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个班里有三个尖子生美队、毛子、兔子,美队因为家离得远,放学就住他女朋友霓虹家,遇到毛子抢女朋友的玩具,刚好一巴掌呼过去。但是女朋友家又不能常住毕竟总有些不方便的时候,于是高富帅美队又发展了一个跟班小棒,开头跟班家徒四壁,全靠美队输血。就在小棒穷困潦倒,想北上回家继承青梅竹马的小姐姐家五十亩地时,兔子发话了:别动我女神的玩具,即使你和她打小认识也不行。高冷班花的仰慕者当然不只兔子一个,因为毛子也眼馋着小姐姐的五十亩田。

你说班花是谁,显然是我们熟悉的邻居了

如果说曾经的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火药桶,中东是现代局部战争的试验田,那么东亚的几次碰撞都发生在朝鲜半岛这个棋盘上。

隋炀帝因为想征服盘踞在辽东、吉林、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丢了脑袋,日本人因为乱入李二父子与百济的爷孙局,更是输的名字都从倭换成了日本。

第一次交手,日本就领略了唐军碾压的战力,从此消停了900年,直到1592年4月,小西行长由对马渡过海峡登陆釜山,日军才再次成建制的踏足半岛。结合400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同样从朝鲜爆发的特点来看,东北亚火药桶的引线就藏在朝鲜的三千里锦绣江山中。

中日的冲突为何偏偏是在朝鲜,为何偏偏是在1592年毫不遮掩地暴露出来?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为何偏偏是朝鲜其实不难理解,他处在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交界处,从汉城到北京和京都的直线距离都在930公里左右。

16世纪时中日的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两种选择,陆路从对马出发,渡过海峡在釜山登陆,途径汉城、平壤、辽东到达北京。

至于海路则又有一南一北两个方向,南线从闽浙沿海出发经过琉球、奄美到达日本。北线则要从山东半岛或者渤海湾出发,达到大连后沿着辽东半岛东侧海岸线行船至鸭绿江口再沿着朝鲜西侧海岸抵达对马,最后通过濑户内海进入日本腹地。

一般而言,陆路和海路的北线是中日运输的主干道,中日战争期间明朝军队一般经由陆路进入朝鲜,军需辎重则从明朝东南的金库经过大运河北上再经由北线海路进入朝鲜。由此可见朝鲜在中日交通中说发挥的地缘优势。

当大陆强势时朝鲜就成了东望的前哨基地,比如忽必烈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就是为了将日本纳入统治。而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管不到东北边地,倭国就在半岛的洛东江口西侧建立任那府展现了对大陆的野心。

撇开交通枢纽的作用,朝鲜自带的皮肤也写满了我是韭菜快来割的字样。朝鲜看似三面临海一面以鸭绿江和中国相隔,在海权未形成的古代应该是防务压力极小的,可惜他偏偏临近一个扩张欲望强烈的岛国。这个国家的人虽然也秃,但相比英国人掉头是发因为硬的连腐国之爱都软化不了的水质,他们显然是暴力身份的象征,两把武士刀一颗月代头就是一个侵略者了。

朝鲜不仅有三面环海的漫长海岸线,还有封闭畅通的局部战区构成独立战场,沿着义州到釜山画一条直线,东边层峦叠嶂,不是经过特种训练的山岳部队还不好应付,相对而言西侧的自然生态就友善多了,不说地形相对平坦,基建发达,更有漫山炊烟下的朝鲜人民载(用)歌(来)载(征)舞(粮),同时由于半岛北部的冬季时间长度堪比木暮决战陵南时投出的三分球,导致河道封冻时间堪比流动时间,使得军团推进过程中水道的迟滞作用被极为弱化,本次实战中,朝鲜也因为这个情况,连续放弃汉江、临津、大同三条河流防线。

这么一个三面临海,与日本对马隔海相望的朝鲜占据着中日交通集散地的地位,对于渴望扩张的日本来说,无疑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其从釜山沿着西侧海岸线一路直到鸭绿江相对独立开阔的地理特征也为侵略者提供了作战平台,这也是为什么中日争端,首在朝鲜的原因。

明白了朝鲜在中日角力中的地位后,我们再来分析为何这场战争爆发在大明王朝的万历二十年。

从朝鲜方面来看,当时的朝鲜皇帝李昖治下,党争愈发激化,最初的东西党争不但毫无缓解的意思,东党又分裂成了南北两党,甚至在日军进攻前夕,北党中又出现了大北、小北的区分,你以为到这就完了,不朝鲜党争显然是恶性肿瘤,因为大北党里面又喜闻乐见的出现了骨北,肉北的对立。朋党倾轧,无关国家利益,仅仅是因为做对手不认同的事就是政治正确,以至于日本磨刀的声音早就传遍了半岛,仍有朋党反对备战。

朝鲜的政治架构在那个时候显然是落后时代的同时又超前时代的,听说过五彩斑斓的黑吗,朝鲜的官吏制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他们落后时代呢,那是因为朝鲜从中央到朝鲜的下级官吏都是世袭的,当别人家铁饭碗靠考试时,他们家的饭碗竟然是出生就发的!更可怕的是虽然发了饭碗,但是里面不给饭,这意味着这些低级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同时没有一丝一毫的收入,为了养活自己,胥吏们纷纷上下其手,鱼肉弱小。

而李氏朝鲜自建国后道1592年,长期承平,军备懈怠,加之当时朝鲜上有不断分裂的朋党之争,下有阳奉阴违,贪污舞弊的地方官员,因此即使朝廷下令在三南地区加紧布防,也毫无作用,唯有李舜臣以一个县监的身份越级擢升,节度全罗左道水军影响了战局。

从中国方面来看,明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政治不明,党派分立,朝廷与疆臣之间开始出现裂痕,戚继光、俞大猷无不受到影响,百战宿将减少。万历十四年后,明神宗开始了他长期怠政的序幕,官吏任免几乎可以说是随缘,在职的官位不知道怎么升迁,空缺的岗位得不到补充,《明神宗实录》中关于官员缺口的记录屡见不鲜: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六科中见在止有掌科一人,署印五人;万历二十四年十月,五科都给事中久虚不补,西台东省,列署半空;万历二十六年正月,两京额设尚书,都御史十四,而今缺其八,侍郎寺卿等今虚其半,河南巡抚缺且逾半年。封建官僚社会,官僚出了问题,社会问题也就会随之出来。

除了政治上的困局,军事上的问题同样在这个时间段愈发暴露,边军虚报战功,尤以蓟辽为甚,这直接反映在蓟辽军队中远远高于正常比例的军官数量,以至于万历十九年的户部统计中写道“蓟一镇分四镇,一镇又分为三路,军官是额定的二十倍”,这自然是因为边军冒功授官而导致的黑色幽默。

军官的增多也加大了军官侵冒士兵军饷的可能,除此之外侵占军事屯田,差遣士兵为自己谋利的现象更是常见,万历十九年,羽林军指挥同知夏恺被告发擅役军人二十名;万历二十年,兵科给事中马邦良上疏东安等门官军四百余名,中珰占役不啻什九。

虚报战功的氛围,军队等级的压迫都使得明军战力下降之余兵变不断,万历十六年,陕西神木营军月粮久虚,相继鼓噪;万历二十年蓟镇三屯强兵千余人因为行粮过期未给,聚众讨粮。

而回到发到侵略战争的日本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最重要的驱动原因。

1585年,四国征伐完成;1586年,佐佐成政投降,北陆攻略完成;1587年,九州的岛津氏宣布归降丰臣秀吉;1590年,北条的不落城小田园陷落;1591年,奥州羽州相继平定,丰臣秀吉在形式上实现了日本的再次统一,成为了天下人。正是国内割据势力在1591年相继归附,他才能在是年将关白位子让给养子丰臣秀次,可惜猴子这种动物是闲不下来的,为此他将视线望向了大陆。

而在推行了检地和刀狩两项政策后,对日本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变化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实现了兵农分离兵并得到长期战争锤炼的日本军队的战力显然要强过承平已久的朝鲜军队。

统一的日本也降低了贸易壁垒,随着市场的繁荣,生产增加,国家经济力量也得到了提升,这个时候的日本也有了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基础条件。商业的发展也使得日本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历史上一直与日本有着贸易往来的朝鲜就是它的第一个目标。嘉靖以后东南的倭患被基本平定,中日的勘合贸易长期停摆,高度发展的日本豪商缺乏一个贸易渠道,丰臣秀吉也顺应了他们的需求颁布宋印状,支持他们打开大陆贸易的大门,为此当他们在中国沿海碰壁时,丰臣秀吉也愿意诉诸武力。

但是丰臣秀吉的统一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统一,其政治结构存在先天不足,丰臣秀吉的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和德川家康战平使得他政权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被埋了下来,为了控制德川家康,他将其该封到关东,却不想竟然是给了乌龟龙兴之地。

而秀吉的出身低下,不仅使得武家栋梁的路线很难执行,而且使得他缺乏世代效忠的谱代。即使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岛正则拥有了谱代身份,但因为丰臣秀吉的征服过程中,靠着兵威迫使归附的大名不在少数,为了奖励这种归附行为,同时降低新征服区域的统治难度,往往这些投降的大名还是会保有大量的领土,最终导致了丰臣政权并没有与多少可以分封的土地,那些新谱代也就缺乏足够的物质激励。与此同时,关西大量新归附的大名临近半岛,在内部发展受到丰臣秀吉打压的前提下,发动对外侵略掠夺土地和财富也是转移矛盾的最佳选择。为此丰臣秀吉在侵略过程中,对朝鲜乃至明朝领土做出了瓜分承诺,如答应加藤清正拜领大唐(明)二十国(县),接受锅岛直茂改封中国的要求,允许龟井兹矩自称台州守等。

嘉靖时期的倭寇的强势也让丰臣秀吉为代表的日本大封建主对自己的军事力量有着盲目的自信,对中国的财富有着贪婪的欲望,也正是这种自大使得丰臣秀吉会在听说日军攻占平壤后称:“准备奉驾于大唐(明)京城,可于后年行幸,届时将以京城之十国,作为圣上之领地。”

可以说刚在豪商和战国大名为代表的大封建主支持下名义上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为了继续换取核心支持者的肯定,安稳国内矛盾,掠夺经济和土地资源,维持统治,1592年进攻朝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中朝处于相对低谷的同时,日本仍然拥有着战争活力,然而丰臣秀吉没有想到的是明朝的末期就算有着诸多困难,应付一场局部战争的实力还是有的。而他为了维持统治一手发起朝鲜战争也在他死后和丰臣家族的统治一起宣告结束。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