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提到《甜蜜蜜》這部電影,可以說,它讓陳可辛導演聲名遠播,甚至說,他是最會講故事的國內導演也並不爲過 。

一段跨越了十幾年的愛情故事,算不上多麼悲切悽婉,卻自帶着它獨有的生命力擴張力,愛情之下更是一代漂泊的異鄉人血淚史。

然而轉戰內地後,他執導了《如果愛》、《武俠》、《投名狀》........雖然都保持了陳可辛的水準,但卻算不上是上乘之作,都有各自的缺點。

直到2013年的《中國合夥人》,陳可辛又恢復了自己講故事的功力,一代下海經商者的沉浮,讓一個時代的腥風血雨,明媚時光,都鑲嵌在電影之中,自此以後,陳可辛導演終於又回到了他擅長的路數上:帶有歷史痕跡的個人奮鬥或者個人變遷史。

隨後的《親愛的》、《奪冠》、《一點到家》、《李娜》.......雖然都是講述的個人奮鬥史,依然逃不開歷史的浸染和影響,時代下的小人物,可以是刻骨銘心的,也可以是淹沒在人羣中的大多數,他們重不重要,主要來自於他們身上是否有能夠讓大衆產生共鳴的閃光點。

毫無疑問,在人物塑造和尺度的拿捏上,陳可辛自有自己的方寸,李翹,成東青,田文軍,郎平........他們都是有着性格瑕疵,但卻在某些方面又有着極強光彩的弧光人物,他們是可以蛻變的,她們是可以被影響的,她們是堅韌的,他們也是滾滾紅塵下的滄海一粟 。

回到《奪冠》本身,從《中國女排》到《奪冠》,從除夕上映到九月底上映,可謂波折不斷。

講真,對於《奪冠》而言,只要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人都會想要走進電影院,去看看這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勝利時刻,被影視化後,究竟會是什麼樣子的?

2008年8月15日,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中國對戰美國,戴着金絲框眼鏡的中國女排教練郎平 ,神色嚴峻,泰然自若地坐在美國隊教練席上,而對面的對手,由黃渤飾演的中國隊教練陳忠和則面帶微笑,全神貫注,一個冷,一個熱,兩個中年人開啓了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沉浮圖騰。

陳忠和和郎平相識於微時,個子不高的陳忠和無法享受正式隊員的福利,只能作爲陪練出現訓練場上,而性格剛毅,血氣方剛的青年郎平則因爲技術生澀,沉不住氣還無法成爲主力隊員,一個只能陪練的正式隊員 ,一個坐冷板凳的主力隊員 ,就這樣相識了。

兩個都渴望在球場上一展才幹的年輕人,此時,卻都無法承擔起一個隊伍,一個國家奪得冠軍的重任,而他們能做什麼,此時只有觀衆知道,他們自己一無所知。

和《中國合夥人》異曲同工的是,陳可辛把主線放在了郎平和陳忠和的戰友情誼上,通過這條線索,再折射出女排國家隊從80年代奮戰到世界頂級強隊的沉浮往事,時代大潮中,個人有時候是微不足道的,有時候又是光彩奪目的,關鍵在於,個人在時代的運勢下有沒有讓個人的能力和機遇融合在一起。

如何在大時代中展現個人的價值 ,陳可辛做了很關鍵的取捨 ,電影用比較明顯的三次重點事件來貫穿始終,1981年的女排世界盃決賽,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2016年的巴西奧運會絕殺東道主巴西隊。

1981年,見證了青年郎平如何從坐冷板凳成長爲獨當一面的主力隊員的,2008年,則是向世界宣佈中國女排的全盛實力,而到了2016年,則見證了中國女排的長盛不衰,我可以,我能行,到我很棒的層層遞進,這不單是中國女排的心路歷程,更是十幾億中國人經歷時代變遷,在改革開放後,靠勤奮狠幹,拼搏創新確立的民族自信。

而比賽的緊張程度則是遞進的,1981年對戰穩紮穩打的日本隊拼的是技術,2008年對戰世界強敵美國隊則拼的是實力,2016年與巴西隊拼的是心理素質,郎平自然是見證了中國女排興盛史的重要符號,導演爲了豐富故事層次,特地給主線多加了一個側面那就是主教練陳忠和的角度。

郎平和陳忠和對於中國女排發展史的見證同樣重要,郎平前段是參與者,中間是旁觀者,到最後又成爲了參與者 ,而陳忠和剛剛相反,前邊是旁觀者,中段是參與者,最終成爲旁觀者,隊員和陪練,教練和教練,這種身份的切換,使得觀衆能夠多角度的觀察到中國女排的整個變遷歷程。

除了故事上,已經趨近成熟的商業路線,在選角上更是陳可辛一貫的老辣銳利,《中國合夥人》成東青以前,演員黃曉明可以說經歷演藝事業的低谷期,大衆一貫樂於批判他演技的浮誇,而不願意承認他也有演技精湛的時候。

而到了東青這裏,明明和這個人物歷程毫無交集的黃曉明,卻演活了中國第一代創業者,考了清華四次的貧寒書生 ,被大學開除的落魄老師,再到美國上市,是一代下海經商者的苦與痛,榮耀與光輝,他的鈍感反而成就了這個鳳凰涅槃式的傳奇人物。

而到了《奪冠》這裏,則由國際影后鞏俐飾演郎平,鞏俐是一個銳氣逼人,且十分敬業的專業演員,在影片上映前的花絮和預告中,都可以看出爲了演活郎平,鞏俐做足了功課,走路的姿態,看人的眼神 ,手部的小動作都被鞏俐演繹的爐火純青,郎平本郎,名至實歸。

彭昱暢飾演的青年陳忠和和黃渤飾演的中年陳忠和,毫無違和,網友甚至開玩笑說,彭昱暢簡直是年輕版的黃渤。

演員,故事架構,都保證了《奪冠》是8分以上的作品,但這次的《奪冠》卻沒有達到讓人耳目一新,記憶深刻的效果,它見證了中國女排,它抒寫了中華精神,可它卻無法讓故事裏的郎平和陳忠和住進觀衆的內心深處。

原因很簡單,相比田文軍,成東青,李翹 ,她們太完美了,她們性格毛躁,沒有自信,或者身高不夠,這些都算不上是人性缺陷 ,頂多是一個可以糾正的小瑕疵,正因爲人物的扁平,才讓人物的塑造很難讓觀衆看到與自己相似的部分。

無論是郎平或者陳忠和,他們的困擾似乎都太過高尚,太過沉重,和芸芸衆生似乎沒有交集的地方,他們一開始就有很高的起點,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人們敬畏他們是民族英雄,卻無法認同他們是優秀的角色,真實的郎平是什麼樣子的,或許一部不去美化、不去修飾的郎平傳,會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