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在不少抗日神劇中,日寇在我軍的攻擊下顯得是不堪一擊,那真實歷史是否如此?其實在當時的特定背景下,我軍無論是武器還是體力都比不上這些日本士兵,日軍擅長的是大迂迴作戰,而這種戰術需要的是士兵充沛的體能作爲基礎。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截止抗戰爆發,軍隊的後勤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日本士兵的主食基本上是米飯,早餐則爲醃菜,午飯大致會配備鮮肉和雞蛋,以及罐頭肉,有了一日三餐的營養供應,加上日常嚴格的軍事訓練,這些日本士兵看起來個個長得很精壯。

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以前,後勤補給還是很到位的,隨着日軍在亞洲作戰的範圍增大,他們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最大的目的就是爲了減少對日本本土資源的消耗,以求擴大侵略範圍,與中國軍人不同的是,日本士兵剛走上戰場時,都要接受射擊訓練,用大量的實彈練習精準程度,所以許多抗戰老兵對日軍的深刻印象是"槍法精準,耐力驚人"。

就連李宗仁將軍也曾對日軍作戰發表過看法,他印象裏的日本軍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做事往往一絲不苟,能腳踏實地,實在是令人敬畏,這其實是日本軍人的長處,與日軍多次交手,他深知日軍強悍的戰鬥力。

上述提到了,日本士兵在剛步入戰場前,都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早在1927年,日本軍部就對徵兵做出了嚴格規定,日本本土徵兵共有5個等級劃分,一,身高要超過1.5米,妾各項身體指標優良,這種屬於甲種兵,二,身高1.5米以上,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屬於乙種兵,三,身高145釐米以上屬於丙種,四,有精神異常或身高不足1.4米爲丁種,五,完全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員則被化爲"戊種"。

正是有這種嚴格的篩選機制,加上日軍完善的後勤機制,與當時普遍瘦骨嶙峋的中國士兵相比,日本士兵雖然矮小,卻顯得異常強壯,再有軍隊上下都絕對服從日本天皇的崇高精神,在他們眼裏,成爲俘虜是一種恥辱,與其這樣還不如自殺,所以大多日本軍人都悍不畏死。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一味的誇讚日本士兵,在身體素質上,中國士兵確實比不上他們,但中國人所具備的熱血和崇高理念卻是他們永遠都不懂的,之所以能將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還是因爲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不願意做亡國奴,爲了祖國的未來奮起反擊,勿忘國恥,永記於心,如今我們的年輕一代更需要拼搏向上,先輩有生命換來的今天,更需要我們牢牢守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