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大咖秀》的迴歸,預示着娛樂節目這個生意依然有得賺。盈利電視臺和中央臺不同,他們靠編制本身吸納了市場上足夠的人才資源,本身也有kpi的考覈。加之有強力背書的資歷,所以這樣的節目就很吸引幕後工作的人才來鍍金,加上本身就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前端吸引娛樂圈的人也不成問題,這就保障了節目的穩定性。

國內的綜藝節目這些年也是摸着石頭過河,純原創的有但是很少,很多都是把國外火的東西抄過來再本土化。綜藝進入千家萬戶的分水嶺還是2013年熱播的《爸爸去哪兒》之後《奔跑吧》做得更加大衆化填補了更多觀衆人羣上的空白,而近些年說唱和脫口秀綜藝又填補上了最後一塊空白。

至此唱跳運動遊戲戶外真人秀探險等細分領域都有成熟的節目搶佔。大家都把內容做得很傻瓜,只要是個人換個臺就能看進去,所以綜藝節目實際上內卷化也很高。大家不光需要拼命去贏得用戶,用戶需求的多變還要求節目組配置宣發組織。不然節目冷落到可能成本都撈不回撈不回來,更別提找冠名商了。

有機會就有天坑,當然天坑意味着更多的機會。《歌手》從開播到現在8年之久,雖然內容上不一定值得稱道,但是當年也算踩在了風口。可以說《歌手》等音樂類的綜藝帶火了國內音樂用戶的多樣化。不一樣的是同樣是唱歌,學院派就是沒有野路子更有魅力,這也是爲什麼《樂隊的夏天》能輕易幹翻一衆音樂綜藝的祕訣。既然大家都有劇本,單純拼劇本的事情肯定不是首選。

既然不行就要從其它地方發力,《樂隊的夏天》從樂隊這裏找突破口。而《歌手》徘徊很久也沒能找到根治自己的良藥,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用戶被《樂隊的夏天》瓜分。《樂隊的夏天》初創的時候很草莽,就連這個名字都是拍腦袋想到的,只是沒想到觀衆對看這種略帶缺陷的節目那麼狂熱。

反觀《歌手》什麼都是頂配,什麼都一絲不苟不能出錯。就算爲了節目效果出錯,也好像有劇本一樣讓人厭惡。觀衆越來越反感標準化的東西。對個性化的需求雖然暫時實現不了,但是看到有人按着這個思路做了,就會有天生的親切感。

而一旦嘗試成功,所有的資源都會向你湧來。所以基本上你不用擔心自己是個菜鳥,一時間消化不了這麼多東西。可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綜藝節目參加完以後對你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升,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很多機會從你眼前流失,對節目來說你可有可無,因爲節目對市場來說也是可有可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