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短短兩年間,浩坤村的輟學率從5%降至零。控輟保學,不僅給大山深處的浩坤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更是我國教育扶貧的宏大計劃的一個小小縮影。

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60萬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由20萬人降至0人。2019年全國小學淨入學率達99.94%,初中毛入學率102.6%。這背後離不開像劉棟明這些基層幹部們的不懈努力。就讓我們走進浩坤村,去了解這位85後第一書記的故事。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村寨,重重深山封鎖中猶如一處世外桃源:羣山包裹之下,這裏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星羅、水天一色,那景色可以稱得上是一幅現實中的水墨山水畫。這裏是百色市凌雲縣浩坤村,當地人爲之取名“水墨浩坤”。但可惜的是,這個世外桃源也被大山阻隔了寨子與外界的聯繫,村民外出的唯一通道是“豬籠洞”:一個近乎垂直、高70餘米的坑洞。村民們外出買到豬仔、牛犢,從“豬籠洞”背進去,待家畜長大後可就再也運不出來了。浩坤村村民勞可團回憶,以前他到鄉里讀初中,走路要5個多小時。“上學遠上學難”成了村裏孩子們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也正因如此,村裏的許多孩子早早便輟學,好一點的孩子,留在村裏劈叉、種玉米幫襯家裏等長大一些後就去到外面去打工,還有一部分孩子則逐漸在遊蕩中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賭博、偷竊等犯罪道路。

曾經有多貧困,浩坤村的村民對教育的理解就有多深刻。浩坤村是“十三五”時期深度貧困村,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廣西自治區的一類貧困村。全村8個屯10個村民小組,共438戶196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7戶931人。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因素制約,浩坤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別是教育事業發展滯後。對浩坤村而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必須在扶智上下更大功夫。

2018年初,一位85後的年輕人研究生畢業後放棄了沿海城市工作的機會,主動請纓擔任浩坤村第一書記,他就是劉棟明。他來到浩坤村後,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的走訪調研,劉棟明深知,只有教育才是徹底改變浩坤村的唯一途徑。於是,劉棟明向村裏呼籲“教育才是我們致富的希望”。隨後他開始走訪失學家庭,說服輟學兒童家長讓孩子重新回到學校,家長們不理解,叫他“不要做這些沒用的事”,他就一邊一邊的上門,許多村民都被他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動;還有些孩子雖然回到了學校,卻沒錢讀書,他就申請助學金幫助重返校園的學生們,爲了多百分之0.5利率他跑了無數次銀行,因爲多這0.5就可以多幫助一個孩子;在他的努力下,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幫助重修了學校。

如今,再次走進當地的學校,牆上寫着“勵志圖強,走出大山”“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的標語格外引人注意。現在弄新小學共有八十多名學生,其中學前和一、二年級的學生有65人。教師韋華吉就是從這裏走出去讀了大學,畢業後又回到村裏當了老師,他說,以前村裏有句順口溜:“有酒今日醉,無酒門前睡”。現在這種現象沒有了,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通過和村民們的交流了解到,曾經的浩坤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村民回憶道:“很多人以前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辦事只能按紅手印。”而“劉書記”的到來,讓輟學率從5%降至零。

少年強則國強,“劉書記”通過教育切斷代際貧困,讓孩子們“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要讓他們擁有了自己追逐夢想的權利。

煥然一新的校園中,教室裏,傳來的是朗朗讀書聲;教室外,在元氣森林捐贈的新籃球場上孩子們在球場上快樂的追逐着,奔跑着。教室,再也不是從前的茅草屋,操場,再也不會揚起塵土!元氣森林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這個年紀他們應該擁有的一切。

在得知學校至今還沒有一個多媒體教室的時候,元氣森林向當地學校捐贈了一個多媒體教室。孩子們終於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室,看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知識的喜悅。

孩子們告訴我,五顏六色的教室像彩虹一樣美麗。或許在不知不覺中,點滴改變已悄然在貧困山區的留守兒童心中打開了全新的世界。愛心多媒體教室就像彩虹一樣,把山裏的孩子與外面的世界相連,讓他們通過互聯網共享教育資源。

通過多媒體彩虹般的課堂,他們不再因爲地域的限制始終生活在小小的天地,孩子們可以知道山之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可以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他們知識學習的越多,可能性也就越大,不久後的一天,他們都會插上元氣的翅膀,飛翔在美好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