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年漢獻帝遷都後北方雖然仍處於亂局之中,但是隨着各方諸侯逐漸被剿滅,局勢也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原本是盟友的曹操和袁紹遲早會有一場一決勝負的大決戰,當時曹操佔據了徐州、兗州、豫州和司隸州的一部分,袁紹則坐擁冀、並、青、幽四州之地,無論從地盤還是實力來看,袁紹顯然佔據了上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終於迎來了官渡之戰的決戰,其實這場大戰原本打不起來或者說至少要推遲幾年,因爲大戰之前袁紹的幾個心腹謀士都不贊成此時和曹操決戰,比如沮授和田豐建議一方面“內脩農戰”,另外一方面以騎兵持續不斷的騷擾曹操,令曹操無法發展,兩到三年之後則大兵壓境和曹操一決勝負。

而許攸的建議則直接得多,《漢晉春秋》記載:許攸說紹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簡單點說就是在正面和曹操相持的同時,以奇兵偷襲許都。沮授和田豐的策略先不提,許攸偷襲許都之策是一條妙計嗎?如果袁紹採納許攸之計,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就此分析一下。

袁紹想要偷襲許都無非三個選擇:一是自己派兵繞過曹操重兵防守的區域迂迴突襲許都,二是聯絡孫策或劉表從荊楊北上或西取許都,三是招攬豫州各郡的當地反叛勢力襲擊許都,袁紹最有可能選擇的是哪一個?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首先,袁紹直接派兵偷襲有點難度:官渡之戰前,袁紹大軍南下先後在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中遭受重創,大將顏良和文丑戰死,曹操兵力雖然不如袁紹,但是他的防守卻是密不透風,比如夏侯惇屯駐官渡左翼的孟津、敖倉,張繡在右翼的陳留、己吾一線;曹洪和夏侯淵在潁川,汝南一線則有李通、滿寵和蔡陽等人,曹仁在陽翟等等。

從曹操的兵力部署可以看出,袁紹即使能繞過夏侯惇或張繡,但是深入曹操勢力範圍的腹地,遲早會碰上夏侯淵、曹洪或滿寵等人,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既然是偷襲,講究的是隱蔽性所以兵力肯定不多,袁紹想要自己出兵偷襲許都難度有點大。

其次,劉表安於現狀,不願觸怒曹操,雖然當時袁紹拉攏劉表,其部下也多有勸其在曹操和袁紹之間作出選擇,但劉表在整個官渡之戰期間都按兵不動;即使劉表響應袁紹出兵,但是有夏侯淵和曹洪在潁川,劉表想要偷襲許都也很難奏效。

孫策雖然聲稱要襲擊許都,其實他很可能只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因爲他的難度更大:孫策想要出兵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北上從徐州廣陵郡西取許都,但是廣陵有陳登在;二是從荊州江夏借道,這個更不可能,孫堅可是死在江夏太守黃祖之手,所以孫策只能從靠近豫州的丹陽或廬江出兵,但是這一路過去同樣要先後面對滿寵、李通、蔡陽、曹洪等人,曹操之所以在後方部署這麼多兵力,就是爲了防止劉表和孫策可能偷襲許都之舉。

排除了前兩個選擇就剩下了招攬和支持豫州各郡的反對派偷襲許都了,其實這也是最便利和最有可能成功的策略,這是因爲:第一,袁氏本來就是豫州大郡汝南郡當地的豪門望族,袁紹的實力又遠在曹操之上,所以豫州各郡響應袁紹的很多,《三國志》記載:“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

第二,許都在豫州腹地,豫州各郡特別是汝南離許都很近,如果從汝南有一支奇兵偷襲許都,確實有可能對許都構成一定威脅,不過還是那句話,曹操早就在許都周邊布有重兵,一兩股叛軍很難奏效,除非是袁紹派大將成功突入豫州腹地和叛軍聯合纔有可能形成氣候,從而對曹操的大後方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許攸奇兵偷襲許都的策略從戰術上來說有一定難度,但仍不失爲一條妙計,依然有成功的可能性,因爲只要袁紹作出偷襲許都的舉動,曹操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又擔心後方有失,很有可能會收縮兵力回撤許都,那樣其實也就達到了沮授和田豐不急於和曹操決戰的戰略目的。

可惜的是袁紹不僅拒絕了沮授和田豐之計,同樣也拒絕了許攸的獻策,剛愎自用的袁紹太過自信:“吾要當先圍取之。”意思是要和曹操決戰然後戰而勝之。從事後來看,沮授、田豐和許攸三人的計策都有可取之處,袁紹無論採納了哪一條,或許他都能笑到最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