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这件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从出生就开始经历。

可是很多人不止一次好奇过,为什么以前打针,手臂会留下一个花形疤痕?这个疤痕是什么意思?小时候打针总是在屁股,长大后却在胳膊上?生病了能不能只吃药不打针呢?

虽然打针是大家童年的噩梦,但看完这篇文章后,希望大家对打针有所了解,也别再随便拒绝。

小时候打疫苗,胳膊上都会有疤痕?

如果你细心留意下,会发现手臂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疤痕,问长辈的话,他们会说是打疫苗打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疫苗,“威力”那么大呢?

其实,会在手臂上留下疤痕的疫苗,通常是卡介疫苗。

卡介疫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类疾病的接种疫苗,例如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

由于新生儿刚刚出生,免疫系统不够完善,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一旦感染结核类疾病,由于治愈率比较低,宝宝的生命会受到威胁。

要是宝宝在出生后立刻接种卡介疫苗,就可以保护其免受疾病的侵害。

至于它为什么叫卡介疫苗,是为了纪念两位法国学者卡迈尔与介兰,因为这个疫苗是由他们共同发明的。

卡介疫苗和其他疫苗有所不同,接种后会在小范围内发生炎症反应,形成一个小脓包,经过化脓、溃疡,最终形成疤痕。

疤痕的出现,说明卡介疫苗接种有效。那没有留下疤痕就是疫苗没有起作用吗?

也不是,每个人皮肤都不一样,有的人接种后确实没有疤痕,但不代表接种失败。另外,疤痕的大小也不能作为免疫强弱的标志。

小时候打针在屁股上,长大却打胳膊?

这是很多人不想回忆的事情,每次去到医院,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都会发抖,毕竟他们拿起一支针,就会往自己的屁股扎去。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长大后打针,更多时候是在胳膊上打,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看医生的心情来决定打针位置?

当然不是!

实际上,打针部位的不同,是根据药物和剂量的不同来决定。

如果注射小剂量的药物,医生会选择肌肉比较薄的胳膊来打针;剂量比较大的药物,由于屁股上的肉又多又厚,针扎进皮肤里又不会轻易伤到骨头和大血管,还能够更快吸收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那屁股自然就是“不二人选”。

真的和医生的心情没有啥关系!

打针一定比吃药好吗?

打针看起来挺管用的,那是不是每个人生病都必须要打一针呢?

比如最常见的感冒,一旦患上,不少人就往医院跑,希望医生给自己输液、打针。

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使用吊瓶为104亿瓶,换算下来,相当于每个人使用8瓶。

患上普通感冒,究竟是否真的要打针呢?

事实上,我们会患上感冒,不是因为别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身体里一直都存在的病毒。

当我们抵抗力下降时,身体内的一些细菌就开始“活动”起来,去攻击其他细胞,人体就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咳嗽等常见症状。

而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即使你不打针、不吃药,5~7天就能恢复起来。

如果跑去医院打针,注射的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头孢类等抗生素,它们进入你的身体里面,根本对病毒无效,相反还会攻击其他有益的细菌,破坏体内的菌群平衡,甚至产生抗生素耐药性。

不严重的感冒,可以先多喝热水,保证充足睡眠,吃点感冒药,不一定立刻跑去医院输液。

但是对于一些急重症疾病,打针就很有必要了。因为往肌肉注射给药,药物的吸收速度比口服给药迅速得多,从而提高血液中药物的有效浓度,达到最好的疗效。

所以说,生病要不要打针,主要还是看病情和药物的作用决定,吃药和打针这两者之间,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