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永華│江西贛州報道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飲水思源,不忘初心。

“革命戰爭年代,江西人民爲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視察原中央蘇區所在地贛州時深情地說。

對贛南,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念念不忘。他多次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非常關注江西工作,關注老區,特別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振興發展,關注老區人民生活”,“一定要把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放在心上”,“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之年,原中央蘇區人民跟上來了嗎?答案是:贛南原中央蘇區已實現整體脫貧!

先來看一串閃着金光的數據:2019年,贛州生產總值達3474億元,是2011年的2.6倍,列全國第71位,較2011年前移37位。2012—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分別增長9.8%、13.2%、12.4%、10.7%、19.1%、9.4%、10.9%,增幅穩居江西“第一方陣”,均高於全國同期水平。

同樣是2019年,贛州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023個貧困村(含深度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全部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江西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說,2019年是贛州發展史上值得紀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贛州視察,爲江西發展提出了“作示範、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改革開放走深走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更高要求,爲新時代贛州發展標定了新的歷史方位,翻開了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新篇章。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贛南一週年之際,江西省委書記劉奇赴贛州調研表示,江西所有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特別是贛南原中央蘇區實現了整體脫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直接關心、直接指導的結果,凝聚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深情大愛、對老區人民的赤子情懷。

劉奇還要求着力打造脫貧攻堅樣板區。現在看來,贛州南康千億傢俱產業脫貧模式無疑就提供了最好的樣板。

總書記親自批示推動《若干意見》出臺

贛南從所處的羅霄山脈深度貧困走向脫貧致富的新時代,一切都水到渠成。源頭活水,就是習近平總書記8年前親自批示推動的一份重磅文件。

2011年,習近平作出長篇批示,要求進一步幫助和支持贛南蘇區發展,使這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使蘇區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在他的親自推動下,中央派了11個工作組到贛州來調研。

贛州市副市長張逸向《中國經濟週刊》回憶,“11個工作組由國家發改委的副主任牽頭,相關部委一起參與,赴贛州所有的18個縣市區去調研,然後形成報告。”

贛州上上下下一方面積極配合中央各部委的調研,另一方面拼盡全力爭取好政策。“調研完了又跑到北京去對接。”2012年,贛州市原政協主席劉建平時任贛州市副市長,他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說,“出臺意見之前,我們每天都是忙到凌晨3點,然後每天還要一早爬起來工作。”

談起當年在北京的拼勁,如今已退休的劉建平依然激動:“每天晚上11點,大家彙總完了以後,再開會討論究竟應該怎麼弄,天天跟時間賽跑。整個過程從4月到6月,材料堆起來一米多高,我估計有幾百萬字,全部都要看,把好關。”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頒佈實施,從老區人民的喫住行用水用電,到財稅、投資、金融、產業、國土資源、生態補償、人才引進、對口支援等各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其力度之大,讓外界將贛南稱爲“老區中的特區”。

贛南確實需要給予格外的支持,是因爲這裏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但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相對於全國平均水平,贛南依舊沒有挖斷窮根。

當時的贛南到底有多難?《若干意見》這樣寫道:“迄今爲止,原中央蘇區特別是贛南地區,經濟發展仍然滯後,民生問題仍然突出,貧困落後面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還有不少羣衆住在危舊土坯房裏,喝不上乾淨水,不能正常用電,一些紅軍和革命烈士後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脆弱等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數據令人心酸:“十一五”末,贛州市人均主要經濟指標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到四成,贛州還有11個羅霄山連片特困縣、1419個貧困村以及215.46萬貧困人口,更有69.5萬戶、近300萬人居住在危矮破舊的土坯房中。2010 年以前,贛州還有 1.8 萬個村民小組、2.3 萬個自然村不通公路,還有 541 個行政村不通客運班車;還有 31.78%的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不少農戶還存在安全飲水問題。

爲什麼這麼窮?

長期困擾贛南蘇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80多年前戰爭造成的創傷。蘇區時期,參軍參戰的贛南兒女有93萬餘人,佔當地人口三分之一,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萬人。在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贛南子弟倒下。

贛州市南康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幹東說,贛南人民當年是傾盡全力支持革命,犧牲了那麼多青壯年,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大。

地處羅霄山脈,贛南的窮根紮在大山裏,山地加上丘陵的面積佔了總面積的83%,人均耕地只有0.635 畝,不及全國平均水平1.45 畝的一半,也低於江西省人均0.995畝。

《若干意見》給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中央財政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財力補助,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資金投入,在重大項目規劃佈局、審批覈準、資金安排等方面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給予傾斜。

爲了確保《若干意見》各項政策能夠落地,8年來,國務院或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14個支持文件,國家層面支持政策文件達203個。國家發改委牽頭召開6次部際(級)聯席會議,研究協調涉及贛州的94項重要事項。

贛州公佈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至2020年,贛州先行先試政策212項,各部委累計出臺了152個對口支援工作計劃或方案,安排受援地項目近4000個,援助資金210餘億元。

2013年,國辦印發《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實施方案》,明確由國家發改委和中央組織部牽頭,39箇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州市18個縣(市、區)、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贛州多名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的官員都表示,部委的對口支援是非常重要的機制,尤爲特別的是,其他地區一般是“跑部前進”還常常摸不着北,贛州18個縣市區卻享受着反向挑選部委的權利。

據他們介紹,對口支援具體由贛南各個縣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擇支援部委。按規則,贛南每個縣市區可以選兩個對口支援部委,各種資源和項目隨之源源不斷輸入贛南。

這樣的支持力度幾乎前所未有。

以贛州南康爲例,對口支援的單位之一是證監會。從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到具體負責的掛職幹部,全系統動員,在政策、項目、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給予極大支持。贛州市首隻雙創孵化專項債,籌集7.7億元資金用於建設標準廠房,助推當地傢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8.5億元“一帶一路”公司債、15億元項目收益專項債先後獲得上交所批覆,所募資金分別用於贛州國際陸港基礎配套項目、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建設;推動南康傢俱龍頭企業匯明木業,以紅籌股架構赴香港上市,目前,匯明木業聆訊在即,即將成爲江西首家香港主板上市的板式傢俱外貿企業。

2019年,證監會專門出臺了《中國證監會加強對口支援贛州振興發展工作方案》。證監會對口支援,受益的不只是南康,而是整個贛州。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江西贛州,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

北上南下

要徹底脫貧、持續脫貧奔小康,贛州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找準突破口,走出一條好路子。

贛州南康區用好中央的政策,打造千億傢俱產業爲脫貧提供了最大支撐,成爲產業脫貧最好的範例。

對江西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而言,他需要複製更多的南康和不同的產業模式。

贛州市原政協主席劉建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李炳軍一直強調,“中央政策給了,你能不能用好,能不能用到位,能不能用到最大的效益,關鍵是我們要做到位。”

李炳軍提出要“北上南下”。“北上”說的是爭取中央的支持,“南下”則是去東南沿海找市場,發展產業。

爲此,李炳軍常常週末悄悄地去調研。劉建平說,“晚上打電話說,明天去南邊,也不說具體去哪裏,第二天在路上,地圖上一看,這附近有貧困點,他就說‘我們去這裏看看’,通過調研形成決策”。

這些年來,贛州的辦法被總結爲“五個一”產業扶貧機制,即“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健全一套服務體系”。

然而,原來的贛州除了稀土、南康傢俱等原有產業,贛南還有不少地方面臨“無業可扶”的尷尬狀態,發展工業需要從零開始。

《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現代輕紡、機械製造、新型建材等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國內整車企業在贛州等市設立分廠。

2015年,上任贛州市委書記之後,李炳軍一再強調,要下大氣力主攻工業,按照“育龍頭、補鏈條、建平臺、保要素、強集羣”的思路,聚焦“兩城兩谷兩帶”(新能源汽車科技城、南康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峯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紡織服裝產業帶)及各地首位產業,打造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羣,從2016年到2018年實現工業產值三年翻番。

以傢俱產業爲例,贛州南康已經打造了中國最大的實木傢俱產業集羣,產業規模從2012年底的100億元壯大至2019年底的1800億元,增長18倍。

而如今贛州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和規上企業數分別爲2011年的3.5倍和4倍。

贛州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從零出發,規劃35.2平方公里的贛州新能源汽車科技城開工建設,已簽約落戶項目26個。

從原來的“無業可扶”尷尬,到多個產業集羣崛起,離不開中央的強力支持,也離不開贛南蘇區上下的共同努力。

這是贛州南康家居特色小鎮,1800億的傢俱產業爲脫貧提供最大支撐。

這是贛南的臍橙基地,贛州臍橙產業扶貧模式已成爲全國產業扶貧的典範。

新一輪政策支持在路上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贛南時說:“我這次來江西,是來看望蘇區的父老鄉親,看看鄉親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老區能不能如期脫貧摘帽。”

蘇區的父老鄉親交出的是這樣一份答卷:贛州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023個貧困村(含深度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全部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儘管如此,贛州人均GDP僅爲全國的56.4%、人均財政收入僅爲全國的41%,贛州仍需縱深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仍然需要大力支持。

贛州市副市長張逸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彙報時囑咐有關部門,可以研究論證出臺新一輪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文件,明確《若干意見》扶持政策可以延續到2030年。“這就給了定心丸。”

張逸透露,經過前期對《若干意見》實施效果的評估,國家發改委和有關部門這一年來又多次到贛南調研,贛州也將“北上”爭取政策作爲今年的重點工作。現在,國家發改委已將研究出臺新一輪支持政策列入2020年工作要點。

新一輪支持政策正在路上。

贛南老表:“現在日子好啊,要感謝習主席”

飲水思源,贛南蘇區人民沒有忘。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贛南多地採訪時,走進老表家中,常常能看到堂屋中貼着的習近平總書記畫像,以樸素方式表達對領袖的敬仰愛戴。

在南康區坪市鄉,59歲的貧困戶袁昌銑說,“現在日子好啊,要感謝習主席。”老袁2016年之前是村裏的貧困戶,2016年底脫貧,2017年蓋了三層樓的磚混房。

2017年脫貧的明六香家裏也貼着習近平總書記的畫像,她說,“現在政策好,政府幫了我好多,兒子今年娶上了媳婦,快帶孫子了。”

她的丈夫譚過生20多年前在煤窯挖煤時遭遇塌方,下半身癱瘓,那時,她兒子才3歲。20多年,全家就靠她一個人撐持。這兩年,癱瘓在牀的譚過生學會了做針織鞋,扶貧幹部幫助賣出去,一雙68元。2017年底,譚過生一家脫貧。

贛州市委常委、南康區委書記徐兵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贛南蘇區老百姓對共產黨、對總書記的這份感恩之心是油然而生的,是發自內心的,因爲他們確確實實是得到了實惠”。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