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5月,經過近兩年的戰爭,劉備終於從曹操手中拿下了至關重要的東川(漢中);6月順利的拿下了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東三郡;七月,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兵圍襄陽和樊城,不僅擊敗曹仁而且水淹七軍迫降了前來支援的于禁和龐德大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殺,一時之間威震華夏。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勝利,使劉備看到了當初和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在一步步的變成現實。

這一刻是劉備事業的頂峯,然而幸福來得太快,隨之而來的卻是對劉備巨大的打擊: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的孫權暗中和曹操聯合,白衣渡江奇襲荊州,關羽後路被斷,匆忙回師的關羽兵敗麥城被孫權擒殺,不僅苦心經營了十幾年的荊州被孫權奪去,就連地位最高的大將和自己風雨幾十年的二弟關羽也命喪孫權之手。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劉備沒有聽從諸葛亮和趙雲以及朝中衆臣的勸諫決意大舉興兵伐吳,劉備伐吳的原因先且不說,從伐吳的時間過程以及結果來看,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發動的錯誤的戰爭。

先說錯誤的時間,這裏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關羽在公元219年12月底就被擒殺了,劉備伐吳是在公元221年7月,中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才伐吳,這一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曹操死了,曹丕稱帝了,劉備自己也稱帝了。如果在曹操死後(曹操死於220年3月)那段時間伐吳應該好過過了一年多才伐吳,趁曹魏朝中混亂的時候,劉備可以更從容的調動大將比如魏延可以從漢中抽調出來,有了魏延在劉備身邊,結果也許會不一樣;過了一年多以後,曹魏局面也穩定了,孫權也有了更多的準備時間。

第二層意思是指伐吳的具體時間錯誤,7月正是一年的酷暑時期,不說士卒酷熱難忍,對後勤保障,水源等等也是一個考驗,結果又不能速戰速決,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8月,正好又是酷暑之時,就是因爲尋找水源以及爲了避開酷熱紮營於深山密林,纔給了陸遜絕好的機會,一把大火火燒連營,沙場宿將劉備就這樣被他眼中的後生小輩給徹底擊敗。

再說爲什麼說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一方面吳蜀本是盟友,現在撕破臉這種結盟自然就瓦解了,背後偷笑的是曹丕;其次,從後果來看,對劉備來說,這是一場錯得不能再錯的戰爭了,好不容易積累的家底一次性敗個精光,損兵折將無數,看看死傷和投降了多少大將就知道劉備的損失有多大:張飛死了,馮習和張南死了,馬良死了,趙融和傅彤也死了,黃權和龐統的弟弟龐林投降了曹丕。蜀漢實力本來就偏弱,人才積累遠不如曹魏和東吳,哪經得起這種損失!日後諸葛亮苦心經營也再難以回到伐吳之前的實力,很大的原因就是這場戰爭對蜀漢的影響和打擊實在太大。

經此一役,劉備備受打擊,一病不起,再也沒有回到成都,死於白帝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