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省1公斤的設備重量,就能獲得1萬美元的直接收益……”每次新員工入職培訓會,楊春雷總談起他的商業航天成本觀。

在航天一院,“捷龍一號運載火箭電氣系統負責人”是楊春雷的一個名片,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人知曉的“名片”——一個“斤金”計較的航天設計師。

不過,楊春雷計較的,是怎樣節省研製的每一分錢;在意的,是如何讓中國的商業火箭性價比更高。

人物簡介

楊春雷,出生於1986年5月,碩士研究生,2013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入職後從事電氣系統總體設計和綜合電子設計工作,現任研究室副主任,項目電氣系統主任工程師。先後獲得省部級獎勵1項,一院技術改進獎一等獎8項,授權專利16項。

2019年8月17日12時11分,捷龍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搭載的衛星全部送入預定軌道。親眼見到發射成功,楊春雷心情激動不已。

首飛成功的捷龍一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型商業運載火箭,也是我國運載火箭家族最年輕的新成員。它是目前我國固體火箭中體積最小、重量最輕的火箭,但運載效率卻很高,具有“高性價比、高可靠性、快履約、快發射”的特點。

捷龍一號於2019年8月17日首飛成功

“高性價比”,和楊春雷有着密切聯繫。

“不行!必須採用標準接口,否則會增加很多試驗費。”

“不行!這個芯片實現的功能不多,沒必要選這麼多資源的。”

“不行!這樣設計空間太浪費,有這麼大地方我們又能放一顆小衛星。”

……

“不行”成爲了楊春雷的口頭禪。人們沒想到,平時好說話的楊春雷,在技術討論會上這麼“咄咄逼人”。

“真是太能算計了,從牙縫裏省錢,這也太‘摳’了”。設計師們一邊更改方案,一邊小聲嘟囔。

“商業航天,對我們自己來說,意味着成本高了利潤就低,我們的報價太高,客戶就會選擇別人,所以必須要把成本控制進行到底。”楊春雷有着深入的思考,“商業航天倒逼航天的商業化,對我們‘國家隊’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只有經歷市場的考驗,才稱得上世界一流。”

堅持背後是堅守。從捷龍一號立項研製開始,楊春雷和團隊成員幾乎放棄了全部的休息時間,甚至在春節假期也輪流值班。但最困難的,還在於怎麼說服技術合作方。

捷龍一號點火

“一開始給合作方打電話溝通,還沒等我說話,對方就開始倒苦水,說了20多分鐘不重樣,彷彿是早已準備好了對付我的‘話術’,我根本插不進去話。”楊春雷笑着說,“這時候就要考驗耐心了。我一直等他們說完,再和對方談技術趨勢、談市場前景。我很真誠地告訴他們,技術上的改變雖然打破了他們現有成熟產品的價格體系,短期來看有所損失,但從長遠發展趨勢看,這何嘗不是提前佔位,做市場引領者的一個機會。”

楊春雷的話打動了合作方。最終,經過幾輪迭代和修正,他帶領團隊通過優化方案,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策略,大幅降低了型號的研製成本。通過多維度成本控制,捷龍一號批產後,年度可量化節約成本達千萬元。在楊春雷和大家的共同堅持下,捷龍一號真正成爲了市場上單位載荷成本最低的商業火箭。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追夢火箭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