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歷來講求“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在當今世界,“和而不同”的價值觀顯得彌足珍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發起倡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們倡導不干涉別國內政,我們一再聲明尊重各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我們能夠看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在當代的具體實踐。

在對待世界各國的差異和不同時,我們應該從中華歷史中汲取經驗,採取“求同存異”的方針,以更好地促進世界和諧相處。正如孟子所說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陽光有七種顏色,因而絢爛;世界有多種文化,因而精彩。文明的多樣性、多元化,正是世界最美好的部分。各國有各國的國情、體制和歷史,怎麼可能千篇一律?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在和而不同的基礎上追求共同繁榮。

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立,國家紛爭。面對各國的差異,如何營造各國之間的和諧相處關係是當時的重要外交問題之一。各國的國情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整齊劃一,這就要求“和而不同”,就要承認彼此差異、不求完全一致。“晏子使楚”的故事就體現出“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晏子春秋》記載,齊國大夫晏子奉命出使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楚王讓兩個小吏綁着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着的人是幹什麼的?”小吏回答道:“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便向晏子問道:“齊國人天生就善於偷東西嗎?”晏子離開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變成了枳樹,只是葉子相像罷了,而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水土環境變了。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爲什麼一到了楚國就偷東西了?難道是楚國的水土環境,使百姓喜歡偷東西嗎?”

這個故事裏“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的說法,儘管是一種辯解,但是也包含着一個事實上存在的道理:各國有各國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只有認識到各國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才能互相尊重、和睦相處。

無獨有偶,唐朝對外實行睦鄰友好的開放政策,同時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交往。在即位之初,有人建議唐太宗耀兵異域、振伏四夷,這爲唐太宗所拒絕,相反他採用了魏徵“修文德,安中夏。中夏安,則遠人伏矣”的建議。在去世前兩年,太宗與大臣回顧對外政策時,總結道:“自古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貞觀年間,西北諸多種族部落首領到長安朝拜,請求上唐帝尊號爲“天可汗”,在以利益攻伐相尚的國際叢林法則中,唐朝的對外政策更顯卓爾不羣,也更具大國氣象。可以說,唐朝在對待各國關係上正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價值觀。

理解“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就能更好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尊重差異,調和融合,協和萬邦,包容不同,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應當平等交流、相互借鑑、共同進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在“和而不同”的思想下,才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明白,世界是多元複雜的,又是普遍聯繫的,這個就是世界的本質特徵。而這種多元複雜性和普遍聯繫性,決定了世界的利益是彼此連接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一國獨大,只可能和而不同,共同發展。

在天安門城樓的兩側,有兩條醒目的標語: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爲什麼要把這兩句話放到天安門城樓,放到中國首都最核心的位置,中國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上?

世界人民大團結是馬克思提出來的,在今天也體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這既是一種政治宣誓,也是一種文化宣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自於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承接着中國古代的協和萬邦、萬國咸寧、天下一家、大同世界的理想,也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理性思考,再次體現了中國“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偉大精神。

總之,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一直有一個天下大同的理想,這也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巨大的貢獻。“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兩個具有宏大歷史視野的概念,爲解決未來人類自身的問題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也爲新的國際秩序的方向提供了中國的解決方案和智慧,爲構建和諧相處、合作共贏、和而不同的新型國際關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非凡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歷史的長河是綿延不絕的,但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偉大思想無疑是古今一致的。

【來源:摘自《紀念孔子誕辰25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六屆會員大會論文集·“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視角;作者:王傑,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徐繼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