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话题总能引人发梦,从隆中对到街亭,无数人蜀迷一次又一次地叩问,一次次地梦回那个浩荡的时代,想替古人出一把力或弄明白一些事情。

今天我再次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既然隆中对那么令人神往,刘备集团在隆中对后走进转折点,差点成功复汉。那么,在隆中对的提出者诸葛亮眼里,占有荆益两州真的能夺取天下吗?

个人的答案是:不能。

按照隆中对的策划,占有荆益是前提条件,还有一个必须条件是“天下大乱”。所以诸葛亮应该知道以荆益之力并不能吞并天下。

如果没有占有荆益,即使天下有变也只能干瞪眼。

例如官渡之战,曹操北征乌丸之战时候的刘备。

曹操和袁绍相争,刘备看到机会在汝南搞事,但是干不过啊。

曹操北征乌丸,刘备又看到机会,劝刘表进军中原,这可是曹操也提心吊胆的事。但是刘表拒绝,刘备只能干瞪眼了。

干瞪眼,就是没有实力只有机会的人的下场。

假设官渡之战,刘备依然是坐拥徐州的刘备,

北征乌丸时,刘备掌握荆州,那么结局又会不会有所改变。

所以说,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的建议“跨有荆益”简化一点,就是一句鸡汤“在机会到了之前,先培养自己的实力”。

而当时的天下,河南河北都已经是曹操的,江东是孙权的,诸葛亮很明白,凭刘备的实力这两个人都解决不了。所以只能挑软的掐,很不幸的,刘璋能力不够,至少比不上刘备。而刘表年纪确实大了,内部又不稳定。

这一种内部不稳定,让刘备有可乘之机。

即使曹操没有南征,在刘表死后,相信刘备势力也会扶持刘琦和蔡氏势力争斗荆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除非刘备放弃他的野心。否则,等蔡氏掌权,刘备也是死路一条。再者,如果刘备真是迂腐的人,也不会对刘璋出手了。

所以说,隆中对的本意并不是一个必胜的战略规划,而是为必胜战略规划所铺垫的一个前提,简单来说,就是创造必胜的机会。再深化一些来说,就是在胜利之前,先创造胜利的条件,然后取得胜利。

所以说,诸葛亮并不认为据有荆州何益州就能夺取天下,而是认为刘备在对抗曹操的机会出现之前,先要将自己的势力极可能地壮大,而荆州和益州是刘备势力最大化的唯二可能。

其实,如果说刘璋是另一个孙权,益州是另一个江东,那么隆中对里,l刘璋就会和孙权享有一个地位”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那时,诸葛亮只能劝刘备好好经营荆州,和巩固长江盟友,然后等天下有变直取襄樊,劝刘璋出关中,孙权击淮南了。

等占了襄樊,攻取南阳之后,继续攻打中原,最后一统天下。

什么,你说这样很胡扯?

但是你总要得给老板信心吧,总不能说老板,我们怎么样都赢不了曹操的,死了这条心吧。

智者出计,总喜欢上中下三策。其实,计策虽然有三条,但是正确的往往只有一条。例如李密给杨玄感的计策,例如庞统给刘备的三策。这一条正确的计策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最符合实际情况,最能和客观相吻合。

如果说隆中对诸葛亮也给刘备上中下三策。

上策,肯定是先占荆州,后据益州,最后攻打江东,全据上江流域然后和曹操对垒。

但是这一策不可能实行,因为孙权太强,江东太难打了。假如孙权管治下的江东和益州管治下的刘璋一样,你看诸葛亮会不会劝刘备先收拾江东?

但是孙权不是刘璋,所以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很顾忌江东。

中策就是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州和益州,联合孙权,君主出关中,偏将出南阳。

下策当然是占荆州,然后和孙权、刘璋联盟。但是这个计策明显不可能。刘璋能力不行。别的不说,刘璋要攻打关中,还得先过张鲁这关。事实上,刘璋被张鲁欺负得死死的。

既然刘璋帮不了忙,那就只能先收拾刘璋了。

以上并没有贬低诸葛亮和隆中对的意思,作为蜀汉粉一枚,也不可能去做这些事。

想起高中的事。高三时,老师叫大家写下自己想考的大学,我一看,嗯,“中山大学”。后来还正正经经地把考上中山大学的计划写了出来。

结果……太丢人了。

其实,做计划时只要贴合实际,保持客观。一般来说,保持客观的计划就是利益最大化的计划。至于能不能实现目标并不重要。如果说一定要能实现目标才去做计划或执行计划,那很多人都要倒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