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瑜伽老師對會員要有基本情況的瞭解,比如社會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等。

課後也要鼓勵會員持續練習,讓其在生活環境中有瑜伽,增加有利於健康的因素。

要清楚瑜伽不是每週的幾節課上的練習,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環境中。

因此第一作用到環境上,第二作用到動力上,科普瑜伽的好處。鼓勵持續練習瑜伽。

動力和環境互動,環境和人互動。環境也叫風水。環境就是延申。

一 環境分類:

1 每個人自帶環境:社會環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通過了解會員環境,知道他的行爲模式,然後給予力量。

2 和會員溝通,創建環境,給會員創建信心的環境。

3 老師的口令也是環境,音樂也是一種環境。

4 體式也是創建環境,目的讓會員學習什麼?流動、放鬆、等等。這就是瑜伽體式安排,有目的性。

5 方法也是環境。體式,手印,唱誦等方法都是環境。要把環境具象化。

6 營造環境,比如儀式,交談。

創建環境的目的是幫助會員更好的回到自身環境中生活。

爲了讓會員對自己生活工作環境的適應性。所以要功能性練習,不是形式化。

二 環境的作用

環境,氣味,觸覺,超越空間。

我們每個人都在關係中,最終的行爲,受面臨的環境和需求決定。

比如瑜伽館給你傳遞信息,擺放的神像、圖片等,老師要關注會員面對這些信息的反應,判斷這個會員需要多少力量。

環境的作用和行爲有直接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運動模式。

瞭解會員的目的,是爲了理解會員,能夠給予針對性的幫助。

環境對大腦有重塑的作用。

瑜伽yoga,建立連接的過程,保持連接的狀態。

瑜伽士,過程就是瑜伽學生。

行爲和行動有什麼區別?嬰兒的站和走,成人的站和走,兩者有什麼區別?

嬰兒是行動,成人是行爲。行動是有目的,有動機的,學習的過程就是行動。而學會了就是行爲。

我們要清楚,瑜伽練習不是爲了阻止什麼,而是停止某種行爲。

兒童時期培養行爲。小孩不用教,孩子需要影響,因此鏡像神經元很重要。

孩子在很好的環境下生長,自然的呈現,自然的成長,意識是種子。所以家長怎麼做,孩子自然會體現,不用教授。

嬰兒在不同階段做不同事情,內在發展,不是你教的,家長只能幫助他,增加他信息的輸入。孩子有自然發展的狀態。

比如,嬰兒期最怕高空墜落和噪音。我們每個人不同程度的,都有創傷,創傷重塑神經系統和感官。而創傷需要療愈。

神經系統三個部分與創傷有關係:感覺神經,軀體神經,中樞神經。

創傷會扭曲感官,因爲所有的感官建立在過去的記憶。

創傷會表現無助、孤立、絕望,而瑜伽給她另一個通道。有創傷的人,理性思維多,沒有感性思考,缺乏感受,瑜伽是感受的學問,可以療愈創傷。

環境有積極的,消極的,中性的,環境就是輸入信息,就是給你刺激。

瑜伽就是建立積極的,悅性的環境,觸覺。

三 學習

人的身體就做兩件事,一個是產生動作,另一個是通過動作學習。

動作是人類演化和發展的,動作有動機。

瑜伽老師要看會員的動作,發現動機。

老師要幫助會員戰勝恐慌,從對瑜伽的陌生,到反覆重複,提高自己,強化,優化。瑜伽體式編排,不要輕視簡單的體式,你要知道,所有複雜高難體式,就是簡單瑜伽體式的疊加,我們要做的是提高認知。

通過練習,通路可以改變,大腦會分泌BDNF,就是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幫助你重塑神經元。

我們練習的任務和目的必須清楚。任務有導向性,這樣具有能力,培養會員的功能性能力。目的是支持他的生活日常。

瑜伽也練習力量,爲了轉化,不是肌肉力量,而是強化和轉化自己的能力。

瑜伽提高適應性,流暢性,協調性,爲了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