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炮是否多餘?

【每點新防務(1071期)·4月20日】:艦炮是曾被譽爲“戰爭之神”的火炮家族中的一員,也是最早安裝在水面艦艇上使用的艦載武器,在其5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創造了許多海戰奇蹟。在20世紀50年代後,導彈武器的出現,對艦炮產生了很大的衝擊。然而,經過幾次海戰檢驗,艦炮在艦載武器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得到了確立。例如,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海戰期間,英國的MK8型114毫米艦炮共發射了包括誘餌彈在內的8000餘發炮彈,有效地打擊了阿根廷的空中和地面有生力量,並擊落了七架阿根廷戰機,爲英軍奪取馬島海戰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自20世紀80年代之後,隨着各種現代科技逐漸被應用在了艦炮武器系統當中,在精度、威力、性能以及遠程精確打擊等各方面能力都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時,爲了對新作戰需求的滿足,艦炮武器系統因爲具備射速較高、攜彈量較大、反應迅速、作戰能力較強、抗干擾能力突出以及價格較低等特點,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重視。對各國海軍在武器系統方面的發展來說,對艦炮武器系統的發展已經成爲了海上作戰中重要的武器裝備,對於國家軍事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隨着武器技術的繼續發展,在進入21世紀之後,艦炮武器系統逐漸有着重回大口徑的趨勢,並且以激光和電磁軌道炮爲代表的新形式“艦炮”系統的出現,艦炮的作用在導彈化成爲主流幾十年後,再次成爲了現代化海戰的“明星武器”。而當前艦炮最爲主要的使命和任務是:①針對岸上目標實施壓制和摧毀,展開火力支援;②跟其它武器系統之間相互配合,針對海上的各種中小目標進行打擊,從而應對低強度的海上衝突以及警告性打擊等;③負責艦艇以及重要區域的近程和末端防空反導防禦;④在艦炮的射程之內進行區域信息對抗,主要包括對戰場的偵查、設計效果的評估等,進行干擾和照明等任務。

艦炮的防空、末端作戰能力

在現代化海戰中,雖然自導彈出現後大多數防空任務都被交給了各型防空導彈,但作爲軍艦近防武器系統的“副炮”依舊是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線”,併成爲所有軍艦的標配。在當前技術條件下,艦艇防空反導的指導思想是採用多型武器在不同距離上梯次攔截目標,以此提高系統的攔截效率。近防武器系統在國內、外已發展了多型,如“守門員”、“密集陣”、“海上衛士”、“卡什坦”、730、1130等。隨着技術的進步、新的艦艇末端防禦需求的出現,對艦艇末端防禦艦炮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我國海軍軍艦所面臨的的威脅上看,現有的730或1130近防炮只能滿足當前任務需求,而隨着我國周邊敵對勢力和潛在對手均裝備了超音速反艦導彈,例如T·W的“雄·風”Ⅲ達到2.5-3.0馬赫、印度的“布拉莫斯”達到2.5-2.8馬赫、越南的“寶石”達到2.5-2.6馬赫、KH31約爲2-3馬赫,日本的ASM-3預計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有可能達到5馬赫,均已形成戰鬥力。而美軍更是提出了加快裝備亞音速和超音速相結合的遠程反艦導彈(LRASM)的設想。

除了近期開展的LRASM項目,美軍還開展了高超音速導彈的研究工作,如X-51A,射程大於1000公里、速度可達到6馬赫左右,其突防能力將比超音速導彈更爲強大。可以預見,在未來十幾年內,美國海軍武器裝備中將出現亞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武器並存的局面。而除此之外,這些國家還逐步具備了裝備空基、海基、陸基等多種模式發射反艦導彈的能力,具備了一次發射數十、甚至上百枚各型反艦導彈的飽和打擊能力;甚至隨着一些國家開始研製成本低並可大量製造的無人機、無人艦艇,進行隱蔽攻擊和自殺攻擊的能力,從而成爲進一步分散我國海軍軍艦防禦能力的干擾源,使我們軍艦的各型導彈、主炮、副炮所能攔截的批次與總和被白白消耗掉,使其早早退出戰鬥。

所以,隨着各國對反艦導彈研發成果的逐步呈現,目前反艦導彈已然成爲了水面艦艇最大的威脅之一。而我國海軍軍艦爲了實現對艦炮武器系統所具備防空反導能力的提升,未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強化:①加大射速;②拓展彈丸威力;③提升命中率;④對彈炮結合系統進行拓展;⑤利用過天頂射擊方式。並且中大口徑的艦炮武器通常需要採取提升射速、利用預製破片彈以及制導彈藥等方式提升防空反導效能。所以研究高性能彈藥以及創新防空作戰的樣式,對提高艦艇綜合防空作戰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艦炮對海打擊能力的弱化與對陸打擊能力的增強

相對於中、小口徑艦炮在遂行防空與近防作戰的分工而言,大口徑艦炮所發射的威力巨大炮彈則是軍艦對陸打擊的最佳利器。艦炮與艦載導彈武器相比,具有反應速度快、射擊死區小、持續射擊時間長、不受干擾、易於維護等優點,能夠伴隨水面艦艇對敵實施持續攻擊和防禦,可以有效完成對岸火力支援、對海攻擊和防空反導等多種作戰任務,在未來海戰中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然,因爲“超視距打擊”的提出和導彈技術的發展,現代海戰中的兩方在海上作戰時首選的依舊是反艦導彈等遠程攻擊武器,在數百、上千公里外就可以向敵方發起打擊。

但是,雖然艦炮的“對海”能力被導彈所取代,但依舊可以憑藉低成本與高火力強度的優勢,成爲現代兩棲作戰登陸時的必選武器,其重要性還要遠遠超過價格昂貴、火力密集度差的各種導彈。但這也存在着爲了保證軍艦自身能夠隨時待在防守方火力範圍外,而己方的艦炮又要能夠有效打擊到從灘頭到內陸的廣大縱深區域的矛盾。美國海軍按照上述要求提出承擔對岸攻擊任務的艦炮射程至少應該達到117公里。制導炮彈的117公里射程主要由3部分組成:戰艦距海岸距離至少爲46公里;射程必須達到陸上縱深30公里,以開闢灘頭陣地並保護灘頭部隊;在以上基礎上,艦炮還應具備41公里的縱深射程,以壓制敵方縱深火力陣地,確保己方灘頭部隊的安全。

而爲了實現這個目標,除了研製各種增程彈藥外,還需要研製遠超現在主流的130毫米以內的155毫米大口徑艦炮。當然,美國因爲維護其全球霸權的目的,對發展海軍大口徑艦炮一直不遺餘力。1996年《由海向岸機動作戰》研究報告提出,超視距精確打擊是美國海軍未來海上火力支援的主要需求。2002年《遠征機動作戰對火力支援的需求》研究報告對1996年報告進行了深化和提升,提出了聯合火力打擊中對海上火力支援的近期、中期和遠期具體需求,即近期目標是升級MK45-2型127毫米艦炮,採用增程制導彈藥,實現75-117公里的最大射程;中期目標是研製155毫米先進艦炮系統(AGS,專爲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研製),採用遠程對陸攻擊彈藥(LRLAP),實現117-180公里的最大射程;遠期目標是研製艦載電磁軌道炮,採用高動能彈(HE),實現180-360公里的最大射程。

當然,經過十多年的折騰,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美國海軍在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上安裝的2門巨大的155毫米AGS艦炮,並沒有發揮其設計威力。雖然爲了安置這兩門巨大的155毫米艦炮,原本成爲現代驅逐艦主力武器的導彈垂髮系統,不但被擠到了艦舷兩側,而且數量也爲了多帶炮彈被進行了削減。可搞笑的是,美國海軍的AGS先進艦炮系統和LRLAP遠程對陸攻擊炮彈,成爲了整個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上成熟度最高的系統。但由於這個項目的建造數量被一再削減到3艘,所以不但AGS艦炮造價驚人,就連平時應該賣“白菜價”的炮彈,也因爲缺少規模效應而飆升到了80萬美元一枚的“天價”!現在又因爲單發的80萬美元高價,進一步導致美國海軍也不捨得爲僅有的3艘朱姆沃爾特級大量採購。於是,這個世界上當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155毫米大口徑艦炮,還爲來得及“成功”,就已經面臨着“下崗”危機了!

可是從155毫米艦炮所展現出來威力和成本優勢(使用非LRLAP彈藥)來開,大口徑艦炮依舊是一種值得研製的武器系統。並且由於我國海軍已經開始裝備055型萬噸導彈驅逐艦,擁有擔負起這種大口徑艦炮的基礎能力。雖然未來艦炮極有可能向着電磁炮的方向邁進,但在電磁炮小型化與對電力需求減少之前,還有較長時間的空檔期,這對於我國研製155毫米艦炮作爲“過渡”裝備來說,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並且,我們海軍或許會在對海打擊、對岸打擊以及對登陸部隊進行對陸縱深掩護時,具有除了導彈外另一種廉價、精確、覆蓋面大的火力支援武器!

新式“艦炮”:軌道炮與激光炮

雖然美國海軍的AGS先進艦炮與使用的LRLAP遠程炮彈性能十分先進,並且命中率奇高——只有20米誤差,但實際測試中LRLAP炮彈的附加傷害卻十分低下,況且130公里左右的射程其實對於美軍制定的對陸打擊要求來說,其實也只是剛剛夠用,絲毫沒有提升餘地。而與傳統身管火炮相比,電磁軌道炮在炮口初速、打擊範圍、打擊時效等方面顯示出諸多優勢,使其能夠有效遂行海上反艦作戰、空天反導防禦以及陸軍沿海防禦等使命任務。當然,在這一領域,美國依舊以起步早、技術積累深厚、規劃和試驗時間長而佔據優勢,但我國在該方面的進展可謂“神速”。所以,未來兩國誰能首先在軍艦上安裝具備實戰能力的電磁炮,或許還真不好說。

美國海軍對未來艦載電磁軌道炮提出了具體的戰技指標:炮管長度不超過12米,戰鬥射速爲6-12rpm,標準射彈重量20千克(包含推進彈託等附件,實際飛行重量爲5千克);射彈初速2500米/秒,射程360千米,炮口動能64兆焦耳;射彈應以馬赫數8以上的超高速進入外大氣層,並在3分鐘時間內以17兆焦耳以上的動能命中目標,命中圓概率誤差不超過3米;全自動彈倉應能儲備2560枚以上射彈,除作爲基本配備的高動能彈外,還應配備高爆破片彈、反輻射彈等遂行多樣化任務的彈種。這樣的設計如果能夠完全實現,那麼傳統艦炮肯定會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雖然我國電磁炮技術參數沒有公佈過,但以我們多年“參考”美軍裝備開發的歷史來看,基本上只有超過、而不會考慮“持平”!

如果說電磁炮武器是“終結”傳統軍艦上艦炮主炮的“殺手”的話,那麼激光炮就會成爲“終結”艦炮副炮的“兇手”了。自從2017年美國海軍使用一臺裝載在龐塞號兩棲運輸艦上的激光武器,成功擊中了一架無人機之後,美國海軍就不斷的在推進激光炮的“上艦”進度。可以說,在激光炮的開發速度上已經超過了美軍在電磁炮上的現有進度:2020年2月被美國海軍已經在其杜威號驅逐艦上部署首款光學眩目攔截器海軍系統(ODIN,中文名奧丁),旨在清除潛在的無人機系統威脅,從而讓戰艦在高風險海域航行時更安全。“奧丁”是一種低功率激光攔截系統,主要利用激光束讓來襲無人機的傳感器和攝像頭不能正常工作,或者使有人駕駛系統的飛行員瞬間致盲,失去戰鬥力。

當然,以“奧丁”系統的威力而言,還難稱之爲“炮”,美國海軍也只將其定位成對無人機等低速、機動性差的目標的攔截武器,攔截作戰也只是憑藉激光束“晃瞎”目標傳感器而已,距離真正可以實現遠距離對敵方海上目標實現“硬殺傷”能力還有些距離,但以最新的消息來看,美國海軍距離實現這一步已經不遠了:美海軍計 2021年在“普雷貝爾”號導彈驅逐艦上配備“太陽神”高能激光炮,用於攔截小型水面艇和無人機。該艦屆時將成爲美海軍首艘搭載具備實戰能力高能激光炮的驅逐艦。“太陽神”激光炮具備發射60千瓦級高能激光束的能力,可以直接讓敵方小型艦船或無人機癱瘓或徹底損毀。

而據美國公佈的未來“太陽神”發展項目規劃,美國海軍將加快高能激光武器計劃研發與部署進程,爭取兩年內在導彈驅逐艦上批量安裝“太陽神”激光武器系統,並不斷完善相關技術,最終在2020至2022年實現不需要對戰艦進行大規模改裝就可以進行快速部署的目標。可以預測,上述目標一旦得以實現,將會極大推動美水面艦艇激光武器實戰化的進程。雖然我國海軍還沒有公開進行艦載激光武器的試驗,但以我國先進軍事裝備開發擁有緊追美軍的先例,而且我國在定向能領域的深耕積累還要強過美國,所以,我們有信心在不久之後,就能在我國海軍軍艦上看到我們自己的激光炮,並使其與電磁炮一道,成爲人民海軍軍艦上保衛祖國的強大武器裝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