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一座積澱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誕生了諸多世家望族。他們有的以文學書畫見長,有的以科甲鼎盛著稱,有的以家國情懷爲人稱道……

這些名門世家各有千秋,但在清代中期,潘氏的影響力無疑是最大的。

民間有言:“蘇城兩家潘,占城一大半。”說的就是蘇州的“富潘”和“貴潘”,前者富甲天下,後者貴不可言。不過論影響,“貴潘”要比“富潘”大得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從經商就業到執着科舉,再到一門九進士,蘇州“貴潘”如何爲自己掙得一個“貴”字的!

因經商落戶蘇州,卻執着於科舉

貴潘的祖上是明末徽州的鹽商潘仲蘭,因鹽業常往來於江浙,與蘇州產生交集。起初長居在閶門外南濠街,後其子潘景文在黃鸝坊買下宅第正式落戶蘇州,成爲新蘇州人。

現在的南浩街丨蘇州規劃

潘家雖然經商,但志向一直在廟堂,畢竟科舉做官是那個年代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潘景文與傳統讀書人一樣,渴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然而,考運不佳,從潘景文到潘冕四代人屢上考場,屢試屢敗,屢敗屢試……整個家族追求的科舉大業逐漸陷迷茫。

清代徽商丨網絡

轉機!逆襲成爲超牛的學霸家族

就在一切渺無希望之際,乾隆三十四年,第五代潘奕雋厚積薄發,成爲潘家第一位進士,打開通往廟堂之門。從此潘氏在科舉上大放異彩,奠定“貴”的基礎。

清代,貴潘共出了9名進士,36名舉人,21名貢生,142名秀才。晚清重臣李鴻章也是貴潘家族潘曾瑩的門生,曾爲潘氏題匾“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潘家排名第一的學霸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狀元及第,被稱爲“三百年中第一福氣中人”。先後任工、吏、戶部尚書等職,一路做到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太傅。歷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肩負狀元宰輔和四朝元老之榮,壽高位顯,無人可及。

潘世恩的孫子潘祖蔭,是潘家第二大學霸,科舉中了探花,雖比起祖父差了那麼一點點,但潘祖蔭也是官至軍機大臣,刑部尚書、工部尚書,位高權重。蘇州祖孫狀元、叔侄狀元均有之,但像潘氏祖孫那樣以功名起家,站立朝堂久、地位高、影響之大無出其右。

“貴潘”家族的強大朋友圈

當然,潘氏家族也非常務實,他們並未放棄商賈,繼續經營鹽業與醬園生意。一手經商,一手科考。貴潘能以外來者身份成爲蘇州望族,不是沒有道理的。

除了功名、官運、財富上的成就,貴潘在蘇州的聲望,還顯示在社交極廣的朋友圈。

據記載,以潘家爲中心的交友圈中包括了袁枚、吳大澂、王鳴盛、錢大昕、汪士鍾、段玉裁、孫星衍、王學浩、張培敦 ……這些人幾乎涵蓋了清代中後期江南地區所有的文化精英,可以說江南地區但凡有名望的士大夫家族基本上都與潘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潘祖蔭行書扇面丨網絡

癡迷收藏,藏書之富甲於天下

潘家弟子在讀書之餘,最大的興趣就是收藏。

雖然說收藏在古代是文人士大夫的傳統愛好,然而細究起來,總有高低。潘家家底殷實,書香門第,官及宰相,見多識廣,也是著名的收藏大戶,囊括青銅器、書畫、碑帖、古籍、文房等多個門類。

潘家的收藏始於潘奕雋,他偏愛典籍和碑刻,而他的侄子潘世恩則鍾愛收藏圖書,數量達萬卷。不過比較起來,還是潘祖蔭的收藏地位更受認可。他工詩詞,精楷書,又醉心金石、古籍,他收藏的金石圖書之富,甲於天下,許多重要的文物典籍在他手中成爲潘氏的家藏之物。

1937年舉辦的吳中文獻展覽會共分14個展室,其中“潘氏一家文獻”獨佔一室,潘氏收藏之富,可見一斑。且這些文物只是族中各支隨手拿些展覽,精品並沒有展出。

不少人都熟知潘達於守護大盂、大克二鼎的故事。爲讓國寶免於兵火戰亂,潘達付出了相當多的精力。解放後又將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藏品捐於國家。

果然,名門望族,可不是說說而已的,要有實力!一門潘家史,半個蘇州城。如今,雖然潘家的族人早已分散開來,但關於“貴潘”的傳說仍在街頭巷尾流傳。

部分圖文素材來自慢書房、典範蘇州、姑蘇古城、文匯讀書週報、姑蘇好時光、鳳凰網江蘇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