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龍和查爾斯·巴克利有很多相同點,他倆都是NBA有名的無冕之王,總決賽輸給了喬丹,他倆是歷史級別的大前鋒,都拿過MVP,外加多次入選最佳陣容和全明星。兩位如此優秀的球員卻終生無冠。一方面跟喬丹的統治力太強有關,另一方面馬龍和巴克利自己也缺少一顆大心臟。

馬龍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情況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更誇張的是,他總是在最爲關鍵的總決賽拉胯。比如1997年總決賽第一場明明可以在最後8秒用罰球終結比賽,結果皮蓬一句郵差週末不上班就把心態攪亂,最後慘遭喬丹絕殺。

而在1998年總決賽第六場,原本領先的爵士還有最後一攻的機會,結果馬龍在低位接球時無視了前來協防的喬丹,被後者斷球加絕殺。從某種角度來看,喬丹最偉大的那個鏡頭離不開馬龍的慷慨貢獻。

關於巴克利關鍵時刻掉鏈子的實例相對較少,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以至於球迷們現在聊起飛豬,大多是感慨七六人管理層胡亂操作或者是皮蓬不仗義把巴克利給坑了等等。而且巴克利唯一一次進總決賽交出的數據是場均27.3分13籃板5.5助攻。

若不是喬丹場均41分8.5籃板6.3助攻的表現實在太過超神,巴克利完全有機會奪冠,但巴克利身上有着迷之自信,他總覺得自己能像喬丹一樣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因此不願意跟球隊分享球,自己卻喜歡浪投三分,運球推快攻或者沉迷背身單打,導致球隊進攻停滯。

1993年到95年期間的44場季後賽,巴克利在三分線外浪投了124球,命中率只有27%。或許到了關鍵時刻,巴克利根本不理解球場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也不清楚自己做些什麼,更能幫到球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