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历史,解读文字背后的真人真事

大家好,我是葩姐。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历史,走进人物背后的故事。

“太监”这个身份大家都不陌生。在古代历史中,除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宦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备受关注,比如指鹿为马的赵高,给李白提靴的高力士,造纸的蔡伦……

但总的来说,声誉良好的宦官似乎并不多,民间流传更多的,则是关于他们巧言媚笑、谄媚主子、祸国殃民的糗事。而今天葩姐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段故事主角,也是一位宦官。他的一生完全可以颠覆常人对于宦官的黑印象。

他出生在大唐,凭实力上位,一生戎马倥偬,官至从一品将军,六十岁还挂帅出征为国解忧。他军事才能非凡却从不越位抗上,对自己的君王从一而终。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太监名将杨思勖。

杨思勖,罗州石城人,本苏氏,冒所养姓。

这是《新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中关于杨思勖出身的介绍。与一般太监的卑微出身不同,杨思勖是贵族后裔。他最初姓苏,父亲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苏历,母亲则出生在另一位少数民族首领之家。两位首领联姻,为的是各自的长期利益。

出生在这样家族中的子女,原本应该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可是,上天是公平的,他会给人很多恩赐,可是,这些赏赐却在暗中都标好了价格,在得到的同时,人注定要失去等额的利益。

6岁的杨思勖正处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可是却遭遇了一场飞来的横祸。唐高宗时期,岭南少数民族惨遭灭门。作为王子的杨思勖,一夜醒来,身边衣裙带血,亲人丧命。而他,因为年幼,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被人送进皇宫中,由宦官杨氏抚养。

杨氏将其改名为杨思勖,并将其阉割。从此,岭南王子变成了大唐皇宫中的一名太监。

到了神龙三年(707年)夏天,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杨思勖因为一件事而跃身从卑微的宫中太监变成了内廷高官。

武则天晚年时圈养男宠,一时间搞得满朝众说纷纭。大唐名将李多祚趁着武后养病期间,协助宰相张柬之共同斩杀了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逼迫武后退位,将太子李显二次扶上皇位成为唐中宗。这就是改变了大唐江山格局的神龙之变

唐中宗被称为大唐的“六味帝皇丸”。上有父亲唐高宗李治、母亲武则天,下有儿子子唐少帝李崇茂,侄子唐玄宗李隆基,身边还有弟弟唐睿宗李旦,唐中宗可谓是拥有着天底下的顶级人脉,按理说应该大展手脚,干出一番伟业。

可是,偏巧唐中宗李显生性软懦,身为九五至尊,却一辈子都活在女人的手心里。先有母后武则天,在他继位后因不满于他提拔岳父,将其罢黜,贬为庐陵王,流放乡野,一去就是15年。

神龙之变后,在狄仁杰的协助下,李显恢复了太子位并二次坐上了龙椅。上位不易,原本应该好好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福和皇位,可是,这一次,李显又栽倒在了另外一个女人手中,那就是他的媳妇韦皇后。

成为第一夫人的韦后,并非省油的灯。虽然风光无限,可是,她却暗中觊觎着丈夫屁股下的龙椅。她想像婆婆武则天一下统领天下。于是,她一边安排自己的亲戚进入朝廷,同时还与亲家武三思暗渡陈仓,给唐中宗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韦后操控大权,武三思更是扶植自己的党羽,一时间,大唐的天下,被搅得乌烟瘴气。唐中宗则成了傀儡皇帝

偏巧唐中宗的第七个女儿安乐公主,麻烦并不输于自己的母亲。她生性跋扈,眼看着自己的亲爹当了皇帝,便闹哄着让老爹封自己做皇太女。

唐中宗第三个儿子李重俊被立为太子,因其非韦后所生,一直遭到安乐公主的欺侮,安乐公主甚至呼其为奴。群臣也落井下石,和韦后及安乐公主一起挤兑李重俊,甚至还鼓动唐中宗废掉李重俊太子之位,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长期遭受欺凌的李重俊积怨已深,他暗中与李多祚合谋发动兵变,率军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斩杀后直逼皇宫。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簇拥着唐中宗仓皇逃上了玄武门城楼。

唐中宗千呼万唤左右侍卫,守城将士却临阵倒戈。危急之中,太监杨思勖挺身而出。他膂力过人,以一挡十,一刀杀死了叛将李多祚。叛军见首领被杀,士气大减,杨思勖借机又斩杀了李重俊,平定了内乱。这就是大唐历史上的“景龙政变”。

转危为安的唐中宗对杨思勖心存感激,并破格提拔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官居守卫宫殿门户的重臣。从一名身份低贱卑微的小太监,连升5级,平步青云,成为堂堂内庭侍卫,杨思勖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华丽转身。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突然驾崩。韦皇后秘不发丧,联合大臣独揽大权。后来又起草了一份诏书,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氏为皇太后摄政。

这一场宫廷闹剧的结局,是唐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和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隆基最终获胜。大唐的天下,哪里能容得下第二个武则天,况且这个“武则天”并无治国之力,只有祸国之能。

李隆基在关键时刻出手,联手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之变。铲除了韦后一伙,并把唐睿宗李旦再次推上皇位。

在这次生死攸关的节点上,大内侍卫杨思勖再一次站对了位置。他因不满于韦后篡权而投靠了李隆基,并在兵变中再次发挥了自己膂力过人的独特优势,协助李隆基诛杀了韦后及其党羽。

两年后,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儿子李隆基。自此,大唐另一位星光闪耀的明君唐玄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当然了,诛除韦氏有功的杨思勖也随之得道升仙,官至右临门卫将军。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引以为傲的一段盛世。在这期间,有两位宦官一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那就是高力士和杨思勖

经历了景龙唐隆两次兵变的杨思勖,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太监,此时的他,身居高位,成了皇帝的心腹。唐玄宗甚至还赏赐加封杨思勖的家族,使之成为唐朝世族中显赫的望族。这可是天底下屈指可数的荣幸。

当年的蛮夷丧门之子,凭借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和眼光跟对了人终于登顶人生的辉煌。

唐玄宗继位后,在忠臣良将的辅助下治理国家,逐渐开创了大唐盛世。不过,此时的国家并不太平。北有契丹起兵,南有交州蛮夷首领梅叔鸾称帝。

交州,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于唐高祖时就在这里设立了都护府。纳入大唐版块后,越南当地百姓每年要向朝廷纳贡。百姓们不满于唐朝的统治,于是,在并入大唐版图后的200多年间,多数起兵反唐。而第一次反唐运动的首领,就是梅叔鸾。

梅叔鸾勾结了周边大批对唐朝不满的农民,共同起兵对抗,还自称黑帝。叛军攻下了唐朝设立的安南府,还占领了海南。

唐玄宗派杨思勖出征讨伐梅叔鸾。当时,杨思勖已是一个花甲老人了。他率兵到达越南后,就地招募各少数民族子弟,联合周围地方的官兵,沿海悄悄而行,包围了叛军。

面对“从天而降”的唐兵,梅叔鸾与部下十分惊恐,又没有什么退敌之策,只好投降,杨思勖将他抓获并斩首。其他叛乱分子见此如鸟兽四散,杨思勖如秋风扫落叶般将叛军打的落花流水,自此收复安南。

由此可见,杨思勖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相对于影视剧中对太监的描述,他不但更具有智慧,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杨思勖性情果敢刚毅,只是太过凶暴。士兵汇报工作时,都不敢直视其脸。在战场上杨思勖屡战屡胜,所向披靡。胜利后,他对待俘虏的方式却让人不敢苟同:把人家的脸给剥下来,甚至有的剥去头皮。想象一下都令人头皮发麻。

不过,也正因治军威严,将士们都敬畏他,敌人闻风而逃,这也是他能够屡战屡胜的关键原因。

作为一位花甲老人,杨思勖的征程却远未结束。12年后,他再次率军出征。这次讨伐的是贵州交界地区的叛乱。又是一次大获全胜。

杨思勖再次受封,成了辅国大将军,官居二品,也打破了宦官不能位居三品以上的传统。

不久后,杨思勖作为护卫随行,陪伴唐玄宗出行。因护驾有功,杨思勖官至骠骑大将军。这也是唐朝武官的最高官阶,汉武帝时为赏赐霍去病而设立,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

至此,杨思勖已经到达了一个宦官所能达到的高度极限。

在八十七岁的时候,杨思勖因病死于自己的私宅,得到了善终。

纵观历史上那些战功显赫的名将,戎马一生,拼了身家性命换来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可结局却比普通百姓还凄惨。皆因功高盖主,遭主猜忌。甚至可以说功劳越大,结局越惨。比如打下汉朝一半江山的韩信,南宋抗金旬名将岳飞,明末大将袁崇焕,清朝的年羹尧等等。

论功劳,杨思勖并不在以上诸将之下;但论声誉,杨思勖可谓是史上无名;论结局,以上诸将无人能比。

史书中记载的关于杨思勖那些片断,都是围绕着征伐讨杀,看起来单调乏味,可是,结局却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圆满。

作为一名武将,拼杀沙场立下战功很重要,而战后,在皇帝身边这片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的战场上,让主子安心,则更重要,而且更需要心机和智慧。

在雷州半岛的历史上,杨思勖是第一位京官,也是第一个一品高官。而从中国历史来看,他是最能打仗的太监。战多功高,这也是新、旧《唐书》都把他列为唐代正史第一宦官的原因。

透过纸背,后人能看到的,除了杨思勖在沙场上的杀伐果决,还有他在皇帝身边却能明哲保身的从政智慧。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