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改革績效工資分配方案,校際間將拉開差距,校長面臨考驗。

人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意思就是說,治校能力強的校長絕對能帶領全校教職員工走向輝煌,使學校成爲一所名校。一所好學校的泛起,往往能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最典型的就是學區房價蹭蹭往上竄;但對學校教師來說,教育教學質量好與不好與自己的工資收入好像沒多大關係。

教師的工資收入是根據固定的個人前提決定的,而不是根據所工作的學校好壞決定的;即使實行了年終績效工資,政府部門撥給學校的績效工資平均數都是一樣的,好比人均多少萬元,不論好學校與差學校一視同仁,差異只在於各校人數的不同而已。因此,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差異,並不會影響教師個人收入,各校教師工資收入大同小異!

今年起這樣的態勢將改變!教師月頭工資無法改變,而績效工資卻大有文章可做。績效工資的起點就是要體現“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的原則。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績效工資分配毫不搞平均主義。這體現在學校教師內部不搞平均主義,也要體現在校與校之間也不能搞平均主義。

教育部指出績效工資的分配,學校與學校之間要有差異,不能像以前那樣,一個區域內的學校,無論教育教學質量高低,政府撥給的人均績效數額都一樣;應該向辦學質量進步明顯的學校傾斜。這是教育部改革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從此,統一區域內教師的績效工資收入將不再是“大同小異”,很可能是“大異小同”,樞紐看所在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怎麼樣。

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首先要看這所學校的校長治校能力怎樣,能否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有人可能會說,不同學校生源不同,如何比較教育教學質量?實在教育部通知講得很清晰——“進步明顯”,意味在原來基礎上晉升就能得到績效工資分配的傾斜。

那麼,校長的治校能力在這個節骨點上就顯得尤爲樞紐了,校長的治校能力不就直接決定了教師年終績效工資總額的多寡了嗎?教師能否煥發工作潛能、盡心盡力教育教授教養,就看校長如何激勵調動了。校長的治校能力直接影響績效工資的額度。

當然對教師來說,也就是把自身利益和學校利益捆綁在一起了,真是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再也沒有以前即使渾渾噩噩一年、績效反正和辛辛苦苦一年也一樣的事了。教師自己的所作所爲也直接決定着自己 的工資收益,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上不去自己的收益也上不去。

學校教育教授教養能否有明顯進步,就看校長的治校能力、看教師的敬業精神;體現在績效上,就是可能人均績效比他校高或低了;到時根據績效的高低就能判定某一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了,就能判定校長能力的高下了、也能凸顯學校教師的教書育人的立場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專車直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