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爲了奪取軍事技術上的優勢,美蘇雙方都腦洞大開,研發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武器,除了我們熟知的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和核潛艇,還試圖從外太空、地層下實施戰略打擊。70年代時,蘇聯在航天航空領域大幅度落後於美國,於是調轉方向朝着地層下發展,並在科拉半島進行了深達12262米的超深鑽探試驗。在此之前,蘇聯軍方還研發了一款名爲“鼴鼠”的鑽探裝置。

“鼴鼠”構想於1904年最先出自俄國設計師彼得·拉斯卡佐夫之手,設想是研發一種地下掘進裝置,從地下悄悄運動到敵人後方,從敵人意想不到地方打通進攻通道,專門用於偷襲敵人指揮所、彈藥庫等重要目標。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鼴鼠”計劃未能成爲現實,納粹德國也曾試圖進行研發,但由於二戰後期的大潰敗,德國資源嚴重匱乏,沒有能力進行研發新武器而作罷。

冷戰時期,蘇聯重啓“鼴鼠”計劃。相比於二戰,此時的技術條件已經非常成熟,初步構想是採用核動力推進,能實現無限續航,鑽頭用高強度合成鋼製成,能輕易鑽透堅硬的花崗岩層。該項目得到了赫魯曉夫的大力支持,蘇聯軍方在烏克蘭建立了一家專門的工廠,實施嚴格的保密措施,嚴格程度更甚於核武器。

1964年,第一臺核動力地下戰車誕生,長35米,寬4米,頂部裝有一具巨大鑽頭,能以7-15㎞/h的速度掘進,內部還有一定的空間,能搭載全副武裝的士兵、武器彈藥和給養。作戰時,“鼴鼠”搭載精銳士兵從地下潛行至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然後破土而出發起突然打擊。相比於空降和特種部隊滲透,這種戰術顯然具備更高的隱蔽性和成功率。

然而,“鼴鼠”並沒有得到推廣,起因是一起嚴重的爆炸事故,導致18名乘員喪生地下,至於爆炸原因,軍方分析可能是由於地下壓力和發動機過熱。經過這起爆炸事故後,軍方不再對它寄予希望,轉而專心研究彈道導彈和核潛艇技術,一直到蘇聯解體,這一神祕技術才被俄羅斯解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