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回到老家,與媽媽在一起聊天。媽媽告訴我:他們小的時候,生活比較艱苦,經常喫一些粗糧,遇到不好的年份,只能喫糠咽菜。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我的父親經常在家門口河裏去捕魚,運氣不好時只捕到一些野生甲魚,甲魚一般沒人喫,賣又賣不掉。,因爲生活比較貧苦,就只能喫野生甲魚度日,甲魚的腥味比較大,她對喫甲魚一點也不感興趣,現在市場上的甲魚幾百塊錢一斤,她感到有點不可思議。

這讓我想起我小的時候,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家是農村的,所在的生產大隊小組在快要過春節的時候,把養的那兩頭豬殺了,分到每家的只有幾斤肉,全年只有這次能有肉,和分肉人關心好的,家庭成分好的就能分到肥肉,家庭成分不好的只能分到瘦肉。爲什麼農民都願意要肥肉而不喜歡瘦肉?

這是因爲對於農民來說,一年只能要這次油水,肯定要肥肉,那個年代就是特別想喫肥肉,肥肉油水多。而且肥肉可以喫一年,把肥肉榨油或者放在鹽碗裏,炒菜前把肥肉用手在熱鍋裏刮一下,菜不會粘鍋又有點豬油味。到了下半年沒有肥肉了,家裏又來了客人的話,爲了表示友好客氣,會用一小塊冬瓜放在熱鍋裏粘一下,模擬肥肉粘鍋“吱~”的聲音,讓客人知道對你很重視用了肥肉。

讓我最難忘的就是秋天到水窪裏抓螃蟹,那個時候在黃河入海口有不少的溼地,到處都是水窪。在水窪和蘆葦草叢裏,經常有野生的螃蟹,我們用簍子抓住後帶回家,讓父母給我們煮着喫,算是補充一下營養。 以前沿海的漁民年景不好的時候也只能喫螃蟹果腹。渤海農場一些勞模做報告時感慨:“你們現在生活多好啊,每天有白米飯喫,我們那會兒很苦,每天只能喫螃蟹。”

時代不同了,生活水平也不一樣了。以前不太貴重的螃蟹現在成爲了“搶手貨”價格不菲。特別是黃河口大閘蟹更是成爲我國中秋、國慶期間一道名貴的特色食品。

黃河口大閘蟹也叫中華絨螯蟹,俗稱毛蟹、清水蟹等,是我國著名的淡水蟹。以往,國內盛產大閘蟹的主要是南方的江蘇安徽等省份。1993年,在育苗和養殖試驗成功後,東營市纔開始大面積推廣黃河口大閘蟹的無公害養殖。蟹苗由野生原種蟹人工繁育,養殖用水以黃河水爲主,飼料以黃河水繁育的野生雜魚爲主。目前,當地已發展成黃河流域最大的大閘蟹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到50萬畝,年創產值3.8億元,爲全市農民增加純收入2億元。

目前,由於採用了“鮮活水產品倉儲保鮮方法”和“鮮活水產品恆溫倉儲裝置”兩項國家專利技術,東營的大閘蟹深加工業已初具規模,產品涉及蟹黃、蟹肉、蟹油、醉蟹等種類,其不僅暢銷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還順利打入韓國、日本、西歐等國外市場。

大閘蟹營養豐富,螃蟹具有舒筋益氣、理胃消食、通經絡、散諸熱、散瘀血之功效。蟹肉味鹹性寒,有清熱、化瘀、滋陰之功,可治療跌打損傷、筋傷骨折、過敏性皮炎。蟹殼煅灰,調以蜂蜜,外敷可治黃蜂蜇傷或其他無名腫毒。蟹肉也是兒童天然滋補品,經常食用可以補充優質蛋白和各種微量元素。也是中秋佳節探親訪友的最佳禮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