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座积淀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诞生了诸多世家望族。他们有的以文学书画见长,有的以科甲鼎盛著称,有的以家国情怀为人称道……

这些名门世家各有千秋,但在清代中期,潘氏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

民间有言:“苏城两家潘,占城一大半。”说的就是苏州的“富潘”和“贵潘”,前者富甲天下,后者贵不可言。不过论影响,“贵潘”要比“富潘”大得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从经商就业到执着科举,再到一门九进士,苏州“贵潘”如何为自己挣得一个“贵”字的!

因经商落户苏州,却执着于科举

贵潘的祖上是明末徽州的盐商潘仲兰,因盐业常往来于江浙,与苏州产生交集。起初长居在阊门外南濠街,后其子潘景文在黄鹂坊买下宅第正式落户苏州,成为新苏州人。

现在的南浩街丨苏州规划

潘家虽然经商,但志向一直在庙堂,毕竟科举做官是那个年代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潘景文与传统读书人一样,渴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然而,考运不佳,从潘景文到潘冕四代人屡上考场,屡试屡败,屡败屡试……整个家族追求的科举大业逐渐陷迷茫。

清代徽商丨网络

转机!逆袭成为超牛的学霸家族

就在一切渺无希望之际,乾隆三十四年,第五代潘奕隽厚积薄发,成为潘家第一位进士,打开通往庙堂之门。从此潘氏在科举上大放异彩,奠定“贵”的基础。

清代,贵潘共出了9名进士,36名举人,21名贡生,142名秀才。晚清重臣李鸿章也是贵潘家族潘曾莹的门生,曾为潘氏题匾“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潘家排名第一的学霸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及第,被称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先后任工、吏、户部尚书等职,一路做到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肩负状元宰辅和四朝元老之荣,寿高位显,无人可及。

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是潘家第二大学霸,科举中了探花,虽比起祖父差了那么一点点,但潘祖荫也是官至军机大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位高权重。苏州祖孙状元、叔侄状元均有之,但像潘氏祖孙那样以功名起家,站立朝堂久、地位高、影响之大无出其右。

“贵潘”家族的强大朋友圈

当然,潘氏家族也非常务实,他们并未放弃商贾,继续经营盐业与酱园生意。一手经商,一手科考。贵潘能以外来者身份成为苏州望族,不是没有道理的。

除了功名、官运、财富上的成就,贵潘在苏州的声望,还显示在社交极广的朋友圈。

据记载,以潘家为中心的交友圈中包括了袁枚、吴大澂、王鸣盛、钱大昕、汪士钟、段玉裁、孙星衍、王学浩、张培敦 ……这些人几乎涵盖了清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所有的文化精英,可以说江南地区但凡有名望的士大夫家族基本上都与潘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潘祖荫行书扇面丨网络

痴迷收藏,藏书之富甲于天下

潘家弟子在读书之余,最大的兴趣就是收藏。

虽然说收藏在古代是文人士大夫的传统爱好,然而细究起来,总有高低。潘家家底殷实,书香门第,官及宰相,见多识广,也是著名的收藏大户,囊括青铜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多个门类。

潘家的收藏始于潘奕隽,他偏爱典籍和碑刻,而他的侄子潘世恩则钟爱收藏图书,数量达万卷。不过比较起来,还是潘祖荫的收藏地位更受认可。他工诗词,精楷书,又醉心金石、古籍,他收藏的金石图书之富,甲于天下,许多重要的文物典籍在他手中成为潘氏的家藏之物。

1937年举办的吴中文献展览会共分14个展室,其中“潘氏一家文献”独占一室,潘氏收藏之富,可见一斑。且这些文物只是族中各支随手拿些展览,精品并没有展出。

不少人都熟知潘达于守护大盂、大克二鼎的故事。为让国宝免于兵火战乱,潘达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解放后又将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藏品捐于国家。

果然,名门望族,可不是说说而已的,要有实力!一门潘家史,半个苏州城。如今,虽然潘家的族人早已分散开来,但关于“贵潘”的传说仍在街头巷尾流传。

部分图文素材来自慢书房、典范苏州、姑苏古城、文汇读书周报、姑苏好时光、凤凰网江苏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看见苏州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