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景房跌成“白菜價”,是對城市和購房者的雙重警示

近日,網絡被山東乳山的白菜價海景房刷屏了。

有媒體實地探訪山東乳山海景房,發現在乳山9萬就能買到50平米帶裝修海景房,算下來爲1800元/平方米。其他十幾萬的房源也一抓一大把。109平大三居180度無敵海景,距海岸線不足50米,躺牀上能看海……

你心動了嗎?但是,當地中介卻會勸你:謹慎。白菜價海景房,爲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

↑乳山樓盤 圖據每日經濟新聞

山東乳山海景房變“白菜價”,不是房子的錯

□譚浩俊(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連中介都會勸客戶謹慎,且是陌生客戶。可見,當地的房價已經跌到什麼程度。

這讓人直呼詫異。乳山,怎麼說也是一個沿海城市,按理說不可能出現房價如此不堪的情景。按當地有關方面提供的數據,乳山的房價也曾火爆過,火爆是在10年前,均價達到了3500元/平方米。按這樣的均價,50平方米的房子,也接近20萬元一套。怎麼就到了現在9萬元一套,還無人問津的地步?

↑山東乳山海景房 圖據梨視頻截圖

必須注意,無論是10年前還是現在,房子還是那個房子,地點還是那個地點,且可能現在的房子比當時的質量更好、品位更高。爲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答案只有一個——供大於求。只有供求關係發生變化,供給遠大於需求的情況下,商品房價格纔會出現如此下跌。

如果不重視產業發展,不想方設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通過發展產業吸引更多外來人員流入,不改善發展環境,而是以過度開發的方式獲得一時的利益和政績,在購買力沒有提升的情況下,當然只能以價格換市場,最終連價格也拉不動市場、換不來市場。

房子是死的,它自己不會調整自己的身價,房子的身價是由市場決定的。而市場對房價的決定權,又取決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取決於政府對市場的放手情況。可以說,房價的上漲,市場的火爆,是在政府這隻有形之手的作用下出現的。當政府的有形之手支撐不動市場時,市場對房價的影響力就產生了,房價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下跌。

如果沒有資源,只海景房的概念,僅僅靠海又怎麼可能帶來房價的持續上漲?何況,乳山並不是一個海景旅遊資源很豐富、對遊客吸引力極強的城市。所謂的海景房,可能只適用於當地居民,而不是外地居民。在自身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大肆發展房地產業,實行過度開發,毫無疑問是決策失誤。

透過乳山海景房變“白菜價”的案例,可以進一步看到,在制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一定要實事求是,緊密切合本地實際,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辦法。眼下,各地都在抓緊編制“十四五”規劃,希望山東乳山的案例能對其他地方編制“十四五”規劃有所警示。尤其在處理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與產業發展、居民收入增長等問題上,更要注意產業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而不是追求“空中樓閣”。

1800元每平米的海景房,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陷阱

□江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有一處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許多人的家居夢想。如果只需1800元每平就能圓夢,你會不會很心動?

真心動了嗎?但是——且慢!

乳山的海景房爲何賣出白菜價?這當然是需要先思考的一個問題。位於黃海之濱的乳山,有着20公里長的銀灘,這裏空氣優良,藍天白雲,麗日陽光,似乎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它的魅惑。有報道顯示,從2005年興起房地產熱潮至今,這裏海景樓盤大量開發,多達數百個樓盤。房子數量不僅遠遠超過當地人的消費量級,就算拉上國內的潛在購房者,也未必能夠全部消化。遠遠供大於求的基本面,是出現白菜價的根源。

如此一來,不論是自住還是投資,期望坐等升值的購房者就會失望了。他們發現,近二十年來的房地產“牛市”似乎並不適合乳山。相反,據媒體報道,十年多來,這裏的房價走出了一條長長的下降曲線,有購房者十年前買的房,現在幾乎賠進去一半,再算上時間成本就更不划算。套牢之苦,恐怕只有投資者自知。據當地居住的人講,這裏尤其是冬天,寒風刺骨,沒有暖氣不適宜居住。這種隔空觀感與實地體察形成的巨大體驗落差,想必是外地購房人並不清楚的。不宜居的特性,或許也成爲了海景房白菜價的影響要素。

其實,遠比白菜價更值得關注的,是海景房背後隱藏的消費陷阱。

近年乳山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與活躍在全國多地的售房團有關。售房團活躍到哪裏,就把房子賣到哪裏。常年“南征北戰”,售房者也形成一套成熟的“話術”體系。想看房?全程免費接送。貨款購房?盡力所能幫你搞定。如此“極致”的服務讓看房人“心太軟”,很容易產生衝動型消費。

更值得警惕的是,整車整車的購房團拉到乳山後,購房者似乎被進行了“信息隔絕”:難有機會與當地人或其他樓盤接觸,讓買房者成爲信息的孤島,無從瞭解購買樓盤價格遠高於當地市價的事實。據央視財經2019年報道,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看房團”前來下單,是銀灘新房銷售的“獨家祕訣”。新房價格每平方米在7000元到10000元左右,新房二手房價格相差巨大。如果購房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超出市價一倍甚至更多的價格成交,如此“銷售”,是否構成消費欺詐?

不少乳山的外地購房羣體已形成長期的“套牢盤”,其中不乏買養老房、度假房的老年人。以高於市價的成交價買房,購房者或許是“自食苦果”,但只指摘購房者也有失公平。長期的“套牢盤”造成了對社會財富的吞噬。對於當地海景房背後隱藏的消費陷阱,尤其是牽涉的潛在違規違法行爲,比如遠超出市價的銷售行爲等,有關部門不能坐視不理。阻斷不良售房鏈條,才能還社會以一個更健康的房地產市場。

編輯 趙瑜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