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9月28日讯(记者梅冬妮)9月30日,武汉汉剧院历时近两年创作的大型现代汉剧《黎明》,将亮相第八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闭幕式,在中南剧场鸣锣开唱。古老的汉剧唱腔拉开时空的帷幕,抒写下城市跨越70余载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

情节紧凑

符合现代观众审美

汉剧《黎明》记录了武汉解放前,24小时内的危情时刻。故事讲述国民党撤离前欲炸毁码头江堤。党小组截获情报,命姜郦萍与敌人展开周旋,保护秘密暗道。最终,党小组力排万难,解除了炸药危机,成功保护了江堤安全。姜郦萍壮烈牺牲。黎明来临,江汉关的钟声响起,武汉迎来解放。

“都说‘京汉不分家’,京剧中的谭鑫培等前辈,都来自武汉。有幸指导《黎明》,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首次与汉剧结缘,《黎明》导演,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陈霖苍,就碰上了汉剧中鲜有涉及的现代题材。剧中人物都着便服,舍去了蟒袍、水袖等传统戏曲中程式化展现的重要手段,陈霖苍直言,“现代戏是很难的。既要把故事讲清楚,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更不能让观众觉得这出戏就是话剧加唱,忽视掉汉剧中的传统精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提前探班彩排了解到,《黎明》全剧长1小时50分钟,情节发展紧凑,故事线流畅,但在主要人物塑造上,却给予了相当大的空间。大篇幅的唱段,人物内心活动外化的艺术呈现,都充分展示了戏曲的唱腔和程式,且未止步于传统,“我不是拿传统戏的程式来套,而是创造了一种现代化的程式,把他们运用到演员展现的故事中。全剧的最后,姜骊萍在紧要的生死关头唱完了10分钟的‘咏叹调’”,陈霖苍表示,“如果按史实这样安排可能不合理,但戏曲离不开写意,这是它的根本,有时候需要夸张、虚拟,人物才能立起来。”

声腔丰富

经典、创新一次听过瘾

“现在看到的是第二稿,这一版在原有基础上有将近60%的变动。”《黎明》在汉剧原有的丰富声腔中,融入了不少大胆创新。该剧作曲戚茂盛介绍,为了满足剧情的需要,和主要演员嗓音特点,《黎明》在唱腔创作上,几乎囊括了“陈派”全部有代表性的腔形,“剧中有一幕戏中戏,姜骊萍在临江楼上唱了一段《贵妃醉酒》,也是‘陈派’代表的唱段。”

此外,很多新创作的特色腔形,也在《黎明》中大放异彩。男女主初次相见时对彼此身份信念犹疑的桥段,戚茂盛在此创作了一段反西皮垛子,这是汉剧中少有的唱腔。“是适合剧情需要的,表现人物的内心紧张、徘徊不安、忐忑的心理。”甚至,戚茂盛还利用流行音乐里使用的伴唱手段,以及西洋加民族乐器的融合乐队来进行伴奏,为整出戏的呈现加分。

戚茂盛称,“《黎明》是戏迷听的过瘾,但对演员要求很高。”华江涛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熊国强,深有同感,“一方面要展现华江涛作为军人服从是天职的信念,一方面要展现他不忍伤害家乡父老的痛苦,拿捏好这种内心的挣扎、矛盾不容易。”尽管如此,熊国强也表示,剧中有多处汉剧不曾展示过的声腔,给演员的发挥留有很大的展示空间。

致敬武汉

历史上就是英雄的城市

而剧中姜骊萍的扮演者,是戏迷们都很熟悉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年汉剧演员王荔。“这是我首次扮演地下党员的形象,只能自己揣摩、研究。”王荔在江汉关博物馆中,找到大量武汉解放前夕的史实,都对姜骊萍的人物塑造给予了现实支撑。“这出戏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武汉和平解放背后艰辛的革命故事。”

在来汉执导《黎明》之前,导演陈霖苍刚刚与湖北省京剧院的演员,完成了京剧《眷江城》的排演。对于《黎明》中展现的保卫大武汉的故事,颇有感触,“我和武汉汉剧院的全体戏曲同仁,都想对于大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尽一份戏曲人的力量。”

(文中 图片均由剧院提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