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三國時期,羣雄爭霸。由於漢室實力的衰微,再加之各地叛亂四起,衆多諸侯王也紛紛起兵造反,妄圖在這亂世之中擴展自己的勢力,以圖天下。而在經歷的一系列的混戰,以及彼此攻伐。

最終勝出了三位任主,他們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人。但即便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之間已經形成了彼此鼎立的局勢,但在表面的平穩之下,卻依舊風雲詭譎。就例如發生於公元219年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便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關羽先是連敗曹軍,打得曹魏麾下的名將曹仁不敢再次出戰,後來更是隻能龜縮在樊城等待救援。而後曹操派去救援曹仁的于禁與龐德二人,更是結局頗慘。

曹操甚至有了遷都避其鋒芒的念頭。而此時司馬懿則提出連吳抗劉的提議。而曹操在採取措施的同時,還派出了張遼和徐晃出兵救援。但是這二人的表現卻十分不同。徐晃日夜兼程,但張遼卻是行動遲緩。那麼到底誰領會了曹操的意圖呢?

第一、首先分析張遼爲何行動遲緩

我們可以先從張遼駐紮的地區來分析。在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張遼當時正駐守在揚州一帶,屯兵以防備東吳。而揚州距襄樊可是不怎麼近的。張遼一時半會兒的,恐怕也難以迅速趕到襄樊,前去支援。

不僅如此,在襄樊之戰爆發後的幾個月,張遼明明有多次機會啓程前去支援曹仁,但卻始終按兵不動,靜待時機。個人認爲這與張遼所率軍隊距離襄樊二地過於遙遠有着很大關係。

但是僅憑這一點,我們並不能分析出張遼爲何在接到曹操前去支援曹仁的命令後,行動遲緩的具體因素。所以,我們不得不從當時整體的局勢來分析。由於關羽勢頭強盛,曹操不得不選擇與孫吳聯手,抗擊關羽。

而此時的孫吳大軍雖然有曹操聯合,但是也未嘗沒有可能在攻打蜀漢的路上,反咬曹魏一口。畢竟三個國家中,都是靠利益捆綁在一起的。若果真如此,張遼行動遲緩便有了能夠解釋的原因。

第二、分析徐晃快馬加鞭、日夜兼程的原因

上文提到了了張遼在接到曹操支援曹仁的命令後,仍舊不慌不忙、行動遲緩的原因。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徐晃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救援曹仁的原因。徐晃自跟隨曹操左右時起,便一直希望能爲人主效力,而此時的曹操好不容易有了直接的命令,作爲忠心不二的武將,自然想要爲人主排憂解難。而在徐晃眼中,曹操憂心的更多的,是對於曹仁的擔憂,因此自己快馬加鞭,或許能助人主無憂。

但是此時的徐晃其實並不是一個人趕往前線,支援曹仁的。與其一同的還有大將於禁。只可惜徐晃所率的軍隊,在漢中之戰中損失頗大,戰鬥力受到削弱,無奈之下只能讓于禁先行一步,自己留在宛城,再次整合軍隊,招募新兵等等。而此時的曹操更是特地叮囑徐晃,告誡其:"須兵馬集至,乃俱前。"而或許也正是自己在整合軍隊時浪費了過多的時間,徐晃纔會選擇晝夜兼程趕往救援。

第三、分析曹操的真實意圖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張遼與徐晃二人,一個行動遲緩,一個快馬加鞭的行爲都是有各自的原因的。但是這二人在接到曹操的命令後,表現得卻如此大相徑庭。那麼這二人究竟誰揣摩到了曹操的心思呢?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曹操真正的目的。襄樊二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尤其是對於曹魏來說,若是二城丟失,那麼或許很快就會危及曹魏的大後方。

而襄樊的地位如此之重,曹操自然要確保樊城的安全。於是在襄樊之戰中,曹操源源不斷地派出衆多武將前去支援曹仁。但實際上,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期,由於長期的戰爭,關羽身體疲憊,實力下降,此時或許也已經沒有能力攻下樊城了。曹操素來老奸巨猾,又怎麼會認識不到這一點呢?更何況其又與東吳聯手,關羽更是難以攻下樊城。曹操此時的目的,不過是想給關羽一些壓力,讓其不再孤注一擲,攻打樊城而已。

由此可見,張遼和徐晃二人的表現,還是張遼更加領會曹操的意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