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26日,埃及共和国总统纳赛尔在建国四周年的大会上,激动地向25万群众宣布,收回被英国长期霸占的苏伊士运河。然而欢呼雀跃的埃及人民并不知道,战争的阴霾正悄然逼近。

作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黄金水道,苏伊士运河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是影响世界战略布局的政治筹码,埃及将此地收回自然惹怒了英国政府,即使它原就属于埃及。

为了夺回苏伊士运河,英国与法国联手先后两次召开多国会议,妄图对运河地区实施“国际管制”,9月30日又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但均被否决,于是两国决定对埃动武。

由于英法在二战中伤了元气,国力大不如前,为弥补军力的不足,法国找到了以色列,想组成联军进攻埃及。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以双方虽然停战,但旧恶难消,比如埃及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就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

为了解除海上封锁,以色列早在1955年11月就有了入侵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的打算,因此就与英法两国缔结了军事同盟。

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作战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牵制埃军主力;其次,英法出动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母上的战机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最后,英法联军登陆塞得港,向苏伊士运河区发动进攻,切断埃军退路,与以军联手歼灭埃军主力。经三国协商,在战斗结束后,英法对苏伊士运河区实施军事占领,而以色列则吞并埃及西奈半岛作为酬劳。

这是一场强弱悬殊的较量,不算英法两国投入的兵力,单凭以色列方面就能对埃及形成军事压制。经过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洗礼,以色列国防军总兵力超过10万人,拥有坦克400辆,作战飞机155架,及火炮150门,而且几乎全是欧美顶尖的装备。而埃及总兵力虽有15万人,两百多架飞机和530多辆坦克及500门大炮,可空军仅有100架作战飞机可以使用,其多数飞行员还远在苏联训练,根本无法投入战斗。

也就是说,战争还未打响,埃及就已经丧失了制空权,而真正守卫西奈半岛的军队,也仅有3万人余人。

相关文章