跑去救兒子了。

沒錯,導演和編劇是可以對我們說“他要做的事都做完了,留着也沒用,不如去救他的兒子吧”。但是本人來說,覺得這比較好笑。

《2012》裏的科學家男主直接當上總統的顧問,成爲抗擊地球液化這一萬年未有之變局的科學界領頭人。哪裏出現變化就到哪裏去。時不時地,還要和政治人物爭吵一下人類的生存和道德問題。

無論如何,《2012》裏的科學家給人的感覺是,他一直在爲抗擊末日事件而忙上忙下。

假如說這位科學家在得知自己父親的位置後,忙着吵要派人去接自己的父親,或得知朋友全家落單後,開飛機去把朋友接回來的話。那《2012》也能把人氣得吐血。

電影是虛構的,但是其虛構應該符合一定的邏輯,在一定的框架之下虛構。而要滿足邏輯,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角色一直按照他的人設行動。

《2012》裏,作家男主一直在努力拯救全家+情敵,科學男主則努力用科學的力量來預測災難的發生,解決科學問題。如果作家男主跑去研究科學,或者科學男主跑去拯救自己的父親和朋友。那麼給人的感覺就會莫名其妙。

其實,個人覺得《後天》里科學家父親沒有去曼哈頓拯救兒子,而選擇留下來指揮這場人類和氣候的大戰。大戰過後,兒子明白父親的工作,瞭解到父親爲科學,爲人類奉獻的精神。最後達成諒解,這樣寫應該會更好。

電影裏的橋段,單看很溫馨,很感動,放在整部電影裏一看就很彆扭。那個美國副總統也不知是真知錯,或假知錯。竟然放任一位那麼重要的人去涉險。看《2012》裏,那個胖胖的政治要員雖然看起來可惡。

但是人家在看完地質報告之後就是“你跟誰報告?”

科學男主:“跟XXX”,

胖胖的政治要員:“以後不是了。”“你得去換身衣服,洗個澡,我們要去見總統……”

這叫什麼,叫別讓人才給跑了,叫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雖然胖胖的政治要員一直跟男主吵吵合合。但是在科學上一事,政治要員可一直緊緊捉住男主這根稻草。沒有說,“哦,造飛船避難就好了是吧。那我們知道了,你回家可以了,沒你事了”。

而在《後天》裏好像就是這樣。男主給總統、副總統等彙報,並且很帥氣地在美國北緯30度化了一條線後,扔下粉筆就跑去救兒子了。除了他朋友送了一下外,沒人攔住說委任顧問,當任科學總指揮什麼的,連一句“爲了國家和人民,你需要犧牲你兒子”都沒有。

敢情你們就是這樣對待你們的科學家的?或者真是人性化管理吧,相比上千萬人的生亡,父親救兒子當然更重要。

當然,《2012》裏,胖胖的政治要員不救(或忘了救)印度天文物理學家這事幹得不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