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貪婪無恥的強盜英國人以武力叩開了中國的大門,當時的清廷腐敗無能,委曲求全,導致此戰英軍節節勝利。

1841年,在經過精心的策劃準備後,英國軍隊以猛烈的火力攻陷廣州的門戶虎門後,在同年五月份佔領廣州城北郊的高地“四方炮臺”。

清廷的欽差大臣奕山不思進取,搖尾乞降,最終和英軍簽訂了《廣州和約》,英軍堂而皇之的軍隊司令部設在“四方炮臺”之上。

這些窮兇極惡的侵略者,本就是爲了骯髒的鴉片貿易而進攻中國,在見識了清廷上下官兵的軟弱後,更加肆意妄爲。

醜陋的英軍侵略者,時常成羣結隊,在廣州市北郊燒殺搶掠、強搶民女,事後還縱火焚燒民宅,以毀滅證據。

一向以“文明紳士”自稱的英國人,竟然還恬不知恥的將這些行動稱之爲“糧食徵發隊”,他們在城郊流竄作案,各處村莊的百姓農人深受其害,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拖牛捕貪不足,拖人妻女赭人屋。”

當時居住在廣州北郊三元里一帶的一位文人,記錄下了英軍無恥的暴行,成爲了一百多年前那場侵略戰爭的鐵證,可以說這些英軍和後來的日本侵略者,可謂一丘之。

這一日,三元里村民韋紹光的妻子因事出門,碰到了四處搶掠的英軍,因而遭到攔路調戲,韋紹光怒火中燒,忍無可忍之下揭竿而起。

他聯合平日裏積攢了衆多怨氣的村民,拿起扁擔鐮刀鋤頭等農具,當場打死七八名英軍,其餘侵略者見狀不妙,急忙落荒而逃。

次日,衆多村民齊聚一堂,他們認爲英軍橫行各地,喪心病狂,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恐怕會回去通知大隊人馬,進而對各地村莊進行報復。

三元里有一座古廟,供奉的是道教的真武大帝,這座廟宇香火鼎盛,因道教中以“天地水”爲三元,因此被鄉民們稱之爲“三元古廟”。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衆萬衆同時來!”

這一天,三元里的村民,凡是十六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丁,全部集聚在三元廟前,商議退敵大計,他們首先將老弱婦孺疏散到其它村莊,以免被一網打盡。

廟中有一三角令旗,黑底牙邊,上面繡有三顆芒星,傳說三星旗代表着“天時地利人和”,村民在令旗之下共同盟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廣東地區深受封建宗法制度影響,宗族勢力盤根錯節,以三元里爲中心的各處村落,皆派出青壯年,相約伏擊英軍,以打擊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三元里附近有一處山崗,四周高而中間低,樹木蔥蘢,地勢複雜,此地便是牛欄崗。

村民們對這裏的地勢極爲熟悉,決定利用此地的地勢進行埋伏,他們發揮底層人民的集思廣益的智慧,一面派人去“四方炮臺”佯攻,以誘敵深入。

其餘大部分人,則埋伏在山崗之上,等待英軍進入埋伏圈。

不久後,英軍司令臥烏古果然上當,以爲村民們乃烏合之衆,率軍輕敵深入,最終進入包圍圈,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只聽得一聲炮響,彩旗揮舞,廣州北郊村民聯合起來的平英團,猶如潮水一般,拿起土炮、大刀、長矛、鋤頭、鐵犁等武器,紛紛砍向了這羣西洋強盜。

恰逢此時,天佑中華,下起了傾盆大雨,英軍的槍炮全數啞火,只能被動挨打,臥烏古且戰且退,在衆多護衛下,才堪堪退回了“四方炮臺”的司令部內。

此役,共有包括三元里及其附近103鄉的村民們參與了戰鬥,他們不僅擊斃了英軍少校畢霞,還打死打傷了上百名侵略者。

“自從航海屢交鋒,數萬官兵無此績。”

這一仗,打出了廣州人民的血性,極大打擊了英軍的囂張氣焰,並且平英團還包圍了英軍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臺”。

次日,廣州各地民衆聞訊而來,數萬人將英軍圍困在了當地,準備發動總攻,而狡猾的英軍司令臥烏古見大事不妙,轉而派人威脅廣州知府,命令其立即疏散羣衆,否則就要撕毀此前簽訂的和約。

最終,毫無廉恥心的清廷官吏助紂爲虐,不僅未派人幫助平英團,反而從中掣肘,聯繫各地鄉紳,立即向各地村民施壓,最終這一場抗英鬥爭被封建統治階級消解於無形。

不久後,英軍正式撤出“四方炮臺”,退回海上,英軍代表義律還大言不慚說:百姓此次刁抗,蒙大英官憲寬容,後勿再犯。

三元里的村民則在各處貼出《申諭英夷告示》以示回應: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鴉片戰爭雖已過去一百多年,期間清廷喪權辱國不計其數,而廣州三元里平英團的英勇事蹟及其告示文字,至今讀之,猶然令人心生敬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