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導演James Cameron(詹姆斯卡梅隆),你腦海中浮現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是曾經締造影史最佳票房紀錄的《阿凡達》、還是悽美愛情史詩鉅作《泰坦尼克號》,還是口碑極佳的經典科幻續集《異形2》?

其實卡梅隆偉大的執導生涯,是奠基於更早的那部,描述未來的終結者機器人,追殺男女主角的科幻驚悚片《魔鬼終結者》。本文將帶領觀衆;回顧原始故事構想、演員選擇,以及當時令人歎爲觀止的實體特效。

我認爲是因爲單純、生猛且驚悚,造就了這部作品

受到當時首部星戰電影《星際大戰》的影響,非科班出身、本着興趣與熱情,埋頭圖書館自學電影製作的詹姆斯卡梅隆 ,決定辭掉原先開卡車的工作,毅然前往專拍低成本電影的;B級片教父羅傑·威廉·科曼 麾下,擔任微縮模型師與助理製片,同時也接觸美術設計與特效處理,展開了其“多工種”的電影生涯。

很快地,卡梅隆有了首執導筒的機會,儘管那根本是個荒謬至極的經驗。

《食人魚2 :繁殖》原導演因理念不合而離開,卡梅隆從特效指導被趕鴨子上架接任導演,卻又因故被製片開除,前後執導不過五天,待在劇組僅兩個多禮拜。

我僅僅執導了那部影片一點點,所以我一點也不認爲那算是我的處女作。卡梅隆表示,製作人甚至不將他的名字拿掉,只爲了讓電影順利發行,因此這部片幾乎成爲他初試啼聲的一場惡夢。

當時卡梅隆鬱悶至極,試着爲自己沒意義的掛名跟食人魚劇組做徒勞無功的抗議。雪上加霜的是,某天他還發了高燒,精神恍惚之際,夢到了一幅駭人的景象:一具垂死軀體浴火而現,表皮因火燒脫落,還露出了金屬骨架。惡夢過後,這些經歷全都累積醞釀,成就了後來的《魔鬼終結者》。

沒什麼人願意出資,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B級片導演,拍一部機器人追殺主角的科幻片。

爲此,好不容易將夢中景象落成劇本的詹姆斯卡梅隆 ,以一塊錢將劇本賣給製作人蓋爾·安妮·赫德 ,也讓其掛名編劇,唯一的條件就是想辦法找到投資人,並且讓他親自執導這部科幻片。

卡梅隆與赫德都認爲,讓小人物成就英雄事蹟是很棒的概念:卡梅隆尤其認爲,女性角色更能表現這樣的反差,因爲在普遍認知的文化上,她們總是比較沒有武裝。 也因此,平凡女主角莎拉康納與終結者殺手之間的故事,便逐漸發展而成。

我們都有一樣的共識,就是這部片可以在洛杉磯街上拍, 以節省、打游擊的方式拍攝,這也是我在卡梅隆底下學到的,施瓦辛格評價當時的影片。

由Arnold Schwarzenegger (阿諾施瓦辛格)飾演的T-800 終結者,表情冷酷、持槍戴墨鏡的形象深入人心,不過其實當初他是想演男主角凱爾·瑞斯 ,但其體態與卡梅隆原先構想可以混入人羣、殺人於無形的設定不符,而這些不確定性都在兩人碰面過後,纔有了大轉變。

卡梅隆發覺,施瓦辛格對終結者的詮釋很有想法,偶然瞥見窗外的光映在他臉上後不禁想着:施瓦辛格根本活像個終結者,於是便轉而說服施瓦辛格 ,飾演這位冷麪殺人機器,儘管施瓦辛格會從人羣中突顯出來,但這也替這部電影注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特別能量。

如同007電影中,需要的那段自我介紹Bond,James Bond,魔鬼終結者也少不了那句I'll be back(我會回來的)。

但當初施瓦辛格曾想修改臺詞,因爲他認爲自己不太會發I'll 的連音,念起來很拗口,所幸卡梅隆 堅持拒絕;我不會教你怎麼演,你也別管我怎麼寫,我寫的就是I'll be back。

後來團隊到紐約宣傳電影,有影迷衝向施瓦辛格 喊着:說一下!說一下那句I'll be back!他才意識到自己有點彆扭、刻意壓低聲線、放慢語速講出的這句臺詞,有多麼受歡迎。

《魔鬼終結者》逼真的機械骨架讓許多觀衆讚歎不已,然而這部分的特效製作,其實來自備案中的備案。

卡梅隆原本想找特效化妝大師羅伯·伯汀 ,但他已參電影《怪形》的製作;而後聯繫上《教父》化妝師迪克史密斯 ,但史密斯自認不擅長製作機械骨骼,才轉而推薦了斯坦·溫斯頓 。

早在前制規劃期,卡梅隆就已確立要製作逼真的機器人模型,而且他認爲:沒有人以非道具服的方式做過機器人,但我並不想要一個用真人扮成的機器人。

爲此,溫斯頓的特效團隊打造多具逼真的機械骨架,以操縱傀儡的方式表現終結者的動作。這樣的機械偶技術(animatronic ),也成爲後續相關作品的動作參考依據。

當年《魔鬼終結者》的定位,畢竟是一部低成本的科幻驚悚片,因此特效團隊以所謂的低科技(low-tech )操作手法來呈現這部電影。

施瓦辛格本人的模型也被用在部分特寫鏡頭上,儘管現在看來效果有些粗糙,但以當時的技術水準,已算是成功營造出極具真實感的恐怖氣氛。

除了劇組人員操作的半身機械骨架,以及拍攝特寫的等身與放大版實體模型,部分終結者露出金屬骨架追逐男女主角的戲,特效團隊也使用微縮模型拍攝逐格動畫。

爲了讓觀衆更相信骨架就是施瓦辛格演的終結者,卡梅隆特別編排了一段,他遭車子撞擊後跛腳走路的劇情,呼應之後從火中爬出的骨架同樣瘸着一條腿,搭配逐格動畫不自然的停頓感,更加強了這場追逐戲的詭異驚悚感。

微縮模型還應用在未來世界的戰場,以及卡車爆破上。微縮戰場是由視效總監小吉恩·沃倫 領軍的團隊,打造出無線操控坦克,與鋼絲操縱的飛行器,以強迫透視的錯覺視角,在微縮平臺上拍攝而成,並採用大量煙霧掩飾部分紙板剪影背景,最後再合成演員於前景奔跑的畫面。

卡車爆破片段則是最棘手的部分,微縮爆破技師解釋:太空船之類的爆破自由度很高,但像油罐車這種你每天都會看到的東西,必須看起來非常真實。

模型車是由輕量木材與聚苯乙烯製成,確保爆破碎片不會傷及工作人員,其內部亦裝載了一小袋汽油,連上引信拉線即能爆破,而爲了達到與實拍殘骸場景相符的畫面,劇組試了兩次才完成這段爆破場面。

《魔鬼終結者》可以說是奠定了導演卡梅隆,與特效化妝師斯坦·溫斯頓之後的長期合作關係,以及其各自的豐功偉業,終結者T-800 更成爲施瓦辛格最具代表性的銀幕形象,甚至是觀衆們期待終結者系列電影的理由之一。

完成普遍廣受好評的一二集後,卡梅隆功成身退,其後經手不同導演與電影公司發展的續集,也多半在影迷評價,或票房表現上不如預期。

直到2019 年,美國智慧財產權法,才讓卡梅隆重新拿回故事版權,並決定親自迴歸監製,推出終結者系列第六集《魔鬼終結者:黑暗命運》,也號稱是血統最純正的續集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