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歷史,解讀文字背後的真人真事

大家好,我是葩姐。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走進歷史,走進人物背後的故事。

“太監”這個身份大家都不陌生。在古代歷史中,除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宦官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也備受關注,比如指鹿爲馬的趙高,給李白提靴的高力士,造紙的蔡倫……

但總的來說,聲譽良好的宦官似乎並不多,民間流傳更多的,則是關於他們巧言媚笑、諂媚主子、禍國殃民的糗事。而今天葩姐要給大家分享的這段故事主角,也是一位宦官。他的一生完全可以顛覆常人對於宦官的黑印象。

他出生在大唐,憑實力上位,一生戎馬倥傯,官至從一品將軍,六十歲還掛帥出征爲國解憂。他軍事才能非凡卻從不越位抗上,對自己的君王從一而終。這個人就是唐朝的太監名將楊思勖。

楊思勖,羅州石城人,本蘇氏,冒所養姓。

這是《新唐書·卷二百七·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中關於楊思勖出身的介紹。與一般太監的卑微出身不同,楊思勖是貴族後裔。他最初姓蘇,父親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蘇歷,母親則出生在另一位少數民族首領之家。兩位首領聯姻,爲的是各自的長期利益。

出生在這樣家族中的子女,原本應該過的是錦衣玉食的貴族生活。可是,上天是公平的,他會給人很多恩賜,可是,這些賞賜卻在暗中都標好了價格,在得到的同時,人註定要失去等額的利益。

6歲的楊思勖正處在懵懵懂懂的年紀,可是卻遭遇了一場飛來的橫禍。唐高宗時期,嶺南少數民族慘遭滅門。作爲王子的楊思勖,一夜醒來,身邊衣裙帶血,親人喪命。而他,因爲年幼,才保住了一條性命,被人送進皇宮中,由宦官楊氏撫養。

楊氏將其改名爲楊思勖,並將其閹割。從此,嶺南王子變成了大唐皇宮中的一名太監。

到了神龍三年(707年)夏天,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楊思勖因爲一件事而躍身從卑微的宮中太監變成了內廷高官。

武則天晚年時圈養男寵,一時間搞得滿朝衆說紛紜。大唐名將李多祚趁着武后養病期間,協助宰相張柬之共同斬殺了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並逼迫武后退位,將太子李顯二次扶上皇位成爲唐中宗。這就是改變了大唐江山格局的神龍之變

唐中宗被稱爲大唐的“六味帝皇丸”。上有父親唐高宗李治、母親武則天,下有兒子子唐少帝李崇茂,侄子唐玄宗李隆基,身邊還有弟弟唐睿宗李旦,唐中宗可謂是擁有着天底下的頂級人脈,按理說應該大展手腳,幹出一番偉業。

可是,偏巧唐中宗李顯生性軟懦,身爲九五至尊,卻一輩子都活在女人的手心裏。先有母后武則天,在他繼位後因不滿於他提拔岳父,將其罷黜,貶爲廬陵王,流放鄉野,一去就是15年。

神龍之變後,在狄仁傑的協助下,李顯恢復了太子位並二次坐上了龍椅。上位不易,原本應該好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幸福和皇位,可是,這一次,李顯又栽倒在了另外一個女人手中,那就是他的媳婦韋皇后。

成爲第一夫人的韋后,並非省油的燈。雖然風光無限,可是,她卻暗中覬覦着丈夫屁股下的龍椅。她想像婆婆武則天一下統領天下。於是,她一邊安排自己的親戚進入朝廷,同時還與親家武三思暗渡陳倉,給唐中宗戴了一頂大大的綠帽子。

韋后操控大權,武三思更是扶植自己的黨羽,一時間,大唐的天下,被攪得烏煙瘴氣。唐中宗則成了傀儡皇帝

偏巧唐中宗的第七個女兒安樂公主,麻煩並不輸於自己的母親。她生性跋扈,眼看着自己的親爹當了皇帝,便鬧鬨着讓老爹封自己做皇太女。

唐中宗第三個兒子李重俊被立爲太子,因其非韋后所生,一直遭到安樂公主的欺侮,安樂公主甚至呼其爲奴。羣臣也落井下石,和韋后及安樂公主一起擠兌李重俊,甚至還鼓動唐中宗廢掉李重俊太子之位,立安樂公主爲皇太女。

長期遭受欺凌的李重俊積怨已深,他暗中與李多祚合謀發動兵變,率軍將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訓斬殺後直逼皇宮。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簇擁着唐中宗倉皇逃上了玄武門城樓。

唐中宗千呼萬喚左右侍衛,守城將士卻臨陣倒戈。危急之中,太監楊思勖挺身而出。他膂力過人,以一擋十,一刀殺死了叛將李多祚。叛軍見首領被殺,士氣大減,楊思勖藉機又斬殺了李重俊,平定了內亂。這就是大唐歷史上的“景龍政變”。

轉危爲安的唐中宗對楊思勖心存感激,並破格提拔他爲銀青光祿大夫,官居守衛宮殿門戶的重臣。從一名身份低賤卑微的小太監,連升5級,平步青雲,成爲堂堂內庭侍衛,楊思勖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華麗轉身。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突然駕崩。韋皇后祕不發喪,聯合大臣獨攬大權。後來又起草了一份詔書,立李重茂爲皇太子,韋氏爲皇太后攝政。

這一場宮廷鬧劇的結局,是唐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和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隆基最終獲勝。大唐的天下,哪裏能容得下第二個武則天,況且這個“武則天”並無治國之力,只有禍國之能。

李隆基在關鍵時刻出手,聯手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之變。剷除了韋后一夥,並把唐睿宗李旦再次推上皇位。

在這次生死攸關的節點上,大內侍衛楊思勖再一次站對了位置。他因不滿於韋后篡權而投靠了李隆基,並在兵變中再次發揮了自己膂力過人的獨特優勢,協助李隆基誅殺了韋后及其黨羽。

兩年後,唐睿宗李旦禪位於兒子李隆基。自此,大唐另一位星光閃耀的明君唐玄宗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當然了,誅除韋氏有功的楊思勖也隨之得道昇仙,官至右臨門衛將軍。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引以爲傲的一段盛世。在這期間,有兩位宦官一直爲後世所津津樂道,那就是高力士和楊思勖

經歷了景龍唐隆兩次兵變的楊思勖,早已不是當年的小太監,此時的他,身居高位,成了皇帝的心腹。唐玄宗甚至還賞賜加封楊思勖的家族,使之成爲唐朝世族中顯赫的望族。這可是天底下屈指可數的榮幸。

當年的蠻夷喪門之子,憑藉自己正確的判斷力和眼光跟對了人終於登頂人生的輝煌。

唐玄宗繼位後,在忠臣良將的輔助下治理國家,逐漸開創了大唐盛世。不過,此時的國家並不太平。北有契丹起兵,南有交州蠻夷首領梅叔鸞稱帝。

交州,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於唐高祖時就在這裏設立了都護府。納入大唐版塊後,越南當地百姓每年要向朝廷納貢。百姓們不滿於唐朝的統治,於是,在併入大唐版圖後的200多年間,多數起兵反唐。而第一次反唐運動的首領,就是梅叔鸞。

梅叔鸞勾結了周邊大批對唐朝不滿的農民,共同起兵對抗,還自稱黑帝。叛軍攻下了唐朝設立的安南府,還佔領了海南。

唐玄宗派楊思勖出征討伐梅叔鸞。當時,楊思勖已是一個花甲老人了。他率兵到達越南後,就地招募各少數民族子弟,聯合周圍地方的官兵,沿海悄悄而行,包圍了叛軍。

面對“從天而降”的唐兵,梅叔鸞與部下十分驚恐,又沒有什麼退敵之策,只好投降,楊思勖將他抓獲並斬首。其他叛亂分子見此如鳥獸四散,楊思勖如秋風掃落葉般將叛軍打的落花流水,自此收復安南。

由此可見,楊思勖雖然是一個宦官,但是相對於影視劇中對太監的描述,他不但更具有智慧,還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楊思勖性情果敢剛毅,只是太過兇暴。士兵彙報工作時,都不敢直視其臉。在戰場上楊思勖屢戰屢勝,所向披靡。勝利後,他對待俘虜的方式卻讓人不敢苟同:把人家的臉給剝下來,甚至有的剝去頭皮。想象一下都令人頭皮發麻。

不過,也正因治軍威嚴,將士們都敬畏他,敵人聞風而逃,這也是他能夠屢戰屢勝的關鍵原因。

作爲一位花甲老人,楊思勖的征程卻遠未結束。12年後,他再次率軍出征。這次討伐的是貴州交界地區的叛亂。又是一次大獲全勝。

楊思勖再次受封,成了輔國大將軍,官居二品,也打破了宦官不能位居三品以上的傳統。

不久後,楊思勖作爲護衛隨行,陪伴唐玄宗出行。因護駕有功,楊思勖官至驃騎大將軍。這也是唐朝武官的最高官階,漢武帝時爲賞賜霍去病而設立,相當於皇帝的高級顧問。

至此,楊思勖已經到達了一個宦官所能達到的高度極限。

在八十七歲的時候,楊思勖因病死於自己的私宅,得到了善終。

縱觀歷史上那些戰功顯赫的名將,戎馬一生,拼了身家性命換來國家的安定和發展,可結局卻比普通百姓還悽慘。皆因功高蓋主,遭主猜忌。甚至可以說功勞越大,結局越慘。比如打下漢朝一半江山的韓信,南宋抗金旬名將岳飛,明末大將袁崇煥,清朝的年羹堯等等。

論功勞,楊思勖並不在以上諸將之下;但論聲譽,楊思勖可謂是史上無名;論結局,以上諸將無人能比。

史書中記載的關於楊思勖那些片斷,都是圍繞着征伐討殺,看起來單調乏味,可是,結局卻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圓滿。

作爲一名武將,拼殺沙場立下戰功很重要,而戰後,在皇帝身邊這片沒有硝煙卻危機四伏的戰場上,讓主子安心,則更重要,而且更需要心機和智慧。

在雷州半島的歷史上,楊思勖是第一位京官,也是第一個一品高官。而從中國歷史來看,他是最能打仗的太監。戰多功高,這也是新、舊《唐書》都把他列爲唐代正史第一宦官的原因。

透過紙背,後人能看到的,除了楊思勖在沙場上的殺伐果決,還有他在皇帝身邊卻能明哲保身的從政智慧。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二百七·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